陈永萍
【摘 要】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威尼斯商人》成为许多语言学家及文学家研究的对象。整部作品背景立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阶段,通过对剧中情节主线与主人公们的话语与冲突,呈现了各自代表的伦理观、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冲突与对立,进而供读者与观众评析。在本文中,笔者将立足于应用语言学界的语言分析视角,对莎士比亚代表作《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些话语进行分析,并由此阐述作品所处时代的两种价值观与人文观。
【关键词】语言分析 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价值观 道德观
语言分析也可以称作话语分析,是近年应用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问题,逐渐受到语言学者的关注。语言的三个纯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语篇功能以及人际功能,都对语言分析能有重要的指导与参考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从语言分析角度入手阐述主人公安东尼奥以及夏洛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并进而分析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信仰冲突问题以及价值道德观取向问题。
1.《威尼斯商人》的创作背景及故事主线分析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巨擘之一,终其一生总共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作品,其作品中的主人公性格迥异,行为路线有强烈个人风格,但同时其作品又会有许多的共通之处,这些共通之处表现为所有的戏剧作品无论悲喜剧都与贵族显达密切相关。作为一个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所处时代背景正处文艺复兴思潮时期,其对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化予以强烈地批判与抨击,但是尽管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为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人们发现了一个人生而为人的伟大,但是“中世纪遗民”对神灵全知全能、对宗教至高无上的信仰仍然不可能轻易动摇,这就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在其作品中,《威尼斯商人》也不例外。从语言分析视角上,这点在莎士比亚在其著作《威尼斯商人》主人公对话中有所体现,因而也成为语言学者研究的对象,并从语言分析基础上可以间接揭示作品中的宗教观、人文价值观。
整个故事主要是围绕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与犹太人高利贷放贷人夏洛克之间展开,安东尼奥出于友情的角度想要帮助好友巴萨尼奥顺利成婚,于是向夏洛克借三千个金币。夏洛克想到安东尼奥借钱给他人时不会收取利息,这就间接阻碍了自己生意发展,同时又想起安东尼奥曾经对自己言语侮辱,因此在安东尼奥向其借钱时想对其展开报复,这种想法表现在行为上即为如若三个月借款期满安东尼奥不能按规定还钱就以身上的一磅肉作为债资。之后,安东尼奥由于船只失事导致其不能按时如约还款,夏洛克就对其提出告诉,要求以身上的一磅肉进行履约。最终,在法官的机智下,夏洛克的伎俩宣告失败,也因此丧失了所有的财产。整个剧本中莎士比亚通过这样一条两种资本相互抗衡的故事主线,以各个主人公言语对话的形式,对两种价值观、道德观的对抗与冲突进行解读。
2.语言分析视阈下的《威尼斯商人》中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
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对于“人文”一词,其认为应该把人放在核心的地位,人处于中心位置,积极肯定人的伟大与尊严,肯定人的价值与意义。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人们依然不能摆脱封建神学的桎梏,宗教至高无上、神灵无所不能的思想即使在文艺复兴时期也依然普遍存在。封建神学将人的意义与价值否定与贬低了,积极宣扬人都具有原罪,而莎士比亚则试图通过其作品宣导其所提倡与理解的人文主义、道德价值,希望通过戏剧隐喻的形式将当时的“中世纪遗民”能够逃离封建神学的禁锢。在《威尼斯商人》这一剧中,莎翁以信奉犹太教的高利贷者夏洛克与信奉基督教的商人安东尼奥为主人公,正是处于此种目的与考量。众所周知,基督教的耶稣就是由于其宣扬的教义与当时的犹太信条具有冲突与碰撞,对犹太统治予以强烈抨击、对穷人表现出巨大关注,最终犹太当局以亵渎罪的罪名将其最钉在十字架上。由此可知,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是强烈的敌对关系,围绕在犹太教徒与基督教徒之间的关于“一磅肉”的合同就不仅仅是二者话语之间简单的报复关系,更是话语之后所隐藏的宗教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尖锐冲突,这可以从该剧的语言中感受到二者间的强烈的相互憎恨、鄙薄与仇视的情绪。戏剧是一面镜子,莎翁作为一代文坛巨擘,将时代的缩影融入其《威尼斯商人》中,将其对于道德、价值、人文的理解与诠释都置于其中。
在某个层面而言,该剧主人公的语言中透露出当时犹太人长期饱受压迫的苦闷与怨恨,在复仇面前毫不犹豫的心理。剧中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就说:“我就是个犹太人。”在古英语中,犹太人具有三种意思,包括犹太民族这一整个民族共同体、犹太教这一宗教以及高利贷者这一职业。此处夏洛克的话语就带有强烈的隐喻色彩,莎士比亞通过夏洛克的这席话描绘了当时的欧洲基督教徒的狂妄自大与犹太人的压抑苦闷,将现实主义的手法运用于戏剧中,使观众对比两种价值观与人文观。这也就不难理解,整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夏洛克话语要比安东尼奥要多得多,其在成为债主之后的复仇心理与强势地位在二人的话语中体现无疑。在签订契约之前,安东尼奥为了借到钱,其话语中包括了九句关于主动提供货物的句子,只有十句表明自己信息的句子,关于命令的句子也仅仅只有四句,反之,夏洛克用了整整六十七句话来表明自己的信息,远远超过安东尼奥的十句话,表示命令的句子也有十二句之多,而主动提供劳务的句子字只有六句话。针对安东尼奥的五个问题,他也只是直接答复了其中一个。就此不难发现,在此时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关系相比之前的是有所变化的,作为债权人,夏洛克从人际语言方面就表现出其强势、苛刻的一面,所以对安东尼奥使用了诸多命令句;而安东尼奥作为债务人则处于弱势地位。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从事的是海上贸易,自己建造商船,也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船队,他几乎把其所有资产都投资于海上贸易。当安东尼奥赚取钱财拥有大量财富时,他借钱给他人可以不要利息,这却间接使得威尼斯城的高利贷业格局被打破,造成高利贷业者的巨大损失,这其中就包括夏洛克。当安东尼奥为了三千金币向夏洛克借钱时,也就不难理解夏洛克设下“一磅肉”抵债的契约。单纯以当时人文道德的尺度对安东尼奥进行评断时,其无疑是一个有义气、为人慷慨的人,而与之向对比的高利贷者夏洛克则是一个唯利是图、苛刻嗜血的人。但是从作为一个商人的角度评断安东尼奥的价值观,则也难以逃离商人谋利的本质,这点与夏洛克并无二致,其不收利息的行为目的并非其天性善良而是为了搞垮高利贷资本市场,是恶性竞争的一种具体表现。而当时他所处的时代,海上贸易的危险程度极大,但他却也以牺牲他人利益甚至生命而剥削高额的利润,尽管从事海上贸易,但其本人并不进入海域,船员却必须以生命为代价入海赚钱工薪,就这点而言,安东尼奥的行为也是与其信奉的基督教真意有所出入的,侧面揭示了其鄙薄夏洛克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就作品所处时代而言,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下的社会,夏洛克的旧式的高利贷业者的资本运行方式已经大大阻碍了威尼斯城甚至欧洲发展,整个欧洲的各大国家都在立法层面对这种高利贷运营方式予以取缔,从而确保稳定安全的商业秩序,由此,夏洛克成为发展中的法律所抛弃以及敌视的对象。从法治主义的角度看,莎士比亚从未全面否定当时的法治构建,因此其在剧中也并未对夏洛克的遭遇予以同情,只是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置入剧中,提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导读人文角度,为主人公间戏剧冲突提供了合理性依据,这也正是莎翁诸多作品中寓喜剧于悲剧的戏剧二重性的具体体现。
3.结语
语言分析为莎翁《威尼斯商人》分析提供了一定的视角,话语人际功能为主人公关系的转变及价值观的体现提供了线索。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道德层面均不完美,其只是在戏剧中提供了现实缩影,将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熔于一炉,供观众与读者自行诠释与分析。
【参考文献】
[1]谭立.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生态主义文学价值——《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马红玲.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喜剧——《威尼斯商人》的另类阐释[J].戏剧文学.2011(07)
[3]Bliese PD.Within-group agreement,non-independence,and reliability:Implications for data aggregation and analysis.Multilevel theory,research,and methods in organizations:Foundations,extensions,and new direction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