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课堂 陶冶学生情操

2014-07-05 22:37赵晓娟
俪人·教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情感性人文性和谐

赵晓娟

【摘 要】培养全面发展、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完善的同时,也不要忽略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是道德。语文课堂要重视人文性教育,让学生获得生活的幸福感,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使教学活动趋于和谐,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和谐 人文性 情感性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评判标准有了改变,同等实力,情商相对高的人更具优势。因为在工作中能更好地发挥组织性、协调性、“情动而辞发”,这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更重要的是在加大人文性的教育,情感的宣泄,心理上的整合,才能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强调的就是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

首先,语文课堂要重视人文性教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表明:消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消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就是说,新标准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使教学更贴近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之成为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鲁迅的作品一贯给给人严肃而犀利的感觉,但《社戏》却充满诗情画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江南水乡夜晚的美景,乡野孩子欢快而陶醉的心,聪明能干而又娴熟的驾船本领,让孩子们仿佛也沉浸其中。

其次,语文课堂要走向情感生活,让学生获得生活的幸福感。

尽管各民族乃至个人价值各异,但“学会过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应是使学生获得幸福感。学生的可接受性,是语文教学取得效果的“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可设计这样的情景来引导情感:你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难,你是怎样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再联系到课文的“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在走下一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鼓励自我学习和发现,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同时,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到爱国感、正义感、责任感和同情感等情感中去。在《我爱这土地》教学中,就可摄入情感生活。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深沉的爱国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静态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新标准明确指出:“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强调主体意识,主人意识等内容。”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这样的话,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出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

最后,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语文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教育者的责任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影响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兴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简明扼要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够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旧课程标准比较,增加和突出了以下内容:有关心理反映的文章,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文章;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的文章;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的文章;对中学生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文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需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

总之,我们要重视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活泼、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使整个教学活動趋于“和谐”,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营造和谐课堂,陶冶学生情操,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

【参考文献】

[1]《教育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 湖南教育出版社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第斯多惠 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情感性人文性和谐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后现代椅子设计中的情感性语义表达
浅谈语文课情感性的激发
语言的情感性之于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