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义龙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51-02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是一个基础工程,而中小学阶段是为创新人才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期。中小学必须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语文科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基的历史使命。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点,抓住创新潜能的核心
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推动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优势点,体验学生的兴趣快乐点,引导学生的兴趣兴奋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他们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探究思维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实物、图片、录音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选择适当的材料载体和活动形式,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尽量使学习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心态,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如教学《桂林山水》(作者陈淼)一文时,如果首先把课文所描述的桂林山水的实景播放给学生们看,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奇山秀水、优美风光,就会使学生对课文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直观的形式,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桂林山水山奇水秀的特点,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在引导学生学习《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教师一方面制作了一幅幅符合文意的精美的彩画,一方面以歌曲《东方之珠》作为背景音乐,精心制作了配乐朗诵录音,使学生在图形、声音、音乐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凝固在纸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并将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开发校本课程,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校本课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为语文教学输入新的血液,有利于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活跃语文课堂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以更加开阔的方式、方法进行语文学习活动。
所以教学中,教师就要以学生创新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兴趣培养为立足点,以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全面发展为核心,着力构建适应有潜质学生发展的校本化、个性化的语文校本课程系统,并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去。
例如,根据语文科需要大量阅读的特点,语文课可以开设诗文欣赏课程。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教师编写一些由优秀诗篇、韵文及富有童趣的儿歌、寓言、童话等名篇名作组成 “新编”语文教材,作為语文校本课程使用。这样,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诱发了细致观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开阔想象,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语文课变成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活跃的思维状态,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爱好画画的特点,开设写作美术课程。教师可以将作文教学与美术课程整合为一体,让学生在画画的同时,为画配话,并将这些作品编成班级、校级刊物。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保护学生的创新潜能
具备高度的想象力,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明确提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深钻教材,不断探索,用语文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作者竹林)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骨髓移植成功后,如果小钱和那位捐赠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小钱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台湾青年会对小钱说些什么?两人之间又会发生些什么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助于发挥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开展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生动、更有人情味的环境。语文教师要让课堂教学融入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构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有关的教学内容,将课文改编成剧本,然后分配角色进行表演,再现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狮子和鹿》(选自《伊索寓言》)一课时,教师可以由学生自行选择,两两组合,一人扮演鹿,一人扮演狮子。在学生的扮演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了鹿前后的态度变化,加深了对寓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更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使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巩固深化了所学知识,拓宽了知识,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形成创新能力。
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科主题活动,如辩论会、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演讲比赛、诵读比赛、手抄报、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不但活用了教材,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运用的机会,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体验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基,是素质教育深化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时代给基础教育提出的一个新挑战。我们语文老师应该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寻求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社会造就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