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红
“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主要训练原则之一,在运动训练中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我国运动员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出发,结合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实际,对基础训练的要求、选材标准、训练内容和负荷等进行探讨。
竞技比赛就是实战。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许多运动员在比赛中未能发挥出训练水平或失误,有的过于自信打破日常训练安排,有的甚至犯低水平错误,大多与平时训练中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脱离实战有关。在日常训练中,从训练环境、训练氛围等条件,到训练负荷、训练组合、技术要求、体能分配等安排,再到心理状态,均须尽量接近比赛,因此在训练达标测试或者模拟比赛中,组织者要考虑到实战中的一切因素,并按照比赛要求进行准备。
青少年运动员的基础训练应做到与实战相结合,从选材到专业训练乃至竞赛心理,各方面逐步与比赛所需接轨。青少年的实战训练要求并不是轻视青少年的全面成长去 “拔苗助长”,而是逐步提高专业能力,进入实战所需的不同年龄阶段要求的竞技状态。各项目青少年训练教学大纲对训练原则、训练方法、不同年龄阶段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均有详细的介绍,对基础训练帮助很大。本文从实战角度对青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各方面要求进行了归纳,详见表1。
表1 青少年运动员实战所需的内容及基础训练要求
选材标准是指导青少年基础训练的重要依据,是最容易与实战相结合的一个方面。在执行青少年选材标准的过程中,容易忽视一个问题是相应的选材标准也应与时俱进。目前很多三级训练甚至青少年业余训练参照2008年版的青少年训练教学大纲,而其中的许多内容和数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照搬过来,与当前的实战要求已产生一定差距。统计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3年辽宁全运会各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体能与专项水平,不难发现已经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优秀运动员产生差距。因此,一方面需要迫切修改完善训练教学大纲相关数据,以指导现在的青少年训练;另一方面,青少年运动员各项选材指标也应与当前重大比赛中优秀运动员相结合,身体形态、一般素质和专项能力等方面应有所提高。
根据项目特点,运动员在青少年阶段除了逐步掌握并熟悉专项技战术外,还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与平衡等素质,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在比赛中,有的运动员抱怨心脏功能不好、体能水平不够、协调较差等,导致无法取得理想成绩,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训练中忽视了发展的全面性。以篮球项目为例,现代篮球运动的总趋势是向高空、高速和高难度、高对抗的方向发展,青少年需要具备良好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能力[1],日常训练内容有折返跑、助跑摸高、1min仰卧起坐、跨步垂直跳高、俯卧撑、引体向上、30s耐力弹跳、3 000m跑步、3分投篮、多种变向运球上篮等等,除了大肌肉群力量以外,还有小肌肉群力量、功能性力量、核心力量,以及肩部、手腕和手指等力量,使力量水平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基础性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基础体能水平实现突破,才能在比赛中有更好的表现。
青少年训练负荷的控制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训练水平逐步增加负荷量和强度[2]。在实际比赛中,我国很多与体能关系较大的项目面临类似的问题,如篮球、游泳、赛艇等项目我国运动员均不同程度表现为体能不足或者有氧能力不足。以赛艇项目为例,详见表2。
表2 赛艇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强度分布
我国青少年的训练量普遍偏大,超过青少年训练大纲要求,也超过发达国家青少年训练量[3]。本文建议,鉴于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和最高水平竞赛所需,科学安排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不仅有助于运动员训练寿命的延长,而且有助于竞技水平上升到更高台阶。例如,在力量方面,青少年运动员提高力量主要是靠提高肌肉的协调能力,而不是靠增大肌肉体积,应以动力性练习为主,少用静力性练习;在速度方面,7-14岁动作频率提高得较快,所以应提高协调能力训练和负荷的比重,而无氧训练应加以限制,发育期后可增加发展速度力量的训练;在耐力方面,13岁应主要发展有氧耐力,青春发育期开始后发展无氧耐力,并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对无氧耐力的要求。
对青少年运动员采取适时的生理生化监控,及时掌握机体反应以评价训练效果,调整训练计划。通常采用以脉搏频率和血乳酸值作为训练负荷强度控制和即刻机体反应评价依据,以每周一早晨进行HB、BUN和CK值作为疲劳恢复和阶段机能反应依据。比如在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时,每分钟脉搏在150-170次、血乳酸在2-4mmol/l或2mmol/l以内为适宜状态,但由于个体差异不同运动员在相同训练负荷后可能出现不同状态。
运动能力测试也是训练监控和评价的重要手段,如身体素质、专项水平达标、功能性动作测试等,其目的是评价运动员一段时间训练后的效果或运动能力,为完善和改进训练计划提供依据[4]。由于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水平进步较快,适应力较强,所以应经常进行物理性测试,以便及时掌握训练状态。
[1]张建全.篮球运动员的选材方法[J].搏击(体育论坛),2013(2):79-81.
[2]寻红星,刘建红,胡 扬.我国长距离游泳项目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结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6).
[3]资 薇,宋占军,曹春梅,等.我国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特点及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1(2).
[4]何长波.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