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英,朱福军,唐君玲
武陵山片区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地带(东径108°00′-110°00′,北纬 27°00′-30°00′),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2011年10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出台,规划明确了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的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瑶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2010年末总人口3 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农村人792万人。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3%,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由于自然历史原因,造成该地区长期的贫穷与落后,被国家列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区之一,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关系,又决定了武陵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性。片区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不同的宗教信仰、广泛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等特征,繁衍出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为各民族所共享,而且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多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带有宗教色彩的体育文化及神奇的体育探险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就现有研究资料看,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只揭示了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化进程并没有得到整体上的进步。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及时对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缺乏片区整体上的发展规划及对策。
武陵山片区内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瑶族、回族和仡佬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据不完全统计,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120多种,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历史条件、宗教、民俗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活态人文遗产。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积淀特别丰厚,其形态繁多、特色浓郁、覆盖面广,具有原生态性、地域性、文体共生性、自娱性、群众性等多种特征。通过调查,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今主要是借助于民俗活动而以与其它文化形式共生的方式存在于现阶段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这种民俗活动中出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除了具有显著的体育价值追求、鲜明的体育性特征外,还带有多种民俗活动的目标追求。因此,这些身体活动方式也同时具有庆典、婚俗、丧葬、宗教、舞蹈等多种文化特征。从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的主要存在方式上看,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还未完全从这些文化活动中真正剥离出来,很少以独立的、单一的体育活动方式而存在,突出地具有了与少数民族多种传统文化形式共生的明显特征。
当今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是一种趋势,体育旅游业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少数民族体育不仅是各民族创造出来的文化,也是一种资源。武陵山片区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有着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辛勤的劳动过程中,繁衍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源于狩猎和征战的,如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共有的射弩、武术,土家族的“毛古斯舞”,等;有源于农事与宗教信仰的,如苗族的跳鼓舞、接龙舞、上刀山等;有源于反抗外来压迫和崇拜、纪念英雄人物的,如土家族的摆手舞,湘西凤凰苗族的爬竿,城步苗族的打泥脚,江华瑶族的人龙等;有源于婚恋习俗的,如苗族的八人秋,土家族的抢贡鸡,侗族的哆毽、草球等。武陵山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及其蕴涵的民族文化来自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创造,也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些灿烂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不断地吸引着人们前来观光、游览和欣赏,既能弘扬武陵山片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又能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
当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产业化水平较低。武陵山片区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没有达到商业化,更谈不上产业化,只有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走向市场(如摆手舞、上刀梯、踩高脚等),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得到部分人的认可,但也仅仅处于商品化阶段,依附于旅游业,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同时,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带来困惑,在思想观念上许多领导和群众仍然坚持产业开发所带来的文明与武陵山片区传统文化是不相容的。武陵山片区的少数民族多聚集于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经济条件落后,民族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环境较差,除了少数体育场和体育馆以外,没有其他更多的配套设施,其发展制约于经济与地域条件。从发展地域看,旅游景区附近开展较好,其他大部分地区开发较差。从内容上看,大部分项目属于娱乐和健身性质,探险类项目较少,缺少一些惊险、刺激和吸引力,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产业化发展。从时间上看,大多数项目仅在民运会和民族重大节日内进行,时间的延续性和热点的连续性不够。从投资结构上看,投资渠道单一,多元化的社会投资主体格局尚未形成,造成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结构不合理。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进程建立在武陵山片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保持协调一致。同时要立足片区社会的实际状况,体现出武陵山片区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征和优势,认真研究,统一规划,通过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促进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迅速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借助这一平台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多项民族体育项目从乡间、深山走出来,跨进了竞技赛场,登上了表演舞台,不过仍有多项传统体育项目未被展示给世人,还有一些濒于失传的项目至今难以恢复。尽管传统体育项目很多,但许多项目显露出粗糙、简单、不规范等缺点,在低水平上徘徊,难以普及,因此,我们应从其实现产业化的路径出发,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一些优秀的、有特色的项目,加以整理,使其更加规范,能够符合现代体育的理念和精神,为最终实现产业化奠定基础。如:摆手舞、苗鼓舞、踩高脚、登山、攀岩、武术、民族舞蹈、游泳等。
武陵山片区民族体育文化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发挥武陵山区域自然景观壮美、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郁的优势,利用片区的各种自然,远古文化等资源开展自助游(包括徒步、骑自行车、长跑、接力跑等),以登山、攀岩、漂流等项目扩大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整体规划武陵山片区域旅游和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开发,提升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档次,扩大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在武陵山片区旅游收入中的贡献份额,成为体育事业的创新产业,培育和发展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最终进行产业运作,必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知名度,加大武陵山片区电视传媒和网络传媒等各种媒体手段对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电视和网络作为当今最方便最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对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武陵山区各省对民族体育项目负责的有关部门应通过协商,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介绍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网站,以起到充分宣传的效果。第二,充分利节庆活动,宣传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庆活动是形象表现的载体,也是树立形象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举办成功的体育节庆活动将大大提高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知名度和人们对该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度。第三,修建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可分为两大区域,即展览区和表演参与学习区。展览区陈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的历史源流、体育文物、体育文化形态、体育设施器材、项目类别以及建国以来少数民族体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演参与学习区则组织专业表演团队表演,让游人学习、摹仿、参与娱乐,使其亲身感受各民族体育文化的气氛、风格、习俗等,传播民族体育文化,增进民族文化交流与团结,并达到丰富旅游活动内涵,增进旅游消费和体育消费,达到娱乐、健身、求知的目的。
为使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以普及和迅速发展,并进入合理的产业化运营渠道,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应迎头赶上,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作好服务。特别是民族体育与旅游联手,来充分开发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武陵山片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区域,民族体育活动多姿多彩。如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土家族的“摆手舞”、“踩高脚”、苗族鼓舞等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加工,精心包装,将之推向市场,提高观赏,参与服务,形成民族体育旅游的特色内容,便可以实现依托传统体育带动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此类相关产业还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器材制造业、部分体育运动项目的场地规划与设计业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所需的服装生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本身的发展速度应保持一致。如果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体育产业化本身的速度,将会增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整体的成本,降低经济效益,综合效益亦会下降。推进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的发展,对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繁荣当代健身娱乐文化具有重要价值。随着武陵山区域经济的发展,城乡及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群众对体育与健康有了更新的认识、武陵山片区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应选择有特色、健身效果较好的项目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市场,同时选择观赏性和参与性较强的项目,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成分,并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开发民族体育旅游市场。
组成一批专门经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大型经营公司,建立若干个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幅射力的大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广场,以社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向着商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逐步使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融入旅游行业,提升武陵山片区旅游业的档次,提高武陵山区的知名度,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武陵山区特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从短期、中长期和长期三个层面对产业化发展目标和具体内容进行规划,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得到一定的成果并形成一定的带动作用后,再总结经验,完善机制,逐步展开。
武陵山片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民族体育资源更是其中最为独特、最具吸引力的文化资源,其观赏价值和健身娱乐价值对国内外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除具有本区域市场的定位,还应注意在国内外市场的定位,以其独异、精彩、丰富、刺激、悬念性的感受吸引游客,拓展武陵山区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参与国际国内的经济文化大循环,最终促进武陵山区GDP的快速增长。武陵山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价格,应定位在中低价格位置上,目标市场应以工薪阶层为主要消费群体,有利于加快民族体育社会化进程,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完成武陵山片区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早期资本积累。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来自山野、乡村,具有千百年农业文明社会的历史文化积淀。要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旅游市场和体育文化市场,就必须考虑国内外游客的心理接受程度。因此,必须对片区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筛选、改造、加工、雅化与包装,用现代体育、音乐、舞蹈对其进行改造,加大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文化的符合度,提高其娱乐、审美、竞技、观赏、健身的价值。例如:重庆酉阳、湖北恩施、湖南湘西开发出来的摆手舞使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和谐地自然融合、交相辉映,深受群众的喜爱,已成为片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又一新亮点。此外,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一些民族体育器材可运用现代高科技的机、光、电技术进行改造,提高其安全性、审美性和娱乐性,以提升民族体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商业化产品可依据其发展状况和完善程度逐批推向市场。第一层次是具有完善的竞技与游戏规则且观赏性、娱乐性较强的项目,如射弩、抢花炮、打陀螺等可直接商品化的项目。第二层次是通过挖掘整理、改造,在外表演多、宣传多,但仍需进行一定的雅化、包装后方可上市的项目,如摆手舞、苗鼓、舞龙、磨秋、轮秋、跳竹竿等。第三层次属于目前上市条件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培育发展的项目。
民族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可依据该项目的形态、功能,按观赏类、参与类、健身类、休闲类、探险类和旅游商品类进行开发上市,具体情况参见表1。
表1 不同发展类型的项目进入市场的选择
武陵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民族传统体育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它对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长期持续发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国民收入、丰富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拓展活动空间,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武陵山片区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根据不同的民族体育资源,在开发特色文化体育产业资源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多样化的优势,强调多样性发展的原则。应在尊重当地少数民族风俗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发挥地区整体资源优势,形成合力,以实现规模效应与综合效应。
[1]白晋湘,刘少英.湘鄂渝黔边山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内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5):233.
[2]刘少英,赵志强.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46-48.
[3]周运瑜,尹华光.试析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28-330.
[4]饶 远,许仲槐.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开发的新理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3).
[5]赵发田,李英奎,李 蕾.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460-461.
[6]何江川,杨 放.民族体育商业化开发状况调查及发展思路[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