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光传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號】2095-3089(2014)5-0254-02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评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评价是一团火,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温暖学生的情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反之,评价如不到位,则可能恰似一盆冷水,一块冰,会"扑灭"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会"冻结"学生美好的心愿。然而在身边的许多教学课堂上,一直是教师唱"独角戏",缺少评价。如果有,只是这样的评价,"读得不错,很好"、"真棒"等等。如此评价,毫无意义。一节课下来,不知评价都去哪儿。那么如何运用评价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呢?
一、课堂评价的语言要真诚
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我们的课文是以文学为载体,承载着人的情与意,可以说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因此,语文课呼唤教师评价发自内心,投入真情。真诚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有时也许是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有用的大拇指,即使"无声"也会带来"胜有声"的效果。只有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发自肺腑的,才能动人心魄,远离虚伪与做作,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实际中,只要教师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希望之情,用真诚的语言,加深师生的情感,坚信每个学生都会更上一层楼。
二、课堂评价的方法要巧妙
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教师要针对课堂上即时出现的情况,巧妙地采取相应的评价方法,教师的每一个赞许的眼神、会心的微笑、肯定的点头,都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讲到"谈《水浒传》"这一节时,文中伯父说:"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体现了鲁迅先生慈爱和幽默的品性,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顺着文意我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看过的一些文学作品。交流中,我发现文中的"我"一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对于学生的这种表现,我在耐心地对学生的交流进行修正的同时,做出这样的评价:"哈哈,还是老师的记性好!"听到这一评价,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从中受到了读书要细心的教育。
三、课堂评价的内容要清晰
课堂评价的内容应该提供关于表现状况的具体清晰的细节。教师要尽可能运用不同年段学生熟悉的词汇,保证学生的理解。
在观摩课上,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这个学生读完,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这位同学读得多好,小荣同学听得都入迷了。我发现他在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学生都会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听到这儿,学生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你们大家没发现罢了。"学生笑得更厉害了。这样形像又浅显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法,是成功的评价描述。
四、课堂评价的指向要客观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在学生完成每一次学习任务后,教师要根据评价的客观标准,或从教师的角度,或引导学生针对同伴的表现作出指向明确的评价,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如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有的老师总喜欢这样评价:"读得不错,很好!"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我们这样评价:"读得正确、响亮又流利。很好!如果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能对自己和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正确估计,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五、课堂评价的方式要多样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课堂评价应当多样化。
例如在教学《儿童诗两首》一课,我指定几位同学分小节朗读诗歌,等几位学生读完全文,就引导学生评价:"听了刚才几位同学读课文,你想说什么?"于是小手林立,有的说:"我觉得某某同学读得非常有感情,真好 。我要向他学习。"有的说:"某某同学,读得正确又通顺,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那就更好了!"这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互肯定、相互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教师真诚的语言、友善的微笑、巧妙的方法使评价向着人性化、科学化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地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学生在哪儿,评价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