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尧
【摘要】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应该成为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主旋律。这样既可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学会交流合作;又可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形成探究新知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其可能让学生去充分体验探究知识的各个过程,而不要用自己的干预去匆忙得出结论和知识。
【关键词】动手操作过程探究科学教学主旋律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188-02
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动手操作的情境和过程成为最主要的任务,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实验设计,实验观察,互相交流,课外活动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希望能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和前瞻性,使我们的科学课程更具有科学味和探究味!
一、 实验过程学生设计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实验活动都由教师设计,实验的步骤由教师精心设计或一步步演示,学生亦步亦趋。每次在教学中出现验证性实验时,我就改变教学环节,在第一节课提出假设的结论,下课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验证实验的方案,教师只是适当帮助指导。实验小组为单位去设计方案,准备材料,下节课来进行自己设计的實验比赛。第二节课学生带来的材料五花八门。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人人参与,兴趣盎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观察过程真实有效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对实验观察培养这一过程更为突出,因为这门学科在培养小学生能力方面有其动态优势,是小学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假如我们不重视这一点,就会泯灭这门学科培养观察能力的优势,错过儿童心智发育的时机。
(一)创设情景,激发观察的兴趣
兴趣的引导、激发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情景。
1.创设问题情景。这样,带着问题的观察不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观察对象,更能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2.创设想象情境。课堂上不可能事事都呈现在眼前,不少老师就通过自己或学生的描述构成想象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去观察。
3.遵循规律,培养观察的习惯
要使学生具备观察力,日后离开了教师也能有质量地观察,必须让学生掌握观察的规律。
4.求同求异,教给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同类物体的不同点、不同物体的相同点、同类物体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物体的不同点,归结到思维的角度,就是求同求异。在这一点上,教师在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要从求同求异的思维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一次又一次地强化学生的认知方向。
三、结果交流充分表达
有效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科学认知能力的发展。要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性,教师要创设良好交流的氛围来组织课堂的交流活动,提高交流的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要留足时间让学生交流,鼓励学生交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是什么呢"等,保障课堂交流能很好地开展与深入下去。
(二)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地、友善、合作的教学氛围,创设动态的多向交流模式,开成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交流层面,提高学生的交流机会。同时还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到交流当中去,在学生交流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关注"旁听生",促进他们也参与到交流中来,关注他们的交流心态,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在交流活动中,使所有学生的自尊得到满足,自信得到释放。
四、课外活动动手动脑
课外科技活动过程必须做到动手、动眼、动脑,要切实可行,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发掘潜力。为此我都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精心组织:
(一)着眼一个"小"字。例如重点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巧手、小种植、"四小活动,引导开展小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完成的活动。
(二)围绕一个"动"字。科技实践活动中"动"是关键,要首先让学生主动去做,亲自选题设计,自己动手制作,交流评价活动,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动腿,发挥人体各部位的作用,以达到开发大脑潜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探究习惯的目的。
(三)利用一个"比"字。小学生都争强好胜,顾虑很少。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个"比",制造一种积极的氛围,有利于充分发挥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样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其活动兴趣,促进动手能力的提高。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指出:不要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教给学生,而应当作有证据的结论。要根据实验、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那才是真正自己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将会给学生小小的心田种下科学创造的种子,那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