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摘要】目前,中职生普遍认为数学没用,对数学缺乏兴趣,缺失应用数学的能力。本文研究如何让中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作用,总结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分析了这些生活实例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数学生活经验兴趣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215-02
一、提出问题
目前,上海市中职学校的招生制度决定了中职学生生源有两大类,一类是本地生源,他们往往是中考成绩的后35%;还有一类是全国各地的随迁子女,近几年随迁子女占我校总生源的50%-60%,这类学生往往缺乏系统的数学知识。这两类生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抽象思维较薄弱,数学基础较差,基本丧失了学习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他们的智力并不比高中生差,而且相对而言中职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中职数学从内容上而言,与高中数学基本相同,从难度上而言,比高中数学浅显很多。中职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差异明显,初中数学概念较少,侧重机械的模仿和公式的套用,而中职数学概念多并且比较抽象。要想在中职阶段学好数学,简单的模仿学习是行不通的,需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上述的两大原因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进入中职校后,对中职数学很不适应,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数学很难,仅会依葫芦画瓢,教师讲一个例题学生做一个同类型的练习,他们不会变通不懂迁移更不会综合。对于上述这些现象,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发挥中职生的生活经验丰富的优势特点。
二、理论依据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20世纪中期,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数学"的教育理念,即数学教育体系的内容应该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数学,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数学。当前,国际数学教育改革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回归生活"。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已经渗透到各国的数学教育改革实践之中。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适度加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数学学习,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应用意识的目的。
三、教学实践
在中职《数学》中,几乎每章的教学内容都能找到与其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这些实例对学生掌握领会教学内容起促进作用,祥见下表:
序号 《数学》中相关内容 生活中的实例
1 集合的运算 食堂供应菜的品种等
2 函数关系的建立 出租车运费问题等
3 函数的最值 利润最高,用料最省等
4 指对函数 人口、经济的增长率问题
5 表面积和体积 易拉罐装的饮料一般都是圆柱形
6 圆的方程 圆拱桥的支柱的高等
7 向量 几人合力推重物
8 等差数列 Excel表、等额本息等问题
9 排列组合 握手、发短信、排队拍照、选班干部等
10 统计初步 奥运会跳水比赛评委的打分等
11 二元线性规划 利润最大,成本最低等
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为数不少,那么如何用好这些实例?这些实例设计在教学中的哪些环节最合适?笔者经过实践研究发现,这些生活实例在新知引入、练习巩固、拓展提高等各个环节中均可使用,用在不同的环节,其主要作用也各不相同。
1、引入环节,激发兴趣
在引入环节,中职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不讨厌数学,用鲜活的教学语言、生动的生活实例吸引学生,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遥远。
在《等差数列》教学中,笔者借用了"奥运会"这个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实例问了几个问题:(1)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召开,规定每4年举办一次,如因战争或其他原因停办,届数照算。每届奥运会的年份所组成的数列是什么,有什么规律?(2)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第几届?(3)第30届伦敦奥运会是哪一年举行?并说明理由。
这节课的时间背景是2012年上半年。問题一出来,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他们对北京奥运会还记忆犹新,伦敦奥运会又即将在暑假举行。所以在这个时间点,教师设置的这三个小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随后的探究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等差通项公式的过程中学生都很投入。
2、练习环节,内化新知
练习环节是新授课的延伸和继续,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中职生习惯做模仿练习,没有例题就无从下手,这种模式对巩固新知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提升学生的技能,内化数学知识帮助不大。
在《乘法原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问学生:(1)目前,上海的电话号码是由几位数字组成?(2)1989至1995年间,上海的电话号码又是由几位数字组成?(3)为什么电话号码要升位?(4)若规定电话号码首位数字不为零,理论上七位数字的电话号码最多有多少门电话?八位数字的呢?
学生先回答了前面两个问题,对于第三个问题,有人说:"升位能增加电话的门数。"
"能增加多少门呢?"相当多的学生难住了。
虽然刚学了乘法原理,但是对中职生来说即刻就能学以致用还是有困难。经笔者点拨,大部分学生立刻就明白了用乘法原理计算出七位数字的电话号码有9×10×10×10×10×10×10=9000000门电话,数目之大令学生纷纷发出"哇--"。
笔者又问理论上八位数字的电话号码最多有多少门电话,并请了一位学生上黑板列式:9×10×10×10×10×10×10×10=90000000门电话。
最后笔者总结:"虽然电话号码只升一位,但是电话的容量却增加了81000000门。运用乘法原理,我们真正明白了电话号码为什么要升位。这样一来,你们是不是也明白了上海的汽车牌照为什么要升位,为什么要引入字母?"
用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电话号码作为素材,提炼出"电话号码为什么要升位"的问题。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对这个问题大约知道一点,但是说不清楚"为什么升位能增加电话的门数和能增加多少门"。对于这类数学实例如果教师不点出的话,绝大部分学生会视而不见,不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把它设计在练习环节一点拨,学生立刻恍然大悟,这能促使学生内化新知,形成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
3、拓展环节,提升能力
拓展环节是某一知识点的综合、深化和提高。有效的教学拓展,能使平静的课堂掀起波澜,使本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虽然中职生基础较差,但笔者坚信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不差,若教师能设计合适的教学拓展,其结果往往超乎教师的想象。
还是以《乘法原理》为例,笔者在最后的拓展环节设计了编题:请编一个需要用乘法原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以下是编题部分的课堂实录。
生1:小明去冰淇淋店买冰淇淋,有香草、巧克力、抹茶3种不同的口味,有单球和双球2种形状,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生2:请重复一遍。
师:也就是说冰淇淋的口味有3种,形状有2种,问小明有多少种选择?
生2:3*2=6种。
生1:对的。
教室里掌声和笑声同时响起。
生3:某餐厅推出套餐,一共有6种不同的食物,任选3种搭配组成快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餐?
师:这是下一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建议你把这6种食物分类,分成荤菜几种,蔬菜几种,汤几种。
生3犹豫了:我能不能改成饮料3种,主食4种,小吃3种。
师:非常好,请另一位同学回答。
生4:3*4*3=36种
学生所编的题目一个是买冰淇淋一个是买洋快餐还有一个是看演唱会(由于篇幅关系省略),很显然都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在拓展环节,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课堂气氛相当热烈,掀起了一个教学高潮。因为编题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编题的过程中,学生既进一步内化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提升了应用、分析、类比等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
在"让中职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作用"的实践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最明显的作用有两点。
1、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的来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生活实例使数学知识具体化,使抽象的数学与感性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起良好的数学情感。
2、培养应用意识,丰富学生应用数学的体验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把数学知识的应用有机融合到数学教学中去。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丰富学生应用数学的体验,还能使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体会到"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试用稿)[M].2005.
[2] 陈月娥.中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之比较[J].《湖南农机》 2011,9
[3] 沈誉辉.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4]李长吉,秦平.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J].中国教育学刊,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