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培养模式的高校与工程实训机构学分互换研究

2014-07-04 01:39刘勇邰丽君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卓越学分实训

刘勇 邰丽君

【摘要】本文提出高校与公共培训机构的学分互换机制,利用公共培训机构的工程教育资源,增强高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指导。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学分互认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82-02

引言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企業生产第一线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科技人员严重匮乏,高校毕业生中拥有高学历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此背景下,2010年6月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必须在相应的实训环境中,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把知识逐步转化为一定技能和职业素养,最终形成职业能力。公共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对高校学生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区域内高校与公共实训基地的合作,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降低办学成本,缓解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而学分互认制度,是高校与公共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在国际教育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在很多国家的高校已开展多年。在国内,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将"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学分互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当前我国公共实训平台与地方高校之间学分互认的实施模式、实施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实践借鉴与参考。

1、我国学分互换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在学分互换方面的形式非常有限,不过也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现象,主要形成了两种形式的学分互换机制:一种是高校间距离较近,产生了在诸如教学等领域的合作,在地域相邻的大学间或在"大学城"内展开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另一种形式则是距离较远的高校间计算机网络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在教学内容或课程共享等方面的交流。总结学分互认实践现状,我国高等教育学分互认存在以下问题:

(1)学分互认的范围有限

(2)互认的学分类型比较单调

(3)只能实现跨校选修,不能实现转校

(4)尚未形成完善的学分互认机制

(5)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2、公共实训平台与地方高校之间学分互认的实施模式

公共培训机构与高校学分互认具有以下的优点:

1)高校通过引进培训机构先进教学内容和教材及标准化管理模式等优质资源,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中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双师型"队伍建设。

2)高端培训机构融入高等工程教育提高高校毕业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合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质量。

实施模式:

1)搭建平台通过先进制造业公共培训平台协调培训机构与本地高校间的合作,建立学分互换体系,由学校组织学生自愿选择开设的相关课程,课程的教学由培训机构的项目经理以及高校的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完成课程且成绩合格后,由培训机构和学校统一认定后给出等值的学分。

2) 制订标准建立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和人才评估标准,通过培训中心与高校间的学分互换计划,实现了高校毕业生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3)高校宣传高等院校要加大宣传工作,并积极参与到"学分互换"模式中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推动该模式的推广。同时,高校应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学生权益的保障。高校积极与培训机构合作,改善双方的关系,取得相互的信任。可以通过合作吸收培训机构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高校还可以与培训机构建立实习基地,搭建实习平台,鼓励学生到培训机构进行实习,体验做项目的经历并提高动手能力,切实为学生更好的就业做好保障工作。

4)政府支持政府部门作为主导机构,应切实监督"学分互换"模式的执行情况,扩大培训机构与高校之间、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培训机构高校及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并及时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学生参加"学分互换"模式中的课程培训和参加培训机构或部分企业的培训均需支付相应的费用,这给本就不是收入群体的大学生带来了经济负担。政府除给予公司和培训机构相应的补贴之外,还应继续加大资金的支持,扩大参与培训的人才数量。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培训后给予补贴,或通过减免学生部分培训费用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培训中。

5)企业参与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学分互换"模式中,可以与高校和培训机构展开合作,在学分互换课程开始前,由三方共同商讨开设的课程和培训项目,确保经过培训的学生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和培训机构提供实训基地,高校提供授课基地,培训的教师团队可由三方共同组建。企业应与参加这些课程培训的学生签订合同,承诺其培训成绩合格后可以到公司去实习或工作。这样企业不仅可以在培训结束后的第一时间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还能缩短培训时间,使新进员工能够为企业更好的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元.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徐言生. 政、校、企合作共建产训研公共服务平台[J]. 机械职业教研,2009,(07)

[3] 王勇, 李剑峰, 赵军, 等. 以开展专业认证为契机 大力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09,(02)

[4] 李联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分互换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2 ,(6):17-2 0 .

[5] 李娜.校际学分互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

金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项目编号:SCG178)

猜你喜欢
卓越学分实训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学分美食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