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就新课程实施后对我省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做了相关调查研究。分析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适应情况。根据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的统计、综合与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在这一基础上,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13-02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从2007年秋开始到现在已经步入了第7个年头。新课程改革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大力组织下,一直在促使着广大教师对新课程从观念上的更新逐步走向课堂教学的变革。随着2012年浙江省在高中大力推广选修课程的开设及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两考合一的新模式,这些举措都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困惑。
一、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总目标的提出。教師都在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与策略,来适应新的要求。大家都在有意识地从传统的老师演示——学生练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1、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个人信息素养发展
教师都意识到了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度专注于学生理论知识与软件操作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这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造成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低下。而现在我省教师基本上都能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加强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及新教法的使用来活跃课堂气氛与提高教学效率。
2、着眼于创建高效课堂,令教学充满活力
在教学中,仅有教师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其形成配合与默契,这样才能充分展现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这对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太高,大家目前都处于初级摸索阶段。
3、创新教学,激发学生自体性发展
教学的魅力就在于不断的创新。现阶段教师都在尝试着引入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目前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项目研究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使用。
4、选修性课程、微型课程、"微课"的引入,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平台
从2012年起,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推出了新的亮点,就是选修性课程在高中教学中的全面推广。省教育厅实施课改新方案,大幅度提高高中选修课比例。必修课学分从116分减至96分,选修课学分从28分增至48分。选修课分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大类,所有学校的选修类课程开发一直在如火如荼开展中。同时微型课程与"微课"这些新型课程模式也进入了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视野。有部分"形动派"的老师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与研究。新的课程模式的引入以其强大的知识表达能力、突出的灵活性、高效的知识吸收率以及高度的仿真效果等优势,对传统课程的弊端进行了弥补。教师对这些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过程也就是自身教学能力与个人素养提高的过程。
5、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来挖掘学生"自主性"空间
大多数教师都能明白做好对学生评价工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做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与收获。但是有部分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对学生的评价工作不能切实、持续地做到位,存在着敷衍了事的情况。
三、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1、新课改对信息技术老师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
要让新课程实施的目标能够在教师手上切实实现,教师是一个关键环节。教师要拥有良好的素质和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因此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必须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重视言传身教,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教学课堂的气氛。同时还要将课程的创新和有趣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方便统一科学和艺术这两门学科。
第二、在课堂上,课程的改革使得教学的顺序也有了一定变化,传统课程的确定性已经逐渐向新课程的不确定性即灵活性开始转变。信息技术的教师不再单单扮演教师这样一个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新课程要求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强调了教师要更加民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在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上下功夫,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自律能力。
第三、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他们需要给自己不断充电,这样才能给予自己的学生更多的知识,将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上打开,这样有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根据一些专家的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自己拥有的知识以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知识这三个方面组成了现有的知识框架。可见,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在书本上获取知识,还要在书本以外的世界获取(包括同行,专家等)。此外,信息技术是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拥有全部学科的发展基础,可以看出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很多学科有联系。在这些高要求下,教师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性,让自己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压为依然存在
新课改已在全国很大的范围浩浩荡荡地进行着,在浙江省也已经进入了第7个年头。新课改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经过了多次的改版,删除了一些陈旧的内容,增加了很多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知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让本学科跟上了时代的脚步,体现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特征。但是由于学校和学生都不得不面对考试的压力,这就会逼迫着部分教师还在继续采用一些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如"填鸭式"就是其中一种。
四、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的思考及建议
1、相信自己,树立信心,勇于尝试
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目标,淡化学考与高考对自身及学生所带来的压力,不要安于现况,教学需要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你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提高中。需要你勇于尝试,对传统教学模式与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能力发展进行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新模式,进一步树立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信心。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学科组与学校的力量,请课改专家来进行相应的指导。
2、构建团结互助的教师团队
充分发挥备课组与教研组的团队作用,并不断的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搭建一个多校合作与交流的团队或平台,来弥补不同教师心理及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课改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师具有的特点,即教师是一批高素质人才,利用他们的特质实现各地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来弥补不同教师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差异;另一方面,建立这么一个团队,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让他们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以便实现教师这个"资源"的共享。
3、高举素质教育理念的旗帜
这一理念要求由单一的规格向差异化转变。新课程的基本目标是打好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要发展优秀,它的意思是学生发展中可以存在差异但不会有差生的出现。对待学生的差异,要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老师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将新课改正真落实到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中。
总之,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目的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我们教师要顺应时代及新课改的需求,把计算机当成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工具,来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进程。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尹弘飚.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适应性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 ,2012,(9):73-95.
[2]尹弘飚.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心理变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1-154.
[3]刘建锋.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的适应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