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战略设定研究

2014-07-04 12:55陈雯
商业2.0 2014年6期
关键词:西藏

中图分类号:F307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日喀则地区,是西藏农牧区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历史能力导致自我积累能力低下、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产业结构的单一,导致了日喀则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本文选取西藏日喀则地区为研究对象,就日喀则地区的贫困概况、贫困成因和反贫困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日喀则地区实际和区域发展潜力,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反贫困战略。

关键词:西藏;贫困问题;反贫困战略

西藏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重点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重点和难点之一在西藏。西藏的反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它关系到西藏发展的长治久安。改变西藏地区的贫困现状,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关系到全国实现全面的小康。

自中央政府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特别是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来,西藏日喀则地区贫困现状有了很大的改善,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有部分基本实现小康目标。但是由于日喀则地区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农牧民脱贫增收管道狭窄,导致农牧民脱贫致富进程不快,返贫现象屡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以日喀则地区为例证,立足西藏实际对西藏贫困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反贫困战略。

一、日喀则地区的贫困概况

(一)贫困线

西藏2000年实行的贫困线标准和国家标准一样都是625元,从2001年开始,西藏贫困线调整为1300元,一直持续到2006年的1700元,到2012年的2300元。而国家贫困线标准仅随物价的上涨进行小幅度的调整,直到2011年才调整为2300元。西藏大部分年份的贫困线要高于国家贫困线,这是因为西藏的物价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地处高寒地带,对食物的热量也要明显高于内地。

(二)贫困人口数量

1994年西藏贫困人口总数为48万人,贫困人口比例为2069%。2001年整个西藏自治区贫困人口148万,占西藏总人口的比例为6385%;2005年为20个,贫困人口为373万人,占西藏总人口比例为1331%。2006年扶贫标准上调到1700元后西藏总贫困人口为515266万人,日喀则地区贫困人口总数为14915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比例占全区最高为2895%,贫困发生率居全区第二为238%。自国家将扶贫标准从1700元提高到2300元后,西藏的贫困人口陡然增加到833万人,占西藏农牧区总人口的3442%,贫困发生率全国最高,反贫困问题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贫困人口分布

西藏贫困人口数量在地区上分布差异较大,不论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还是边境地区,贫困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贫困地区分布广并且集中连片区多,扶贫开发的难度大。

从日喀则贫困人口现状看,主要受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生产方式单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影响,西部县贫困人口多于东部县,农区贫困人口多于牧区,普遍分布在边境偏僻乡村。

二、日喀则地区贫困成因分析

(一)自然条件恶劣。

日喀则地区地处喜玛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境内山峰耸立、河流纵横、湖泊广布,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差、地形高低不平,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不便。受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空空气环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喀则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霜灾、雹灾、虫灾、洪涝灾等自然灾害频繁。此外,还有地震、泥石流等少见而危害特大的自然灾害,经济发展,尤其是农牧业发展的自然风险极高。

(二)历史因素导致自我积累能力低下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旧西藏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加上黑暗的封建农奴制的社会制度,使日喀则地区的农牧民和西藏其他地区的人民一样,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农牧民当家做了主人,再加上国家政府对整个西藏的经济实行帮扶政策,日喀则地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日喀则地区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工作积极性。但是,由于经济起步晚、发展缓慢、自我积累能力低下、市场发育程度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地方财政匮乏、税源管道少等历史因素的制约,至今,西藏仍然是我国的连片贫困区。

(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经济发展成本高

日喀则地区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曾十分落后。近年来,在中央政府和各兄弟省市的全方位赞助下,西藏的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仍然落后,偏远的农牧区更是滞后。日喀则地区,单位面积的铁路里程、公路里程和邮局数量极低,交通通讯相对落后的状况在进一步拉大、由于交通通达性差,交易费用高,贫困人口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更少,导致这些地区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四)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低

由于自然和歷史原因,日喀则地区经济结构水平低、“二元度”高 , 传统农业经济比重大 , 牧业和手工业只是依附于农业而生存的,基本上还是单一的农业经济。有调查显示,日喀则地区居民主要从事的产业高度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从事种植业的占调查总数的389%,从事畜牧业的占调查总数的272%,余下的依次是运输及商业饮食等服务业、其他、手工业、林业、渔业、边境贸易等 。由此可知,日喀则地区居民的收入均来自于农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减缓了他们脱贫的进程。

三、日喀则地区反贫困实践分析

(一)日喀则地区反贫困现状

“十一五”以来,日喀则地区共实施贫困户安居工程11680户,贫困户由建设前人均不足10平方米达到现在的25—28平方米;扶贫整体推进不断深入,使18个县(市)偏僻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收入明显增加;产业扶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规模;南木林、定日两县“以县为单位、整村推进、整合资金、连片开发”扶贫试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定点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区地两级105家定点帮扶单位帮扶的3030户、14237人全部脱贫。据相关资料统计,“十一五”期间日喀则地区累计完成各类扶贫开发资金412379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317701万元,劳务投入、自筹及贷款806090万元,全地区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2723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1万人。

(二)反贫困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来源: 根据 《西藏日报》 2014 年08 月07日相关资料整理

案例:日喀则地区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牧区经济增长和农牧民持续增收。(1)全地区规划建设了优质粮油、马铃薯、无公害蔬菜等“十大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实施了果蔬、藏系绵羊等“八个产业带”布局,农牧业区域化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形成;(2)农牧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3)品牌开发成效显著。

强基惠民活动开展两年多来,各级驻村工作队落实各类项目建设资金27719881万元。其中,实施惠民项目10522个,投资21162966万元;实施强基惠民扶贫农发直通车计划项目93个,投资3899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消除制约基层发展的瓶颈因素,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日喀则地区反贫困战略选择及对策

(一)改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

思想观念落后是导致贫困以及贫困恶性循环的直接原因。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这些都是人力所不能抗衡的外界因素。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人,扶贫先扶志”的扶贫理念,把文化扶贫当做一种移风易俗的精神转型工程加以推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旧观念,树立新理念。首先要转变生存价值心态。改变过去以物质形式为主的扶贫办法,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生存价值心态。第二是转变生产价值心态。大力培育和发展贫困县的商品经济,形成广泛竞争的激励机制,通过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改造人们的生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三是转变生活价值心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创造重科技、重教育的新风尚。

(二)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按照自治区提出的“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挖掘本地特色资源或传统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极”。

农牧业是日喀则贫困县的主要产业,是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日喀則地区应根据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产品为核心,提高生产经营者的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特色农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着实提升一产,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经济持续增长。

日喀则地区的水力、矿产、藏药等资源十分丰富,可重点发展水利资源综合开发,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矿产业和藏药材开发,水利设施逐步健全,城乡电力供应基本满足;矿业重点开发扎布耶盐湖矿、谢通门铁矿、铜矿和岗巴矿泉水;逐步扩大水泥的生产规模;依托藏药材资源积极发展藏药特色产业,为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产业是活跃经济、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服务群众的必然要求。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基础设施是关系到生产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基础性问题。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也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道路改扩建、水利设施、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彻底解决农牧区行路难和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降低经济成本,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参考文献

[1]顾正纲,徐爱燕,顿珠.民族地区扶贫成效分析-以西藏日喀则地区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7月,第21期,P18-19.

[2]徐爱燕,李怀建,易啊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探讨-以西藏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2013年9月,第28卷,第3期,P31-36.

[3]廖桂蓉,李继红.社会资本视角下四川藏区贫困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9月,第217期,P56-58.

[4]黄磊.西藏日喀则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08年,第2期,P46-48.

[5]冉光荣.藏区反贫困再思考[J].财经科学,2006年,第2期,总215期,P107-115.

[6]黄菊英,王然.西藏日喀则地区县域贫困成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场,2013年2月, P176-181.

作者简介:陈雯(1988—),湖北十堰人,西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经济。

猜你喜欢
西藏
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我们一起去西藏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西藏:存在与虚无
西藏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