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史凤玉 张锐
摘 要 在目前全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窘境显得尤为突出。通过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全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就业心理调节相结合,尝试解决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 生物科学专业 本科生 就业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Ways and Means of Promoting Biological
Sciences Majors' Employment
ZHANG Fan, SHI Fengyu, ZHANG Rui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nationwide environment, biological sciences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dilemma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Through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development, full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ry to solve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undergraduate difficult problem of employment.
Key words biological sciences;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ways and means
1 生物科學专业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需求偏离。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健全和不断完善,出现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筹统分”转变为“自主就业、双向选择”两个导向,但作为高等教育核心内容的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近年来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规模上的不断加大,并没有对经济转型和社会需求变化做出有效的回应。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我们看到在2012届毕业生中,受雇全职工作的人员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相似度最低的为农学为53%。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到一些学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已脱离社会发展,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资源与人才的浪费。
(2)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对学生择业的指导能力不足。在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当下已经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存在如下原因。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理论知识学习投入较多,实践环节相对较少,明显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且知识结构不合理,加之受社会影响就业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充足的准备、对于职业定位也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致使在择业的过程中屡遭碰壁,饱受打击;再有,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教育严重不足,学生无法获得科学的引导,也是导致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
(3)就业期待过高与择业心理准备不足。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最受毕业生欢迎的工作仍然是机关事业单位。虽然民营企业和个体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中作为绝对的用人单位,聘任了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但却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无奈的选择。报告还显示,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9%;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50%。很多学生毕业后争相前往大城市里收入高、职位稳定、发展前景光明的企事业单位,造成就业“扎堆”现象严重。另外近年的“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也导致了很多毕业生把时间的重心花费在公务员考试上,减少了择业上的投入,很多人未能通过公务员考试,也失去了择业的最佳时机。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是现在很多学生缺少的,或者是对于就业有过高的心理预期,或者是缺乏自信心,不敢正视就业困难和面对现实,存在着过度恐惧、自卑、焦虑等心理上的问题;影响了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思想和具体行为,从而产生了人为的就业难。
2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困境的对策研究
2.1 学校要进行教育改革,积极转变生物科学专业目前就业形势
(1)调整学科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接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课程的设置应当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跳出“十八般兵刃、样样稀松”的怪圈,改变教学模式,实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明确的职业意识和方向,从而避免盲目追求精英岗位的不良心态的产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性与创作性,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目前学校就业指导的最主要形式“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可是学生们对于这种形式是非常不感兴趣的。学校应在学生入学之初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对自身优势、兴趣爱好及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生物科学专业及所处时代特点,依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根据职业奋斗目标的不同,教授各自的学习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实习的机会,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就业阶段向学生提供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讲解、就业信息提供等方面的指导。并提供创业基础知识、创业途径、创业环境、创业素质、创业风险、创业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创业指导。
(3)强化就业的心理干预,理性面对工作。双向选择能够使一部分学生选择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而有一些学生的择业期待可能无法得到满足。有的工作可能和自身所学专业对口但工作城市不理想,有的城市很优越但工作的相关待遇又不尽如人意。针对如此情况,学校、教师要教育毕业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使学生认清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况且小城市及相对落后地区更加注重人才,作为当代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应志当高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线工作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很多有作为、有成就的成功人士,多数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努力工作,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方面,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前的教育和指导,努力减少毕业生在择业中可能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使毕业生们以良好的心态来进行择业,充满信心地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
2.2 提高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
学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规划好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结合自身优势、兴趣爱好及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确立好自己大学中的长短期目標,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准备考研继续深造的同学,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和外语的学习上下功夫,并主动参与到任课教师的科研活动中,逐步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准备毕业即就业的同学可以结合社会需求及行业特点加强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自学与所倾向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及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还应努力提高个人修养,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课余文化活动,锻炼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为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编著.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张景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化诉求——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再审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76-78.
[3] 翟波.“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111-114.
[4] 王晶宇.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及就业心态浅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