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亚东
【文章摘要】
農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
农村金融发展;金融需求;金融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对“三农”问题极为重视,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扶持力度,使得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村人均收入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1 我国农村金融的供求现状分析
1.1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1.1.1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对农业资金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不同的需求主体对农业资金需求的差异使得农村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生活较为贫困的农户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居住分散,因此对资金需求的单笔数额较小,种类少;温饱型农户与比贫困型农户相比,经济条件更好,生产能力更强,他们对资金需求的单笔数额更大,种类也更多。
1.1.2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地域差异性
我国农村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结构在各地农村的发展状况不同以及不同的经济主体都会导致金融需求呈现地域差异。
1.1.3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小规模和分散性
虽然总体看来农村居民和企业的规模很大,但是由于土地承包制的存在,我国农村经济还存有小农户经济的特征,其生活和生产性金融需求多为分散、小规模的,因此农户贷款需求多为小额。
1.2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1.2.1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存在地区性差异
据银监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在全国31个省(区、市)、2000多个县(市)中,平均每万人拥有金融机构网点数只有1.26个,城市地区则达到了2个。在每个县的营业网点中,30%以上都集中在县城,乡镇银行网点不足3个,另有3302个乡未开设任何银行营业网点。按地区来看,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差距也很大。在2686个“零金融机构乡镇”中,有2645个位于西部地区,占全国总数的80%。
1.2.2农村金融供给不断增加
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和扩大再生产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政府为了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支农资金投放力度来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如表1所示, 2003-2012年,农业贷款比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增幅更大。
1.2.3农村金融供给具有单一性
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虽然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但是由于其不具备法律地位,管理不规范,因此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产品存在着业务规模小、种类少、收益率低的问题。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大致可分为三类:信贷类、理财类和保险类。其中信贷类产品大多数与商业银行业务重合,并没有针对农村地区的新型业务。
2 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2.1需求方面
2.1.1农村非生产性金融需求将长期存在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大多数没有用于生产用途,而是用于消费等其他特殊方面。这对于从事小农生产的农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会急于借款来弥补所需的资金缺口,由于正规金融往往不提供这类的服务,农民不得不更多依赖于非正规金融机构,使得他们无法享受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2.1.2农户文化程度低,对于国家政策不甚了解
目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较为偏远和贫困的地区,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较少,惠农政策理解有偏差,对支农贷款的申请条件、步骤以及还款方式不甚了解。他们不会合理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对现代化技术和生产管理的了解也十分有限。
2.1.3农村信用制度缺失
一方面,农村信用环境缺乏强有力地奖惩机制,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农户缺乏诚信教育和信用观念,缺乏主动参与征信的意识。广大农村的诚信教育主要来自于农信社和人民银行在农村开展的宣传活动。
2.1.4贷款成本高,利率高,缺乏抵押和担保
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分散型的农户,信贷机构在贷款前需要对贷款人和贷款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这就使得贷款资金的成本较高,贷款利率远高于城市。而且农民贷款需要提供担保和抵押,但是农民由于财政匮乏,普遍缺乏担保工具。
2.2供给方面
2.2.1正规金融信贷资金投放不足
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农行贷款规模达41382亿元,农发行贷款规模为15513亿元,农信社的贷款规模为7.02亿元。总的来说发行贷款规模巨大,但是在这些贷款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满足农民的需要。且由于商业银行的撤并以及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发挥不足,在这有限的资金投放中,还存在资金外流的趋势。
2.2.2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布局失衡,数量萎缩
农村金融机构在东、中、西部分布不均,东部地区和城市由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较大,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小,因此金融机构网点较少,密度小。
2.2.3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开始由传统的信贷市场向信贷、保险、民间金融等多层次市场发展。而在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金融市场只有基本的资金融通市场,缺少证券、期货市场等代表现代金融体系的市场组织。而且我国农村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农村金融服务单一,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健全。
2.2.4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备,金融风险大
首先,风险控制主体缺位,不利于进行全面的监管;其次,金融监管目标错位,监管效率降低,没有达到预期的监管目的;最后,各个监管机构之间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它们无法统一意见,协调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3.1加强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3.1.1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贷款贴息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入支农领域,以解决当前农业投资整体资金缺乏的问题。其次,发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最后,增加支农贷款的发放数量,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的信贷支农服务作用,拓展金融服务功能。
3.1.2实行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一方面,可以针对农村金融票据进行再贴现,实行优惠的贴现率以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状况。另一方面,向偏远落后农村发放支农再贷款,引导农村金融增加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以缓解支农资金紧张的问题。
3.2改善金融服务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3.2.1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开展信贷创新
加快金融业务和交易工具的创新步伐,探索更加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应该按照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建立金融产品研发推广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引进国外先进设计品种,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3.2.2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
积极与农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入户宣讲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储蓄、国债等金融工具。并且结合当地实际,及时宣传和发布农村政策信息,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领域,将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3.3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3.3.1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首先,加强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完善农发行的业务领域,拓展其资金来源,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其次,发挥农信社的主力军作用,明确产权归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农信社抵御风险的能力。最后,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扩张农村商业银行网点。
3.3.2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培育新型农村机构,可以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村资金来源,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严格市场准入,防止资质较差的金融机构涌入,提高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还要拓展资金来源,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信贷产品,从而更好的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
3.4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信用体系
3.4.1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有效性
一方面,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建立各级金融机构自身的行业自律体系,充分协调他们与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关系,使监管更有针对性,提高监管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等公共平台强化公众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农村金融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发展。
3.4.2加快农村信用立法,為农村经济活动提供法律保障
首先,应当在农村地区加大诚信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失信的代价。其次,制定有关征信制度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最后,提高执法力度和效率,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失信行为给予严厉打击,为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引金融“活水”浇“三农”之树[N].农民日报,2014年3月8日
[2]张建峰.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体系[N].农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
[3] 韩俊.改革为根本动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