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在我国东北与朝鲜边疆美丽富饶的鸭绿江畔,有一座至今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壁画艺术宝库,那就是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高句丽故都国内城,不得不说这是一颗耀眼的明珠。高句丽古墓内的壁画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色彩丰富多姿而又略显朴素,与石质底材融合到一起,形成和谐自然的肌理效果,在视觉层面上为画作赋予了更多情感与生命力。高句丽古墓壁画其中的色彩如何结合到油画肌理中,其使用如何能在油画肌理中得到适当的表现和广泛的应用,是本文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壁画;色彩;油画肌理
高句丽古墓壁画大约完成于公元前三年—公元前四百二十七年,也就是高句丽城都迁都平壤之前所建造。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在我国前秦建元二年时期,也就是公元前三百六十六年开始挖凿建设。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我国境内集安的高句丽壁画创作时间与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画创作时间基本相同,或者会更早一些。高句丽古墓壁画是我国东北亚艺术文化遗产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史无前例的优秀历史文物,也是公认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在现存的许多高句丽古墓中,都绘制有精致的、美轮美奂的壁画。这些壁画均带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和浓厚的民族气息,这些经历了上千年岁月洗礼的壁画,至今仍色彩鲜明艳丽夺目,构图完整,形象栩栩如生,堪称边疆的一块瑰宝。
高句丽古墓壁画(图1)构图完整、和谐、线条流畅,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更是冷暖均衡,主次分明。主体颜色以朱砂、石绿、白、青、黑等色为主,其画上镶嵌有象征权势的绿松石、红宝石。充分的体现出壁画的中心思想,也表现出了当时贵族墓室的宏伟气势。
油画中的肌理是绘画的一种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它是指呈现物象的质感,是一种塑造和渲染形态的重要视觉要素。它和绘制油画所使用的材料性质有紧密联系,主要有三个影响因素,第一是使用的底材,第二是绘画的笔法,第三是所使用的调和剂。
色彩作为古墓壁画所表现的主要形式,在中西方绘画中同样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價值,尤其在油画绘画的艺术领域,色彩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不但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之一,而且是一种塑造形体的主要手段。在油画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可以运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画面,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创作出不同的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油画肌理效果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往往是构筑画面成功的重要手段和直接途径。
在油画肌理创作中,如何巧妙的将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的色彩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体现出更大的艺术价值,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一次升华,更是对画面表现力的一种综合能力的直觉把握与提升。正确恰当的把握色彩在油画肌理中的表现和应用,可使画面充满张力与活力,特征更鲜明、画面更生动感人。
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的色彩使用手法大胆,风格夸张,不但充分的体现了色彩在绘画中高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色彩的主调统一着画面各个局部的颜色,局部色彩又在过渡的渐变中互相形成和谐关系,丰富着整个画面,因而被赋予了更多的主观性。色彩的使用严谨却不僵硬,壁画用色理念受中国传统绘画“五色理论体系”的色彩观念影响,强调了色彩作用于认知主体的重要作用,将色彩与空间、时间相对应联系,形成了大一统的色彩审美意识。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除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俗的内容之外,还有极大一部分是以宗教、神话传说以及民族信仰内容为主。特别是到了中晚时期的壁画,其中描绘四神兽的壁画(其中包括朱雀、青龙、玄武、白虎),在一些古墓中成了中心主题。通过对“长川一号”、“五盔坟”、“舞踊墓”(图2 )等壁画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其颜色运用上以朱砂、石绿、白、青、黑为主,加之夸张的造型,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雨水的侵蚀,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的色彩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现观壁画,略显暗淡的色彩,伴着雨水流淌过的痕迹,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这是多少艺术家想要表现的艺术风格。脱落的墙皮,融合的色彩和雨水的痕迹,这就是在油画机理创作中的一次完美的结合与创作。在油画肌理的创作中,我们有意识的创造出天然化的肌理表现语言,运用色彩多样化的材料表现油画中的视觉语言。
油画在艺术领域中不断的发展,那么油画肌理的表现渐渐的变成了直接绘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一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给艺术家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要不断的探索,不断地丰富油画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恰当的、合理的色彩语言去创作更鲜明的肌理效果,为中国油画开启新的篇章。
【作者简介】
孟祥禹,(1984.1—),男,汉族,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