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2014-07-03 10:36王桂清刘忠秀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青霉孢子菌丝

王桂清+刘忠秀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113-01

自从我校推进构建“4(导、探、疑、悟)+1(练)”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授课时总是尝试着从这方面下功夫。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使我认识到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已不再是主讲人,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以下是我在《真菌》一节教学中,对“导、探、疑、悟、练”方面做的尝试。

“导”的内容始终贯穿教学始末。“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新奇的引导,可激趣,催思,挑疑,生情,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探究之中。在《真菌》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课前尽自己所能准备各种真菌实物,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交流,从而认识蘑菇、灵芝、木耳、银耳等,知道发霉的面包和桔皮是真菌引起的。艺术性的引导,是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的情趣,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本节课我还利用视频资料做“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舒缓学生紧张的情绪,为提高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恰当地引导学生去观察、阅读分析、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活动。多媒体课件作为引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将微观的知识宏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本节的知识梯度。

有了恰当的引导,学生才能积极有效的进入“探”的过程。如通过自己的观察让学生自己探究出真菌的结构,自己推测出真菌的营养方式。因此,“导、探”是密切相关的。通过提前布置学生做蘑菇孢子印来让学生去探究,然后感悟孢子的位置、形态和作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自己“悟”出道理,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兴趣大、印象深、课堂的参与率得到了提高。

《真菌》一课的教学,还要不断给学生设疑,例如孢子印怎么做?青霉、曲霉怎样区分、怎样培养?这是本课的难点。要让学生真正做好蘑菇孢子印并不简单,在上课前一天的课间老师准备了新鲜的香菇和平菇,带着一些烧杯到各个班级要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结果发现各班的学生都自带了蘑菇和纸张,兴趣极高地在制作中。看到这种情况,老师及时高度赞扬学生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规范的指导:换掉了不新鲜的香菇或平菇,去掉了菌柄,白纸换成较深颜色的纸,盖上杯子就不要再移动等等。在课堂上学生相互展示自己成功的作品,少数没有制作成功的分析原因。通过制作和交流,学生认识了孢子,知道了真菌的生殖方式,更锻炼了动手能力。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探究活动,对于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积极发言中锻炼了自己,同时在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时,学生有了成就感,身心感到了愉悦。

在学习青霉和曲霉知识点时,我是课前一周准备好橘子皮和面包片,在每个班级的学生面前培养青霉和曲霉,培养的方法是用培养皿分别装好橘子皮和面包片,洒上一些水分,在空气中暴露几个小时后盖上,放在潮湿、温暖、阴暗的地方培养1周,在培养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负责补充水分。这样培养出来的菌丝会在培养皿上蔓延。 教材安排用放大镜观察面包和桔皮的菌丝及孢子的形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的验证,普通放大镜根本就不能看到孢子的形态,我就让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观察孢子的形态、颜色,让教学更有实效性。在学生自己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真菌是由菌丝构成的,在菌丝的顶端有孢子。而且通过观察,学生对青霉和曲霉的颜色的区别印象非常深刻。这部分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以上的制作、观察,学生的“疑”得到了解决,“悟”出了道理。

新课程倡导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本着这一理念,也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将生物学知识与健康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开设了“真菌知多少”的知识竞赛, 培养学生的总结问题的能力,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联系生活,热爱生活。真正体现生物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总之,授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各位同行努力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霉孢子菌丝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甘露醇对低温下草菇菌丝的保护效应研究
新型抗菌肽菌丝霉素纯化工艺研究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制作孢子印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在非HIV感染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应用
产IMP-1型碳青霉烯酶非脱羧勒克菌的分离与鉴定
石头里的孢子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