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莉+许燕
摘 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文本与实践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注重有效的活动落实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注重语言的激励性和导向性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59-02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这个目标,它将会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缺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一、注重文本与实践,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语文知识和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也是另外两个维度的目标实现的依托。在语文教学中,我让学生扎实打好语言知识的基础,真正理解、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化,还要具备现代语文读、写、听、说、思考、创造等能力,这是语文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首先要重视的方面。
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源,以其为平台,即使是最简单的词语理解,也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交融。
例如:《一夜的工作》中的中心句:我看到了周总理一夜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劳苦(什么劳苦?)简朴(什么简朴?)
2.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
3.讨论交流:(1)周总理工作劳苦表现在哪里?(2)周总理生活简朴又表现在哪里?
4.谈体会:面对这样的总理,你最想说什么?和自己比一比,觉得自己应该怎样做?
在这篇课文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劳苦”“简朴”,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体会到了周总理的高尚品质,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如此可见,重视文本,抓住关键词,同样可以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我想,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文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一词、一句、一段都将是多元目标的依据之一。
课堂是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运用,而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多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朗读、讨论等。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首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读出地球的“美”,感受地球的“小”;读出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体会地球的无私和人类的自私。接着,让学生观察人类毁坏自然资源的图片,学生看后触目惊心,真正感受到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会造成严重的威胁。紧接着,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这个美好的家园,无私的地球母亲?”这时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我还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扩展给学生课外练笔的机会,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注重有效的活动,落实过程和方法的目标
首先,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师生双方都活动起来,形成互动的态势,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有生气的课堂,才会是生动的课堂,才会是有效果的课堂。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一个引导者,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主动参与到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者、主动者。“不管红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就是重视结果的体现,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我们更应该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过程。不注重学生参与过程的教学,决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和学的方法。方法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在效果的优劣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法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要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活动起来,让他们发言,谈自己对课文的思想、语言、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另外,老师还要教给学生以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不管知识多么渊博的老师,他的知识都还是很有限的,仅靠老师教给的知识,今后进入社会是不够用的,所以,老师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新知识、练就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才行。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三、注重语言的激励性和导向性,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没有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好情感目标,没有对学生进行健康感情的培养,就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情感目标的落实。“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德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我认为,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如,作品中人物之间的情感、作者倾注在文中的情感、以及老师倾注在课堂上的情感等,都是我们培养学生情感的因素,都应该好好的利用,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品质的有效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因此,我每次上课都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发、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每一个深情的微笑、每一个表扬的手势、每一次亲切的抚摸,每一次关切的目光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我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效,以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个维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语文新课标如春风吹绿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我将更认真地思考和实践,在课堂上具体落实“三维目标”,并将“三维目标”更有机地整合起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