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江+谢宏燕
摘 要 新课改下传统教学观念与新的教学观念之间的不断碰撞对教师们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都只看到了新的教学观念的表面,所采用的方法也只是传统教学观念的另一种体现,其中数学课堂文化是较为突出的一面。文中就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如何重构数学课堂文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53-03
一、引言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在生活中的运用也相当广泛,如今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不仅仅是通过外在的行使直接改变和完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同时数学之中所蕴含的各种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及理性精神也对人的行为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数学家齐民友先生曾经说过:“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注定要衰落的。”这表明了数学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相当深远。
二、数学课堂文化的涵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文化指的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状态的变革而产生的成果,也就是指人化自然的过程中由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与自然相对立的概念。文化从狭义上来讲指的是因某种因素所联系起来的各个群体的所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等,指的就是不同的群体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精神性、历史积淀性和传播性的特点。同时文化还具有导向、育人、教化、规范和解读的功能。
而数学课堂文化则是将文化限定在了数学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之中,是数学课堂中的各种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的整合体。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数学教学的文化,例如可以集中的对整体性的文化传统对于数学教学进行研究等等。而对于数学课堂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从一个微观的视角来进行的,因为它只关注了课堂这样的一个小环境,也就是将数学教师和适龄学习数学的学生来作为直接的考察对象。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研究,在数学课堂文化中人们需要关注教师与学生所具有的各种与数学教学直接相关的观点、信念、活动等。
数学课堂文化在构成上体现出了一种多元聚合的特征。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数学文化等等多种文化在数学课堂中融合交汇,这些文化即交叉又独立,但是都是紧紧的围绕着数学教育培养目标。其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平等的文化主体,数学课堂文化主要的形式形成于这两个主体之间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不可否认数学课堂文化是以数学文化为基础的,因此不管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的如何,这种知识的传播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获得所反映的数学文化的同一性。
三、构建数学课堂文化的意义
1.构建数学课堂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参与性
学习任何知识最好的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但是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都是教师讲的多,学生的参与程度低,没有对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过程进行重视,忽视了学生自主认知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也对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利。同时兴趣也是从事一项活动的重要内在动力,是学习知识入门的先导。构建良好的数学课堂文化,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进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积极主动的从事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最终能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独特理解和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与实用价值。通过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能够将学生的参与活动提高到更高层次,认知水平提高到更深层次,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构建数学课堂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法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解题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耗费了很多的时间,投入的精力也很多,但是却难以取得相应的成效,这正是因为他们不能够对问题的性质、特点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通过构建数学课堂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想敢做,有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敢想,他们就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敢做,让他们能够更快、更多的积累分析、解决问题的新经验与新方法。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认知体验、积累认知经验,思维能够变得更加的宽阔,能够从整体上对各种解题的方法进行掌握,进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和体会,最终形成科学的认知方法。
3.构建数学课堂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美人格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体与心理共同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且他们的心理十分叛逆,在思想上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能够构建出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文化,那么就能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这对于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都十分有利,能够让他们主动的进行数学认知,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勤于思考,不仅仅能够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思维能力、解题水平,同时还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心理共鸣,主动的去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做人美德。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的心灵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完美人格,最终达到开发潜能、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4.构建数学课堂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与文学的相同之处
数学与文学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分隔开来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互通之处。例如初中课程中有“对称”的内容,而在文学中则有“对仗”。称是一种变换,在变换之后却仍然是有些性质保持不变,例如轴对称指的就是依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那么文学中的“对仗”呢?文学中的对仗无非是上联变成下联,但是在字词句之间的某些特性不变。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曾画过一幅《百鸟归巢》,广东的一位名叫伦文叙的状元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归来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乍一看诗人好似诗人数到不耐烦,但是后文却立刻笔锋一转立刻对官场的现象进行了讽刺。诗中表面上并没有照顾到“百鸟”,但实际上却进行了暗示,始终的数字有“1,1,3,4,5,7,8”,而诗中对这组数据的运算关系也进行了暗示“1+1+3€?+5€?+7€?”,其最后的结果正好是100。诗人很巧妙的将“百”藏在了诗中。endprint
四、构建数学课堂文化的策略
1.利用问题创设情景,为学生呈现出鲜活的数学事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要探知新知识,是不能够缺少问题的,只有产生了疑问才会主动的去探求新知,才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利用问题来创设出情景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例如在教学“圆的性质”,为了能够激发出学生探讨圆形物质的特性与求知欲,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游戏:在课前准备一个汽车轮胎和方形火盆架等物品,当这些物品放到讲台上时学生们会感到好奇“数学课怎么还用这些玩意儿”;接着在课上这样说“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你们选两名身材最矮小的同学,还要选两名身材最高大的同学,分别进行推轮胎和方形火盆(滚动)的比赛,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当裁判,你们猜哪组可能获胜?”通过这个游戏所构建的情景是为了能够构建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去做,并且在做的过程中推方形火盆的同学会感到很困难,同时没有其他的同学块,此时他们会主动的思考“为何会碰到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中已经无形的将他们的思维与教材内容进行了衔接。此时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而教师则需要在课前就思考如何才能够让这个游戏与教材内容衔接,同时还必须要对如何在游戏中进行课堂记录的控制进行思考,这本身就对教师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教师通过这次教学也能够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提高自身的能力。
2.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尊重”价值观
为了能够构建良好的初中数学课堂文化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的角色。首先,教师需要拥有发展的变化的数学观。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必须要具有发展的变化的数学观,这是因为如果教师不拥有发展的变化的数学观,那么就难以倾向于把数学知识看成是一种可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纯客观的东西,最终这样的教师所开展的数学学习也就不会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同时也会形成任何问题则都必定存在唯一正确的解答和唯一正确的解题途径,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都相当不利。相反如果能够拥有发展的、变化的数学观,那么所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就会具有探究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也会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并引导学生如何去解决,而不会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以及其他的权威性内容产生畏惧,这样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
其次,要了解尊重学生。随着新课标的实行,“要学会了解学生的数学”已经成为教师的中心任务。数学教学必须要定位在学生的个体教学模式上,同时这些模式也会在学生的交互作用中进行不断的修正,其中的关键就是要以学生发表的意见为基础,这是因为学生在表述意见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思想和问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情感。
3.让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实现统一,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
想要构建出精彩的数学课堂文化就必须要注重课前预设和课堂的动态生成。通过良好的教学预设可以让课堂更加精彩。在课堂上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出发点,敢于放手不完全拘泥于预设,通过自己高超的教育智慧,坦然迎接生成,让课堂变得精彩非凡。预设是为了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那么我们的课堂预设应以研究学生为首要条件。这其中包括了对学生主体经验、知识基础、成长历程、心理特点、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这些因素构成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交往特点等,它们都是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预设的重要基础。对于不完备的经验要帮助学生进行丰富和填补;对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则需要通过预设而灵活多变;对那些没有预料到并且脱离预设的生成不能成为课堂的异类而被否定和打击,而是要成为形成流变的、新的预设与生成的契机。预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生成,为了能够让课堂更加的精彩,精彩需要通过对话来体现,需要通过师生彼此接纳、能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来体现,需要通过师生的相互补充来体现。而超出预设的生成是精彩中的精彩,是精彩之中最绚丽的风景。良好的预设与课堂生成都将有助于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
五、结语
如今的中学数学教育体现出了一种现代化的趋势,同时各种先进的现代数学教育理论、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当今数学教材的编排等多个方面都体现出了数学课堂文化创建的重要性。但是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却表明,良好的数学课堂文化的创建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自身数学观相对滞后于其教育观,同时学校和社会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通过这一篇文章笔者希望为广大的同仁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友初.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之研究[J].数学通报,2009,48(5).
[2]李铁安.文化意义下的数学文化及其教育意蕴[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6).
[3]刘恋.初中师生数学文化观念的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