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铁玲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27-02
国运兴衰,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现如今,教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和履行新的教师职责,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新时期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做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树立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的职业理想,履行职业道德规范。要用思想武装、塑造我们的行为,将面对的教育对象看作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尊重其人格,关注其发展。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呵护学生,用思想去陶养学生的心灵,用生命存在的价值来指导学生做有理想、有感情、诚实、正直、正派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每一名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在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人格的培养,并能用自身的行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那些为了让学生多考几分,以学生分数为自己争取荣誉,而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不管学生感受,将学生做为知识容器的教育方式已经完全违背了当前新的教育思想。有如此行为者有违教师称号,更谈不上职业的专业化。
我们都有过学生时代的经历,都有过亲身的体验,我们的童年、少年是如何度过的?还记得自己受到体罚和挖苦时的心情吗?还记得自己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的感受吗?和我们一样,每一位学生都想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关心,而这种良好的氛围就是依靠广大教师来创设的。我们不能将目光只盯住学生的分数,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教师的职业理想与信念来滋养、丰富学生厚重的人格,培养更多、更好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职业伦理专业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体验教师职业丰富的价值内涵,提升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认知认同程度,加深对教育专业的深刻理解,自觉达成为事业奉献的精神诉求。
其次,应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要给学生一捧清泉,做为教师必须成为一条小溪,长流常新。一名合格教师能游刃有余地活跃于课堂内外的关键首先是知识,然后才是方法(空袋是不能直立的)。然而,做为一名优秀教师,只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素养,并善于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方能突显出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社会体验,方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通过问答来完成将高度概括的概念告知的任务,缺少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至多是一个分析与听分析的过程。某些“好”教师分析得入情入理,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明明白白,但遇到新问题仍是束手无策,更谈不上创新了。这是由于学生习惯了标准答案式的解题方式,思维受到禁锢,智力得不到良好开发,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基于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成了改变教育教学质量落后现状的首要任务。做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吸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勇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同伴共同分析,反复咀嚼,逐步加深对教育的追问,将一些实践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再三品味,达成共识,反过来再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概念化的问题空洞化,提高教师把握和使用教材的能力,而不再是教教材。这样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对教育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使我们教师的主体精神得到发展和提升。
提高教师素质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展开。不断学习并积极参与学校或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研、培训活动,从学科知识,教育理念,职业伦理等方面丰富自己。从外在看,要更新理念,改变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从内在看,就是为了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体现出教师职业的尊严。
2.把研究看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注意教育实践与社会及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及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不断的反思和建构。对教育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一些教育理论的字面或表层,而应从发展的角度主动地去理解教育,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去体味教育的真谛。
3.经验、苦干加反思,使教育效果最大化。经验是成长的捷径,但成才决不是经验的简单相加。反思是成长的途径,但一味的反思不求改进,缺乏苦干的精神和态度也绝不会达到成功。
4.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特殊能力。 一是要善于有效的协调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虽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但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和谐融恰的氛围会使人心情愉悦,思维敞亮,效率倍增,还可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是沟通表达及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学活动可看作是人际交往的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与学生、与家长、与同事间的沟通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的圆满解决及达到预期效果,沟通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培养沟通能力,要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积淀,广泛的兴趣和积极的生活情趣。要真诚的对待学生,用心去呵护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把握学生个性差异,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愿意接受教育,达成沟通意愿,实现至高的教育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