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学生们尊敬她“既为严师,又如慈母”;患者们感激她“妙手回春,圣医神针”;同事们佩服她“以身作则,善于助人,精技图强”;领导们评价她“讲究原则,勤于管理,业绩突出”。相信经常关注《养生堂》节目的人对她也不会陌生,她在节目中普及的艾灸等易操作效果又好的方法,更是惠及了更多在电视机前的观众。
她还有很多令人羡慕的专业头衔,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针灸学》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精品教材《针灸学》课程负责人,同时她还是《中国针灸》编委、日本《中医临床》特邀编辑等。无论作为医生、老师还是专业领域的专家,都有着不俗的成就,她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她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赵吉平教授。
为了采访赵吉平教授,记者如约来到了位于东四北大街新成立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进门宽敞明亮,一楼陈列很多中医药材,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扑面而来。二楼是几个科室所在,环境清爽优雅,标示清楚。记者找到了位于楼梯左手边的针灸科,数间诊疗室间间干净整洁,床位有序。赵吉平教授正在为一位患者静心诊脉,之后让患者平躺在洁白的诊床上,拿起针,快而准地为患者施针,一边为旁边几个围在身边认真观看的年轻医生讲解着要领。忙完后赵吉平坐下来拿着标有“老师”字样的杯子喝上一口水,和记者表示抱歉后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受“妙方先生”外公影响走上中医路
赵吉平1961年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教师家庭,因为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平时比较忙碌,童年的赵吉平和兄妹三个几乎是外公和外婆一手带大的。赵吉平的外公在抗日战争前也曾经是一名小学老师,桃李天下而且多才多艺。也因为家中开过中药铺的缘故,赵吉平的外公对中医一直很感兴趣,边教书边自学,累积了不少的中医知识。回乡后的数年,外公一直在为方圆百里的乡亲免费行医,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爱来找他看看,从小就跟在外公身边的赵吉平经常看到外公参照着医书给村民看病,细问病情缘由,观察症状,开出的方子也是屡见奇效,外公也因此被村民们称为“妙方先生”。
赵吉平从小学习成绩就名列前茅,也许因为外公这位“妙方先生”的耳濡目染,原本立志当一名教师的她1978年高中毕业后,听从了外公的建议,顺利考取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年仅17岁的她就此开启了自己的学医之路。在大学里努力学习的赵吉平依然成绩优异,毕业后就留在附属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工作,真正与针灸结了缘。由于为人和善,勤奋好学,那段时间赵吉平进步很快,回想起当时的学习经历,她对于教授过自己的老师也是深表感激:“高洪宝老师治疗顽固性面瘫有特点,何树槐老师善用夹脊穴,唐玉秀老师针法简明,张国瑞老师研究子午流注,李学武老师讲究针刺手法,耿恩广老师喜用新针法、李凤萍老师施针轻巧、唐丽婷老师毫针散刺治疗麦粒肿……”赵吉平回忆起来还是充满了佩服与感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杨甲三、姜揖君两位老教授,他们在针灸理论和针灸技法方面独到的学术思想一直影响着我。”
前辈老师的指导只是给了赵吉平一个前进的门径,而勤奋不倦地学习进取,为她的进步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动力。1999年她重回课堂攻读在职硕士,深学中医理论、新学科研,边工作边学习。2001年赵吉平被评为针灸临床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早年,她东渡日本求学时,学得一口流利的日语,为今日的国际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今很多中日两国举办的中医学国际交流活动,还经常邀请她担任现场翻译。工作之余,她还翻译了不少日文中医资料,担任日本《中医临床》特邀编辑,并在该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讲解中医的文章。
赵吉平还一直坚持既案形又著辞。31年来,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学术著作多部,既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创新教材《针灸临床技能实训》,也有作为全国执业医师考试指定用书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细则》,还有《灸法、拔罐与刮痧法入门》这样的大众读物。《针灸学图表解》2004年以来国内5次付印,并先后发行了台湾繁体版、英文版以及西班牙语版,获得2007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
发展科室,集成之中开拓创新
如今担任针灸科主任的赵吉平,说起科室的发展,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集成。她说虽然针灸科室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伏,而如今能够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前进,和科里几代热爱针灸医学的人们能集成最原汁原味的针灸传统是分不开的。
赵吉平告诉记者,中医是中国的国粹,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西医没有进入中国之前,主要还是靠中医的方法和手段来治病、保健和养生。之后西医逐渐进入,中医受到较大的冲击,老百姓对很多病的认识不足、国家的宣传也不足、医院方面担当的也不太够,就造成人们更多地追求西医的速效。
之前有过几年无论是医院的就诊量还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比较明显的滑坡。当时针灸科普遍出现住院患者减少,收治病种范围缩减,针灸人才流失,科室业务收入递减等窘境。业内曾有句话说:一个脑卒中病养活了全国的针灸科,既说明针灸治疗脑卒中效果好,也反映出在针灸科就诊的病种偏少,这种现象不符合针灸学科应有的医疗作用和水平。实际上针灸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在东直门医院,由于设有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和针灸科,脑卒中病一块“饼”有三家来分,针灸科是在夹缝中生存。面对现实,赵吉平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寻找生存发展之路,毅然决然地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在治疗方法的创新方面,她强调要大力拓展针灸治疗的病种,在提高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水平的基础上,把治疗病种的范围扩展到多个系统,打造优势病种;针药一理,针灸、中药紧密结合,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治疗手段相结合,厚古崇今。在科室功能设置及管理方面,她认为要拓展收治病种,解除针灸科收治患者的瓶颈;加强宣传,提高患者对针灸治疗的认知度;科研与医疗、教学相辅相成,培养综合性人才,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收到显著成效。
近几年,国家也加大了对于中医的扶持力度,大力投入和宣传,中医发展的整个大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随着人们对中医更加深入的了解,包括对针灸的更多认识,科室也明显感觉到病人比以前多了很多。赵吉平教授说:“我觉得我们针灸科能一直坚持下来并且越发展越好,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因为东直门医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最早的附属医院,人才济济,师资水平很高,像当年给我们讲课、临床带教的老师,要么是解放前开始学医的那些具有很好临床经验又有很好语言表达能力的老先生,要么是继承了这些老先生衣钵的年轻新秀,所以他们的教学风格,学识和临床能力一直影响着东直门医院,使医院的医疗软件一直处在较高水平。
同样,针灸科也有全国有名的老先生,他们很多优秀的学识经验也较好地留传了下来。经过一代一代传承,针灸科的特色一直保持得很好,这也是我们很自豪的地方。”
中医大环境的良好发展,也促进了科室更好地发展,东直门国际部的成立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人们对于中医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在加大,国际部的成立就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环境。这必然也带动了针灸科的发展。“国际部的针灸室宽敞整洁,床位的摆放也比较宽松,床与床之间有独立的空间,在这里治疗的患者就不用像以前一样都挤在一个小房间里,没有空间和隐私,而且这边相对人也比较少,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诊体验。”赵吉平介绍说。
人们应对针灸有更深了解
作为针灸科主任,近些年来赵吉平不但亲手带出很多学生,还有不少外国医学生慕名而来,学习中医神奇的针灸方法。赵吉平说,国外的学生对针灸感兴趣、也很认真,他们学习的成果非常喜人,学成后就可以回到自己国家为病人服务。更有说法称,中餐、针灸、功夫、中药美誉海外,可称之为“新四大国粹”。
赵吉平说,虽然近几年针灸科就诊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她希望不只在数量上,更希望在针灸能治疗的病种上加大人们的认识。在采访期间,一位在这里治疗耳鸣的患者来咨询,赵吉平耐心地给他进行了说明,还提出配合药物治疗的建议。当记者提出针灸科怎么还可以开药的疑问时,赵吉平回答:“这也正是我想要说的一个问题。”她介绍到,“针灸科其实是比较全科,很多时候要配合药物治疗,自古强调针药并重。所以在针灸科工作确实要求医生的综合医学素质要高,比如刚才这个病人,要给他尽可能合理的治疗建议还需要懂西医。针灸医生对于某一种病也许没有专科大夫懂得深入,但是我们需要懂很多病。”
很多病人不太了解针灸的作用,认为针灸只是治疗一些疼痛性和神经系统的疾病,而少用于其他疾病。其实这是一种错觉,针灸能够治疗或者说辅助治疗的病种是非常多的,可以说哪个科的疾病都能涉及到,从头到脚,内科外科,五官皮外等等都可以。比如胃疼,很多人会先想到内科,其实胃炎等针灸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再比如妇科病,女孩子痛经可能知道来扎针缓解疼痛,但是可能不了解针灸对于治疗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甚至不孕症都有很好的疗效。另外,对于一些过敏性的皮肤疾病疗效也是很显著的。
赵吉平给我们讲述了几个她印象很深的患者。其中的一个病人得了“宫颈上皮内瘤变”,这种病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统称。病情较重者需要进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术后宫颈还有可能再肥大、糜烂。“我这个病人30出头,已经做了2次手术,宫颈已经较薄了,但又有复发,她想保守治疗,就抱着一试的想法来接受针灸治疗。针灸一个多月后再去检测,宫颈就恢复正常了,坚持治疗了半年多,现在已经顺利怀孕。”赵吉平说,“还有另一个病人是低血压,大家知道治疗高血压有很多药可用,但是少有治疗低血压的药物。这个病人头晕较重,低压经常不到60,高压超不过90。我选用了艾灸的一种方法——麦粒灸给他治疗,现在血压已经正常,也不再经常头晕了。”
另像癌症的病人接受化疗,其实配合着针灸能够减少因为化疗带来的副作用,术后配合艾灸,更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提高生存质量,“多数病人还不太了解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我很希望加大这方面的科普力度,让针灸这一中医传统能够惠及更多人。让国内国外的患者都可以感受针灸的魅力。”赵吉平说。
责任编辑 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