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活”与“动”

2014-07-03 22:47杨萍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统计图小棒活动课

杨萍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注重内容选取的“活”,开展形式的“活”,评价方式的“活”,学生的“动”,能使学生在“活”与“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活”与“动”中快速成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既是适应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实践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那么,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成了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了。

一、内容选取“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素材来源于生活,所呈现的材料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它注重的是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笔者认为作为综合实践的学习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是生活中的数学。选材时我们除了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性外,还要注意其“趣味性”、“思考性”和“生活性”。这样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将要毕业的阶段,他们对自己的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笔者设计了以学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爱我的学校》。在这节课中,笔者确定了学生要研究和解决的三个问题:

1. 学校学生人数。这块内容首先需要学生去调查整个小学六年每一学年的学生人数;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来预测下一学年学校的招生人数;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每一学年男女生所占的比例。

2. 学校教师情况。这块内容需要学生调查本校的教师人数及每位教师的职称情况,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完成校教职工情况统计表;并完成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3. 学校饮用水情况。这块内容需要学生去调查统计每天学校饮用水的桶数,并去了解每桶水的价格;在这基础上计算出每天学校在饮用水上所需的花费,并估算出每个月的花费;如果让全校学生来付每个月的费用,则每人需付几元?而这些费用一直是由学校承担的,你想说什么?

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互相分工协作,经历了数据调查、数据整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对学校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开展形式“活”

综合实践活动是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而不是机械化的、模仿性的、程序化的,它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它的模式是不固定的,而是灵活多样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和年龄特点,灵活变换活动形式,比如开展数学小调查活动、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数学小游戏活动等。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尝试以“小课题”的形式来开展活动。如五年级的《粉刷围墙》、《打电话》,六年级的《合理存款》、《节约用水》等都可以用这种形式来尝试开展活动,它们先后都经历了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这几个过程,小课题研究特别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

低年级的孩子则以动手操作、数学小游戏活动为主,比如二年级下册的《剪一剪》、三年级上册《掷一掷》等,但我们老师不要将关注重点放在活动本身,因为活动只是形式的载体,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三、评价方式“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探究性、趣味性,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好”与“坏”、“对”与“错”来评价,也不能只看结果,而应注重实践过程的有效评价。

从评价的标准上看,对于同样的问题,既不要求一致,也不要求大同,更不要求“最优”,甚至允许“大异”,“舍简就繁”也无所谓。从评价的形式上看,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丰富的评价方式。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采用民主、开放的多主体的人性化评价。教师评价主要以引导、鼓励为主。

在交流过程中,笔者经常问学生如何评价其他同学(组)的研究成果,以此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和对评价的再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人人要学数学,事事需要数学,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四、注重学生的“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充分体现“动”的特点,所谓“动”,就是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数学知识。

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发展思维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二年级上册《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中,第一层次让学生用小棒分别摆一个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实际上就是把学生已经形成的这些图形的表象具体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已学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知识。第二层次是教师引导:摆1个三角形需要用3根小棒,那么能不能用5根小棒摆出2个三角形?用9根小棒摆出5个三角形?能不能用7根小棒摆出2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呢?这样的操作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第三层次让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学生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动脑,结合动手、动口,从活动中探求出事物变化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它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向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多创新、多反思、多学习,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活”与“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活”与“动”中更快地成长。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注重内容选取的“活”,开展形式的“活”,评价方式的“活”,学生的“动”,能使学生在“活”与“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活”与“动”中快速成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既是适应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实践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那么,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成了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了。

一、内容选取“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素材来源于生活,所呈现的材料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它注重的是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笔者认为作为综合实践的学习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是生活中的数学。选材时我们除了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性外,还要注意其“趣味性”、“思考性”和“生活性”。这样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将要毕业的阶段,他们对自己的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笔者设计了以学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爱我的学校》。在这节课中,笔者确定了学生要研究和解决的三个问题:

1. 学校学生人数。这块内容首先需要学生去调查整个小学六年每一学年的学生人数;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来预测下一学年学校的招生人数;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每一学年男女生所占的比例。

2. 学校教师情况。这块内容需要学生调查本校的教师人数及每位教师的职称情况,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完成校教职工情况统计表;并完成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3. 学校饮用水情况。这块内容需要学生去调查统计每天学校饮用水的桶数,并去了解每桶水的价格;在这基础上计算出每天学校在饮用水上所需的花费,并估算出每个月的花费;如果让全校学生来付每个月的费用,则每人需付几元?而这些费用一直是由学校承担的,你想说什么?

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互相分工协作,经历了数据调查、数据整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对学校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开展形式“活”

综合实践活动是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而不是机械化的、模仿性的、程序化的,它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它的模式是不固定的,而是灵活多样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和年龄特点,灵活变换活动形式,比如开展数学小调查活动、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数学小游戏活动等。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尝试以“小课题”的形式来开展活动。如五年级的《粉刷围墙》、《打电话》,六年级的《合理存款》、《节约用水》等都可以用这种形式来尝试开展活动,它们先后都经历了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这几个过程,小课题研究特别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

低年级的孩子则以动手操作、数学小游戏活动为主,比如二年级下册的《剪一剪》、三年级上册《掷一掷》等,但我们老师不要将关注重点放在活动本身,因为活动只是形式的载体,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三、评价方式“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探究性、趣味性,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好”与“坏”、“对”与“错”来评价,也不能只看结果,而应注重实践过程的有效评价。

从评价的标准上看,对于同样的问题,既不要求一致,也不要求大同,更不要求“最优”,甚至允许“大异”,“舍简就繁”也无所谓。从评价的形式上看,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丰富的评价方式。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采用民主、开放的多主体的人性化评价。教师评价主要以引导、鼓励为主。

在交流过程中,笔者经常问学生如何评价其他同学(组)的研究成果,以此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和对评价的再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人人要学数学,事事需要数学,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四、注重学生的“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充分体现“动”的特点,所谓“动”,就是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数学知识。

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发展思维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二年级上册《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中,第一层次让学生用小棒分别摆一个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实际上就是把学生已经形成的这些图形的表象具体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已学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知识。第二层次是教师引导:摆1个三角形需要用3根小棒,那么能不能用5根小棒摆出2个三角形?用9根小棒摆出5个三角形?能不能用7根小棒摆出2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呢?这样的操作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第三层次让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学生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动脑,结合动手、动口,从活动中探求出事物变化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它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向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多创新、多反思、多学习,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活”与“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活”与“动”中更快地成长。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注重内容选取的“活”,开展形式的“活”,评价方式的“活”,学生的“动”,能使学生在“活”与“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活”与“动”中快速成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既是适应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实践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那么,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成了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了。

一、内容选取“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素材来源于生活,所呈现的材料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它注重的是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笔者认为作为综合实践的学习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是生活中的数学。选材时我们除了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性外,还要注意其“趣味性”、“思考性”和“生活性”。这样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将要毕业的阶段,他们对自己的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笔者设计了以学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爱我的学校》。在这节课中,笔者确定了学生要研究和解决的三个问题:

1. 学校学生人数。这块内容首先需要学生去调查整个小学六年每一学年的学生人数;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来预测下一学年学校的招生人数;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每一学年男女生所占的比例。

2. 学校教师情况。这块内容需要学生调查本校的教师人数及每位教师的职称情况,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完成校教职工情况统计表;并完成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3. 学校饮用水情况。这块内容需要学生去调查统计每天学校饮用水的桶数,并去了解每桶水的价格;在这基础上计算出每天学校在饮用水上所需的花费,并估算出每个月的花费;如果让全校学生来付每个月的费用,则每人需付几元?而这些费用一直是由学校承担的,你想说什么?

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互相分工协作,经历了数据调查、数据整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对学校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开展形式“活”

综合实践活动是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而不是机械化的、模仿性的、程序化的,它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它的模式是不固定的,而是灵活多样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和年龄特点,灵活变换活动形式,比如开展数学小调查活动、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数学小游戏活动等。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尝试以“小课题”的形式来开展活动。如五年级的《粉刷围墙》、《打电话》,六年级的《合理存款》、《节约用水》等都可以用这种形式来尝试开展活动,它们先后都经历了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这几个过程,小课题研究特别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

低年级的孩子则以动手操作、数学小游戏活动为主,比如二年级下册的《剪一剪》、三年级上册《掷一掷》等,但我们老师不要将关注重点放在活动本身,因为活动只是形式的载体,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三、评价方式“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探究性、趣味性,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好”与“坏”、“对”与“错”来评价,也不能只看结果,而应注重实践过程的有效评价。

从评价的标准上看,对于同样的问题,既不要求一致,也不要求大同,更不要求“最优”,甚至允许“大异”,“舍简就繁”也无所谓。从评价的形式上看,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丰富的评价方式。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采用民主、开放的多主体的人性化评价。教师评价主要以引导、鼓励为主。

在交流过程中,笔者经常问学生如何评价其他同学(组)的研究成果,以此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和对评价的再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人人要学数学,事事需要数学,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四、注重学生的“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充分体现“动”的特点,所谓“动”,就是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数学知识。

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发展思维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二年级上册《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中,第一层次让学生用小棒分别摆一个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实际上就是把学生已经形成的这些图形的表象具体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已学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知识。第二层次是教师引导:摆1个三角形需要用3根小棒,那么能不能用5根小棒摆出2个三角形?用9根小棒摆出5个三角形?能不能用7根小棒摆出2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呢?这样的操作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第三层次让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学生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动脑,结合动手、动口,从活动中探求出事物变化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它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向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多创新、多反思、多学习,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活”与“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活”与“动”中更快地成长。

猜你喜欢
统计图小棒活动课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共需多少根小棒?
学会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