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功甫帖》单字倾斜和书写章法的统计与比较

2014-07-02 20:36李跃林
中国美术 2014年3期
关键词:字距墨迹点画

多位研究者将《功甫帖》与苏轼其他传世墨迹的比较[1],已经证明了其书写的习惯和点画的形态,是符合苏轼本人的书写习惯及其“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审美观点的。本文进一步对《功甫帖》的其他书写特征进行分析。这些特征包括的字的倾斜角度和行距与字距之间的比例。

黄庭坚曾经半玩笑式地评论东坡书是“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说的就是东坡的字倾斜角度比较大的事实。笔者曾对东坡的传世墨迹(帖目见表一)的字的斜度进行了系统的测量[2]。其方法是在各帖中,随意选择有长横的字,测量其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然后取其平均值。图一总结了这一测量的结果,显示了倾斜角度随年代的变化。这里的书写年代完全采用《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考定的时间[3]。对一些墨迹不存的年代,也采用了刻帖如《西楼苏帖》中的一些例子。

明显的是,在图一中这一倾斜角度在东坡一生中起伏很大,但其平均值多在15度到25度之间,且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而对《功甫帖》的除了第一个“功”字的测量,得出的平均倾斜角度为21度(见图一)。根据图一,我们基本可以锁定《功甫帖》的最有可能书写时间是在1085年(宋代元丰八年)左右。

我们对苏轼书法的行距与字距的比例的简单的分析和比较[4](见图二)。其中选择的作品样本与图一相同,其测量方法是选择作品中的局部测量其平均行距和字距,然后求其比值。在这些时间跨度为40年的30余件作品中,我们看到东坡真迹中行、字距比在1.1 至1.7之间。《功甫帖》的特殊性是9个字中有两次是因为人名的缘故有示敬的留空,在测量时就没有考虑这些留空。这样测出来的《功甫帖》的平均行距与字距的比例为1.2左右,基本也将其最为可能的书写时间锁定在宋代元丰八年(1085)之前。结合上面的倾斜角度分析,这一结果与对郭祥正、苏轼行踪的综合研究是基本吻合的[4]。

从图一、图二也可以看出,典型赝品《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的两个测量值(倾斜角度12度,行距字距比例2)都超出了标准品的数值范围,证明了用这两个量化参数作为鉴定的辅助证据的可行性。

本文的统计与比较证明,在排除了人为的感觉(目鉴)之后,显然《功甫帖》书写的形态特征与传世的其他苏轼的墨迹没有统计上的差别。结合其他的对《功甫帖》的书写特征研究和对比,从点画特征来看,不能判断《功甫帖》是伪作。

(李跃林/物理学博士,书法家)

猜你喜欢
字距墨迹点画
我不是当代毕昇,集体才是——从新见王选题赠墨迹看科学家精神
《墨迹》
写好点画
基于视觉心理学的文字排版研究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练成优美点画,方能把字写好”——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之《书谱》今译(一)
七绝·春雪
“练成优美点画,方能把字写好”——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之《书谱》今译(二)
行书章法浅析(九)字距须紧 行距宜疏
字距与行距:学术期刊版式编排中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