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丁店地区煤质评价

2014-07-01 01:13陶威习通
河南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煤灰煤质煤岩

陶威习通

(1.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2.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河南洛阳 471000)

荥阳丁店地区煤质评价

陶威1习通2

(1.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2.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河南洛阳 471000)

煤质评价就是根据煤的分析结果,对煤炭的煤质特征、煤质水平、合理有效的加工利用途径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价,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文研究了荥阳市丁店地区煤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公益性质、分类分布及其工业用途。

煤矿;煤质评价;荥阳

0 引言

研究区内含煤岩系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中统上石盒子组。其中,区内主要煤层为山西组的二1煤,为局部可采煤层,其次为上石盒子组的七2煤。

二1煤位于山西组下段,距底部的太原组顶部灰岩0.37~26.11m,平均7.7m,距顶部的砂锅窑砂岩(Ss)21.68~115.8m,平均71m。区内施工的10个钻孔,其中8个对该煤层均有控制,煤层对比可靠。二1煤层上部以大占砂岩为间接或直接顶板。二1煤层直接顶为泥岩或砂质泥岩,有时大占砂岩作为二1煤层的直接顶板;老顶为细、中粒的大占砂岩。直接底板为黑色泥岩和砂质泥岩,有时相变为粉砂岩,内含黄铁矿鲕粒,多见植物根茎化石;老底为太原组灰岩。

七2煤位于上石盒子组下部的七段煤,距田家沟砂岩(St)43.12~107.78m,平均66.03m;上距平顶山砂岩(Sp)205.98~222.57m,平均212.752m。煤层层位不稳定,煤厚0.59~2.82m,平均厚1.31m,局部含夹矸1层,结构简单~中等。七2煤直接顶板为泥岩或砂质泥岩,老顶为浅灰色细砂岩。底板为灰色细、中粒砂岩和泥岩砂岩,局部为炭质泥岩。底部的分段标志层St砂岩为浅灰、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常含砾石,厚1-16.4m,平均厚7.64m,俗称“田家沟砂岩”。本文主要对以上两种煤质进行评价。

1 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本次研究选取勘查区的煤样进行了煤岩鉴定工作,鉴定结果见表1。

表1 各煤层显微镜煤岩组分鉴定成果表

因实验研究阶段仅二1煤层进行了显微煤岩组分鉴定,下面仅介绍二1煤层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1.1 物理性质

二1煤颜色为灰黑色~黑色,煤的原生结构、构造受到构造应力作用的破坏,多为粉粒状和碎片状,粒度1~3mm,局部粉粒煤经固结挤压成块,但十分松软,用手压之即碎。

1.2 煤岩特征

二1煤宏观煤岩类型为半亮型-光亮型,煤岩组分以亮煤和镜煤为主,夹少量暗煤及丝炭透镜体。显微煤岩组分以有机组分为主,含量84.60%,无机组分含量15.40%。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含量58.10%,镜质组以均质镜质体为主,基质镜质体次之,少量碎屑镜质体;惰质组含量占26.50%,惰质组以丝质体为主,有少量碎屑惰质体。无机组分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呈细脉状、浸染状、透镜状分布;硫化物类的黄铁矿呈微粒状分布;碳酸盐类的方解石多为后生,呈脉状充填在其他组分的裂隙中。显微煤岩类型为微暗亮煤。

1.3 各煤层的视密度

研究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各个煤层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煤样进行了视密度测定。研究阶段各煤层的视密度以本阶段视密度测定数据的平均而来,各煤层视密度见表2。

表2 各煤层视密度一览表

2 化学性质和公益性质

研究区内施工的9个钻孔,均按采样设计要求进行了煤芯样采取,至研究阶段结束,各主要煤层共采取煤芯煤样18个,其中共取煤芯样7个,煤岩样1个,底板样1个,瓦斯样5个,岩矿样1个,粘土样1个,煤层气样2个,基本达到了此次研究对煤样的采取测试要求。

2.1 水分

各个可采煤层中原、浮煤水分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各煤层水分分析统计结果表

2.2 灰分

各个可采煤层中原、浮煤灰分产率测试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各煤层灰分分析统计结果表

研究结果表明,煤层自上而下,灰分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依据现行煤炭质量分级(灰分)标准(GB/T15224.1-2004),对各个煤层进行灰分质量分级:七2煤层以高灰煤为主;二1煤以中灰煤为主。各煤层经浮选后,其灰分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降灰率79.1~83.1%。质量等级是按平均灰分数据确定的,但每层煤中,灰分数据分布不尽一样。

2.3 硫分、发热量

各煤层中原、浮煤硫分含量测试统计结果及发热量结果见表5。

表5 各煤层硫分、发热量统计结果及质量分级表

依据现行煤炭质量分级(硫分)标准(GB/T15224.2-2004),对各煤层进行硫分质量分级:二1煤层低硫煤为主;七2煤层特低硫煤为主。

依据现行煤炭质量分级(发热量)标准(GB/T15224.3-2004),对各煤层进行硫分质量分级:二1煤为高热值煤;七2煤为低热值煤。

2.4 挥发分产率

各煤层原、浮煤挥发分产率测试统计结果见表6。

表6 各煤层挥发分产率统计表

浮煤挥发分产率随着煤层的埋深变浅而增大,说明煤的变质程度变低,符合区域规律。

2.5 元素组成

各个煤层元素分析统计结果见表7。

表7 元素分析统计结果表

原煤中氢(Hdaf)元素,占2.02~2.55%,且从上部煤层至下部煤层,氢含量有降低的变化趋势,反映了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氢含量减少的变化规律。

2.6 煤灰的组成

各煤层煤灰成分分析统计结果见表8。

表8 各煤层煤灰成分分析统计结果表

各煤层煤灰中SiO2和Al2O3含量最多,且以SiO2为主,Al2O3次之,两者综合占58%以上,反映了煤中矿物组成大多以硅酸盐类为主且含有较多的高岭土类。七2煤层煤灰组分中SiO2含量高,平均含量大于60%,而二1煤层煤灰组分中SiO2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含量小于50%;Al2O3含量正好相反,下部二1煤层煤灰组分中Al2O3含量高于上部七2煤层。

煤灰中Fe2O3、CaO、MgO、SO3、TiO2含量相对较少。

2.7 煤灰熔融性

各煤层煤灰熔融性测试统计结果见表9。

表9 各煤层煤灰熔融性分析统计结果表

根据煤灰软化温度、流动温度分级标准(MT/T853.1-2000、MT/T853.2-2000),试验结果表明,本区各煤层基本属较高软化温度灰和较高流动温度灰。

2.8 煤中有害元素

各煤层有害元素测试统计结果见表10。

表10 各煤层有害元素分析统计结果表

根据煤中氯、磷分级标准(MT/T597-1996、MT/T562-1996),试验结果表明,二1煤层以低氯为主,七2煤层为特低氯,有随埋深变浅氯含量变小的趋势;磷含量变化及趋势与氯相似,煤层从下至上磷含量逐渐变小。

2.9 可选性

普查阶段未做粒度分析和沉浮试验,仅依据经过1.4比重液浮选各煤层浮煤回收率指标作初步评价。各煤层浮煤回收率数据及可选性评价见表11。

表11 各煤层可选性评价表

从表11数据可知,煤层由下至上,可选性难度有所加大。

3 煤质评价结论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T5751-2009),以浮煤挥发分产率(Vdaf)为主要指标,确定二1煤层为无烟煤无烟煤三号(WY3)。勘查区块段圈闭范围内二1煤层均为无烟煤为主。勘查区内煤层煤类变化较稳定,变质程度较高。

二1煤为中灰、特低硫、特低~低硫分、特低氯、一级含砷、高热值、较高软化温度灰的无烟煤。适宜民用、动力用煤和火电用煤,适于沸腾床及流化床燃料。

[1]曹代勇等.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2]河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1∶20万郑州幅区调报告[R].1980.

[3]DZ/T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S].2002.

[4]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S].1987.

[5]陈亚飞.煤质评价与煤质标准化[J].煤质技术,2006,1

P624

A

1003-5168(2014)04-0188-02

陶威(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

猜你喜欢
煤灰煤质煤岩
多煤层复杂煤质配煤入选方案的研究
玉华矿4-2煤裂隙煤岩三轴压缩破坏机理研究
煤灰分及CaCO3对鹤岗煤灰熔融性和黏温特性影响研究
基于CT扫描的不同围压下煤岩裂隙损伤特性研究
屯兰矿半煤岩巷道支护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TG-FTIR在煤灰研究中的应用:真实煤灰和模拟灰受热气体释放规律比较
煤灰黏温特性的测试条件
基于测井响应评价煤岩结构特征
通柘煤田—1—2煤层的煤质变化规律
三家企业煤质超标各被罚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