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腾,王国红,徐雨森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辽宁大连 116024)
科技型集群企业的动态能力协同
袁 腾,王国红,徐雨森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辽宁大连 116024)
结合科技型集群企业的特点,基于动态能力和协同理论,分析动态能力协同与知识转移、整合和升华的联系,以及拓展成长能力、深化成长效果、克服成长惯性的作用和对成长方式的影响。同时,企业通过动态能力协同对知识进行显性整合,在涌现、有序、波动、冗余4个条件下进行隐性整合。并从结构-能力-决策视角,讨论预期协同收益和相对动态能力对协同策略的影响,揭示企业选择动态能力协同的本质。
科技型集群企业;动态能力;协同;知识资源整合
近年来,企业面对的竞争愈加激烈,必须运用动态能力,发掘、整合内外资源。动态能力是通过整合、构建和重塑企业竞争力,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1],也是企业感知机遇、对资源强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2]。虽然学者们认为动态能力对成长有重要意义[3-6],然而仅仅靠单个企业的实力获得成长是不够的[7],需要推动目标、战略、能力的全面协同[8],打破企业获取资源的界限[9],搭建全域成长网络,形成多主体、多要素的动态能力协同[10]。
中国学者耿新等(2010)强调企业网络对动态能力协同的意义[11],任俊义(2011)指出“量”的扩充和“质”的增强是成长力的表现[12]。可以看出,动态能力研究以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为主,缺少模型分析;对协同的认识较为线性,缺少深入剖析。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界定科技型集群中的企业,剖析成长的社会属性,分析动态能力与知识资源的关系,运用动态规划理论建立协同成长演化模型,揭示知识资源整合的过程,并对协同决策展开研究。
科技型集群企业是运用高新技术开展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承受较高的技术风险,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驱动企业创新与成长。产业集聚降低交易成本,地域临近缩短交易时间,但企业的成长除了经济属性之外,还包括诸如信任、信誉等社会属性,成长是“嵌入”在具有制度和地位之分的社会关系中的,企业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将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为成长资源的能力,即动态能力。
使企业跨地域、跨行业地发现、抓住并创造成长资源,系统地解决成长问题的能力是动态能力。洞察环境能力是及时感知市场、技术、政策趋势的能力,解决“何时、何地、做什么”的问题。学习吸收能力是解读外部知识、融合内部知识的整合能力,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变革创新能力是克服管理壁垒、打破能力刚性的能力,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隐藏在动态能力背后的,是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与应用能力。知识分为显性与隐性。前者容易获取与分享,具有同质性;后者需要意会,具有异质性。动态能力协同是系统的、有机的合力,增强知识外取的概率,提高知识内化的效率,使企业摆脱传统思想和先验假设的束缚。协同是具有复杂内部关系的系统所展示出的整体状态:动态能力是主系统,三个维度是子系统,具有层次性;在成长目标的驱动下互动,系统中知识、物质、信息的传递使结构有序化;在开放的集群结构下,动态能力通过各维度间的互动、耦合,实现“1+1>2”的“非线性叠加”。科技型集群企业的动态能力协同是多层次的复杂过程,需要对其演化过程进行分析。
1.动态能力协同与知识传播
科技型集群企业动态能力的协同是知识传播的过程:通过观察外部环境,了解彼此实力,形成成长愿景;接着,对信息梳理学习,使知识增值,激发知识传播的内循环;最后,在存量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和管理变革。知识在动态能力的协同作用下按照“转移—整合—升华”的路径循环传播:洞察环境能力加速显性知识的传播,既可以是正式的学习,也可以在交流中观察、合作中模仿;显性知识与潜藏在生产流程与管理行为中的隐性知识通过学习吸收得到平衡、更新;变革创新能力使企业创造了新知识、培养了新能力。知识传播的路径如果从科技型集群企业的视角分析,可以分为模仿、融合与创造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型集群企业知识传播的过程
知识转移是模仿阶段,知识整合是融合阶段,知识升华是创造阶段。知识融合有三种途径:先通过动态能力协同进行知识传播,再与自身成长需求结合,实现知识创造;先针对自身的成长目的转换知识,再通过动态能力协同传播新知识;直接将获取到的知识资源在企业内部融合,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实现创造的过程。无论选择何种知识整合途径,科技型集群企业都从企业外部获得知识资源,实现知识传播。
2.动态能力协同对成长能力的影响
成长能力的提升取决于知识存量,更在于通过动态能力协同获取的知识增量,主要表现在能力拓展、深化以及惯性克服三个层面。拓展是指提升技术研发速度,开拓知识研究领域,同时锁定市场与消费者,获得投资递增报酬;深化是指知识专门化和多渠道学习,激活存量知识,使外部优势知识内化为成长能力;克服惯性是指增强内外互动,突破知识逻辑,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企业敏感度。成长能力的形成是从竞争到合作再到协同的演化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动态能力协同的成长方式演化
经验方式是企业深入发掘自身优势并在集群中传播,不急于创新,而是简单地移植与应用,是应用性成长,比如技术许可。标杆方式是企业运用动态能力协同接触到其他企业的相对优势,并设为追赶目标,是脚步更踏实的应用性成长。实践方式是企业通过动态能力协同将新旧知识融合并在实干中检验,在解决现实难题中实现知识或技术的创造,是开发性成长。合作方式是企业将创新产品与革新工艺的成果分享,增加突破创新的可能性,是高阶的开发性成长。四种方式虽然效能不同,但都具有适用性,这是因为动态能力协同过程中存在着知识资源的整合活动。
知识资源是成长的核心,知识整合是动态能力协同的关键,成长能力的产生、拓展与深化都离不开知识资源的整合。知识资源整合方式分为显性整合和隐形整合两种,如图3所示。
图3 协同成长的知识资源整合模式
显性整合侧重于将现有外部显性知识的结构、次序重新排列,知识创新成果一般可预见。隐性整合侧重于增强知识资源载体的默契性和互动性,实现知识汇聚、增值和创造的整合效果。正如显性与隐性知识的并存状态,显性与隐性整合也是互补共存的。
1.知识资源平台的构成
知识资源也有层级之分,借助工业流程中平台的概念,按照知识资源在设计、工艺、生产、管理等方面对成长的贡献程度,可以分为核心、辅助和基础三个层级(如图4所示)。
图4 知识资源平台的层级
上层是核心知识,底层是支撑核心知识的基础知识,中间的辅助知识是连接核心与基础知识的纽带。知识资源的深度体现在核心知识的高度,结构越高,知识就越独特,也不易模仿;知识资源的广度体现在基础知识的宽度,结构越宽,知识就越丰富,也更便于积累。动态能力协同使知识资源平台趋于平衡,增强各层知识的相关性、规范性和扩展性。相关性是指知识储备和创新与成长主题密切相关;规范性是指知识资源的分配、创新与整合需要遵循严格的标准,保证成长成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扩展性是指各个主体进行知识创新之前、之中和之后都可以较为方便地对接,方便地搭建成统一的知识资源平台。
2.知识资源的显性整合
基于知识资源平台进行知识显性整合是通过动态能力协同,将知识资源模块化并进行重构:或者搭建新的资源平台,彻底改变原有知识模块的功能和结构;或者升级原有资源平台,将新的知识融合到原有知识模块中。显性整合能够实现生产效率提高、原材料节约、管理成本降低等整合效果,并获得一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显性整合的步骤可以分为识别信息、分解资源、分析比较、制订方案、实施整合、反馈评价,如图5所示。
图5 知识资源显性整合的步骤
信息识别是企业对环境的感知、伙伴的了解和资源的梳理,是显性整合的基础。资源分解是企业将知识抽象、打散为模块,为比较分析提供规范的比较基础。比较分析是企业根据成长功能准确定位资源平台,并对潜在功能和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整合方案的制订既要考虑经济和技术指标,也要重视可执行性和操作成本。实施整合是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制度和文化,实现既定的知识创新与产品创新。评价反馈是企业通过对知识资源整合过程与结果的评判,力图发现其中的不足,并反馈到相应环节,以期制定出更完善的方案。
3.知识资源的隐形整合
隐形整合是将知识资源看做具有自组织特征的系统,知识间存在互动,其整合需要遵循一定的思想:审慎的系统思想,按照功能对知识的层次和相关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寻找逻辑关系,运用技术经济的分析方法,考量整合的先进性、适宜性和合理性;突破的创新思想,打破原有系统的束缚,创造新的知识资源解决方案;系统的融合思想,既要将新知识融入产品与服务研发,又要符合市场与经济规律,确保整合不脱离经营生产实际。
隐性整合过程是非线性的,包括涌现、有序、波动、冗余等4个实现条件。本文采用动态规划理论,分别解释各个条件产生的前提和意义。动态规划是研究不同条件下系统整合演化的一种常用的工具。
假设科技型集群中企业A和B,受隐形知识k的影响,生产附加值较低的低技术产品ql和附加值较高的高科技产品qh,生产成本为cl和ch,隐性整合的目标是积累知识,获取利润
(1)式中:β为贴现因子,zt=(st,at)中st为状态向量,受动态能力协同δ、隐性知识水平k和时间t等因素影响,控制变量at为有限不连续行动集合A的子集,包含生产、经营、研发等决策,δ(包含洞察环境能力i、学习吸收能力a、变革创新能力c、协同成本ω)对k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2) 式中:π为不投产所获外部收益,如大于投产所获收益,则企业选择不投产,反之选择投产。涌现条件下,企业网络开拓不够,信息渠道有限,通常处于萌芽期或拓展期,以生物制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企业为主,能够参与协同的动态能力还不完善,首要任务是搭建知识网络,培养和强化动态能力。
(2)有序。企业A通过研发、生产与销售实践,掌握了产业、同行和市场信息,洞察环境能力产生协同,此时的Bellman方程为
(3)
当k≥k(π)时,企业A利润为式(3)中后者,当k (4) 有序条件下,与外界环境建立了沟通机制,企业多处于发展初期,重视产量和产能,忽视产业链的拓展、价值链的延伸,如大量科技型集群企业,纵向硕果累累,产能较大,横向形单影只,协同不足。因此当务之急是在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增加纵横交错的互动,将信任合作提升至集群高度。 (3)波动。企业A的成果使企业B认识到动态能力协同的意义,并通过学习吸收能力a的协同,以较低的成本将企业A的知识资源整合,其Bellman等式可以写为 (5) 求得临界值m≡ω(θ-c)-1(h-l)-1,τ(x)≡ln(m/k)/ln(1+i+a)。当投产的利润高于外部利润时,才会投产,隐形知识水平较高的企业A(k≥m)生产qh获取较高的利润;企业B初期由于知识水平不够高(k (4)冗余。企业需要变革创新能力的协同,增强组织柔性,加强组织结构的分权化改革,重构经营流程,获取熊彼得租金,用方程表示为 (6) (7) 式中:K′是企业A的知识水平,k′是企业B的知识水平,且α≥0,其Bellman等式为 (8) 临界值m≡ω(θ-c)-1(h-l)-1。显然,企业通过变革创新能力协同,将知识水平提升至{1+(i+a+c)(Kt/kt)α}kt。冗余条件下,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边际成本持续下降,创新产出迅速上升,产品利润稳定提高。经过知识资源隐形整合,企业在拓展产业和价值链的同时,注重创新链的构建,通过知识网络、信任机制和观念文化,增强动态能力协同与成长的持久性,推迟衰退期的出现,将企业带入新一轮的成长循环。 如果企业间动态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协同收益结构不合理,协同行为就不协调,就会影响企业的协同决策,如图6所示。 图6 结构-能力-决策分析模型 动态能力协同的收益由共有收益和私有收益构成,前者是按照约定、通过协商共享的,有时需要讨价还价后进行分配,后者是协同之外获得的收益,如果过分追求,极易导致投机行为。较强的相对动态能力能够使企业在协同和收益中占据有利的成长地位,而且企业的相对动态能力越开放,协同收益就越高效,如表1所示。 表1 动态能力协同策略 如果相对动态能力较弱,又谋求私有收益,为了减少在不对称的协同关系中的潜在损失,企业通常采取回避策略。如果相对动态能力较弱,却渴望共有收益,为了维持协同席位,企业不得不消极地贡献宝贵的动态能力。如果相对动态能力较强,却谋求私有收益,相对独立的利益关系导致企业很有可能提前退出,为减少动态能力的贡献,企业将采取被动策略。如果相对动态能力较强,又渴望共有收益,企业会采取开放策略,以保证收益最大化,但片面的一味主动也会诱发其他主体的投机行为,导致协同关系的失稳。 本文基于动态能力和协同理论,结合科技型集群企业的特点,指出动态能力协同与知识资源的本质联系:知识资源是伴随着洞察环境、学习吸收与变革创新的动态能力协同而转移、整合和升华的,并拓展成长能力,深化成长效果,克服成长惯性,影响成长方式。企业基于知识平台进行显性整合,在涌现、有序、波动、冗余4个条件下进行隐性整合。并从结构-能力-决策视角,讨论了预期协同收益和相对动态能力对协同策略的影响和协同决策的本质。 动态能力协同有助于企业克服管理壁垒,打破能力刚性,跨越学习陷阱,更新运营惯例,解答了企业“何时、何地、做什么”、“怎样做”和“如何做得更好”三个问题,为成长指明了方向。对协同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以使更多企业遵循协同规律,实现成长。 [1]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7):509-533. [2]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3):1319-1350. [3]黄俊,李传昭.动态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32-37. [4]DRNEVICH P L, KRIAUCIUNAS A P. Clarifying the conditions and limits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ordinary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to relative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32(2):254-279. [5]曾萍,邓腾智,宋铁波.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4):50-59. [6]苏敬勤,刘静.复杂产品系统中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3(10):75-83. [7]DRNEVICH P L, KRIAUCIUNAS A P. Clarifying the conditions and limits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ordinary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to relative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32(2):254-279. [8]李金星,刘强.企业社会资本与动态能力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框架——以知识创新为中介变量[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2):85-90. [9]魏泽龙,弋亚群,李垣.多变环境下动态能力对不同类型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44-47. [10]CARMONA-LAVADO A, CUEVAS-RODRGUEZ G, CABELLO-MEDINA C. Social and organizational capital: Building the context for innovation[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0,39(4):681-690. [11]耿新,张体勤.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影响——以组织宽裕为调节变量[J].管理世界,2010(6):109-121. [12]任俊义.社会资本视角下企业智力资本形成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1(2):136-144. 2014-01-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073014;71173027) 袁 腾(1982-),男,博士研究生;E-mail:yuanteng@mail.dlut.edu.cn 1671-7041(2014)03-0025-05 F A五、基于结构-能力-决策的动态能力协同策略选择
六、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