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体育产业双核心区域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分析及其区域布局的设计构想

2014-07-01 21:57李军岩刘文境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禀赋体育产业沈阳

李军岩,刘文境

(1.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102;2.湖南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08)

◄体育人文社会学

辽宁体育产业双核心区域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分析及其区域布局的设计构想

李军岩1,刘文境2

(1.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102;2.湖南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08)

区域布局是目前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依据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从比较优势的视角系统厘清沈阳和大连两大核心区域要素禀赋差别,以此为基础提出辽宁体育产业双核心区域布局的设计构想,并辅以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期为辽宁体育产业合理区域布局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体育产业;双核心区域布局;要素禀赋;比较优势

辽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带动了体育产业规模扩大和水平的提升。第12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为辽宁体育产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体育消费的有效需求扩大,企业投资体育产业的热情高涨,同时政府为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辽宁体育产业总体价值持续提升[1]。然而,目前辽宁体育产业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相比,产业的发展动力仍显不足,产业的发展规模有限,究其原因在于辽宁体育产业缺乏区域布局设计的系统思考。为了进一步促进辽宁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亟需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视角深刻分析辽宁体育产业总体发展,系统设计体育产业的区域布局,发挥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1 辽宁体育产业双核心区域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建立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内陆型体育产业总部经济区、以大连为中心的东北亚沿海型体育产业发展带,打造沈阳、大连两市成为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体育产业名城或体育用品产业聚集中心区的产业发展目标[2]。辽宁两大核心区域——沈阳和大连体育产业的发展逻辑符合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因此试从比较优势视角对两大核心区域要素禀赋展开深度分析。

1.1 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阐释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亚当·斯密(Adam Smith)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各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取决于自然和地理条件绝对优势,一国充分利用本国土地、气候、资源生产出比他国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产品或服务,各国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虽然在土地、气候、资源等各个方面与他国相比都缺乏生产效率,但该国仍能通过提供生产效率相对高的产品或服务在国际贸易中获利。该理论指出产业分工的基础是单个生产要素生产效率的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理论,亦称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和俄林(Ohlin)提出。他们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以生产要素密集度为出发点,产业分工的基础是生产要素丰裕度(生产要素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情况)。这就是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y)。该定理指出本国应生产资源要素相对富足的产品或服务,进口资源要素相对稀缺的产品或服务。由要素禀赋所导致的比较优势差异是产业内、产品内分工的利益源泉,同时也是分工的动因。本文正是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视角展开对辽宁体育产业沈阳和大连双核心区域展开研究的。

1.2 沈阳和大连双核心区域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的发展,应以地区的资源、技术、文化和人才等要素构成为依据,各地只有充分发挥地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才能提高该地区的福利水平[3]。以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厘清沈阳和大连两大核心区域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有利于进一步系统设计辽宁体育产业的区域布局。

图1 沈阳和大连双核心区域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内容

1.2.1 自然资源禀赋各自的比较优势 沈阳及周边地区主要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季较长并有大量积雪,适宜建设高质量的露天滑雪和滑冰场。沈阳城区面积3 495 km2,2010年沈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7.92 m2,人均占有道路面积8.9 m2。

大连是京津的门户,北依营口市,与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相邻,区内山地丘陵多,平原地少,属海洋性的暖温带季风气候,是东北地区最温暖的地方,适合发展山地旅游和滨海旅游。大连城区面积2 415 km2,2010年大连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5.67 m2,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01 m2。大连的土地资源相对稀缺,体育用品生产所需厂房的土地建设成本明显高于内陆地区的沈阳。

1.2.2 技术资源禀赋各自的比较优势 沈阳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的工业部门齐全,构建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建筑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化工产品制造、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等五大优势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优势技术明显[4]。

大连以石化、船舶、现代装备和电子信息构建制造产业体系,19个重点产业集群中突出滨海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5]。大连滨海船舶制造优势技术明显,这有利于海上和水上体育器材的加工制造,例如划艇、帆船和赛艇等。

1.2.3 文化资源禀赋各自的比较优势 沈阳、抚顺是满族文化兴起的地方,作为满族传统娱乐项目的秧歌,其奔放、火辣、乐观、豁达、幽默风格体现了辽宁人独有的对生活的特殊理解。沈阳是锡伯族的聚居地,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就是从沈阳启程的,农历4月18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届时,除了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外,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沈阳的西塔街是朝鲜族聚居地,摔跤是朝鲜族古老的体育活动,荡秋千和跳板是妇女最喜爱的娱乐和体育活动。沈阳不仅传统文化悠久,现代加工制造文化色彩突出。

大连文化是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和异域文化融合而成的地域文化[6]。海洋文化的核心是开放、勇敢和平等,是大连人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海洋文化还是一种商业文化,鼓励人们开展商业流通,在公平条件下进行竞争。移民文化是指由中国境内移民带来的文化,这里的移民主要是山东籍。异域文化主要是指俄国和日本对大连进行殖民统治时带来的异国文化。与沈阳相比,大连文化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性,适合滨海旅游产业、对外贸易产业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2.4 人才资源禀赋各自的比较优势 沈阳是东北地区本科高等院校数量最多的城市,高等教育发达。到2013年末,全市高等院校46所,在校本、专科生38万人,研究生4.3万人。辽宁地区唯一一所体育专业性院校——沈阳体育学院就坐落于此,以及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等高校皆设有体育相关专业,培养了大批体育产业、休闲体育、体育教育及相关人才。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装备制造业等院校培养出大批高端制造业人才,为沈阳发展体育装备制造业提供了人才储备。

大连全市普通高校30所,在校本专科学生27.6万人,研究生3.9万人。高层次人才丰富,大连理工大学是辽宁高等教育综合排名第一的高校,培养了大批高精尖人才。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专业院校专注滨海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海洋加工制造、滨海旅游、国际贸易等专业人才,为大连滨海体育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 比较优势下辽宁体育产业双核心区域布局的设计构想

2.1 以沈阳为核心的东北内陆型体育产业总部经济区的设计

东北内陆型体育产业以冰雪旅游产业、体育装备制造产业、大众健身娱乐产业为主,形成以沈阳为核心,包括鞍山、抚顺、辽阳、铁岭、本溪、阜新、朝阳共8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落。

2.1.1 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冰雪旅游产业

目前沈阳为核心的城市群属内陆型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积雪时间较长。冰雪旅游主要在“雪”上做文章,打造中国“雪都”品牌。沈阳是辽宁和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更靠近内地,与辽宁其他城市比较,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从内地来的游客交通成本更低。沈阳等周边城市滑雪场风格和功能各异,各具特色。坐落在沈阳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东北亚滑雪场,是省内雪道最多雪场,周围景色宜人;位于沈阳苏家屯区白清寨的沈阳体育学院白清寨滑雪场,突出专业性,是我国仅有的几家能够承办专业滑雪赛事的场地之一;辽阳市弓长岭汤河风景区的弓长岭滑雪场,将天然温泉和滑雪运动相融,实现了健身娱乐和体育运动完美结合。目前,沈阳为核心的城市群内拥有东北亚、白清寨、弓长岭、何家沟等22处滑雪场。

2.1.2 协调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构建体育装备制造业基地 沈阳是“共和国的长子”,有着雄厚的重工业基础,加工制造技术全国领先,并与与周围的抚顺、本溪等城市形成工业产业带。随着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体育装备制造产品需求市场迅速扩大,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专业。而体育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我国体育装备制造产业还很不成熟,很多体育装备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例如造雪机、轻型飞机高端体育装备产品。应充分利用沈阳体育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装备制造人才储备优势,打造以沈阳为核心的东北亚体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弥补国内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业的空白。

2.1.3 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大众健身娱乐产业群 以沈阳市为核心,包括鞍山、抚顺、辽阳、铁岭、本溪、阜新、朝阳,发挥各个城市的特色,结合群众健身情况打造大众健身娱乐产业。沈阳、抚顺作为满族的主要聚居区,秧歌是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体育活动,应该发挥其在群众健身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发沈阳锡伯族和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扩大地区影响力。辽阳的群众舞蹈已深入人心,鞍山市民乒乓球健身开展得如火如荼,阜新的群众篮球已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要将上述特色的健身活动与体育产业结合,形成健身产业链,构建体育产业集群,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2 以大连为核心的东北亚沿海型体育产业发展带的设计

东北亚沿海型体育产业发展带以滨海体育旅游产业、水上运动装备产业和体育产品与服务贸易产业为主,形成以大连为核心,包括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共6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落。

2.2.1 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形成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带 体育旅游将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竞技比赛、刺激冒险、康复保健、风景观赏结合起来。以大连为核心的环渤海产业带有着较长的海岸线,辽东半岛是温暖带季风气候,植被茂密,旅游资源丰富,例如大连的长兴岛、金石滩,丹东的凤凰山,营口的熊岳浴场等旅游胜地。辽宁沿海的6座城市形成滨海旅游产业带,囊括了21个县区、100多个乡镇和25个港口,打造成133个旅游景点的体育旅游文化长廊。

2.2.2 开发自然、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建设水上运动装备产业中心 我国是世界上水上运动用品制造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世界1/3的水上用品由我国生产,而出口量以每年30%的增长率递增。大连地区在水上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船舶制造、海上仪器、仪表、潜水和游泳等生产技术全国领先。可以充分发挥大连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回避土地资源不足的劣势,在滨海地区建设东北地区甚至全国的船艇、潜水用品、冲浪划水装备、游泳用品设备、水上休闲用品等水上运动装备基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区域体育产业。

2.2.3 统筹自然、人才、文化资源优势,搭建体育产品与服务贸易平台 积极筹建大连国际体育休闲产品与服务博览中心,搭建体育产品与服务贸易平台。积极引入国家著名体育用品与服务博览会,举办高端的国际化、专业化的品牌展会,在辽宁环渤海城市鼓励举办各具特色的体育门类展会,在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若干个现代体育用品展贸市场、体育主体展销中心。建成以大连为核心的环渤海东北亚地区体育用品与服务交易、技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平台。

2.3 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东北亚体育产业名城和体育用品聚集区的设计

2.3.1 突出赛事和旅游特色,打造东北亚体育产业名城 沈阳和大连具有深厚的职业体育的传统,有着广大的足球和篮球球迷,竞赛表演业有着广阔的市场。两座城市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吸引国际或地区大型赛事进入城市,例如沈阳的2013年全运会、世界女子九球锦标赛等,大连的国际马拉松比赛、大连国际徒步大赛等赛事。另一方面,两座城市应积极发挥体育彩票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宣传作用,提升赛事知名度,增加举办赛事的效益。足球彩票一直是辽宁体育彩票业的优势,足球世界杯的举办,为体育彩票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方面,沈阳突出冰雪旅游,而大连则要在滨海、休闲旅游上下功夫。两个城市的体育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多方面开展沈阳、大连两市的体育产业名城建设。

2.3.2 发挥技术和交通优势,构建体育用品产业聚集中心区 沈阳作为东北亚的重要经济中心,也是中国东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航空、铁路和陆路交通十分发达。加工制造技术发达,有沈阳机床公司、沈阳鼓风机公司、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等一批尖端加工制造大型企业。沈阳是智慧和人才的聚集地,每年培养了大批技术专业和经营管理人才。在区域交通运输能力、区域工业基础和区域科技管理水平方面,沈阳具有发展成为体育用品产业聚集中心区的基础。沈阳主要生产体育装备和体育器材类用品,构建体育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工制造区。沈阳还可以利用服装、鞋帽等商品销售集散地的优势,发展体育服装、鞋帽批发销售类产业集群。

大连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运输优势,航空、铁路和陆路交通便利。与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带,有利于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大连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可以吸引先进的科技资源和充裕的资金资源,积极发展体育制造产业,建设体育用品产业聚集中心区。体育用品可以利用发达的交通运输销往国外和国内。环渤海其他5大城市形成优势互补,形成集体育用品设计、加工、销售和原材料供应的产业集群,打造东北亚的体育用品产业聚集中心区。

3 比较优势下辽宁体育产业双核心区域布局的保障措施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双核心区域层级治理

政府在辽宁体育产业区域布局发展中起到了统一部署和协调作用,区域政策的实施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都有赖于政府作用的发挥。省级政府从全省区域做出统筹部署,从外面充分吸收发达省份体育产业的资源,争取国家发展体育产业的优惠政策,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内统筹辽宁14个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构建区域体育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以沈阳和大连两大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城市群。各市级政府根据省级政府体育产业总体部署,发挥各自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形成具有本地区优势的体育产业。

市级政府可以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沈阳和大连,第二层级是其他城市。沈阳和大连作为地区核心城市,根据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依托其他城市分别打造内陆型体育产业总部经济区和东北亚沿海型体育产业发展带。第二层级的其他城市一方面要与沈阳和大连两大核心城市形成集群效应,形成一体化体育产业带;另一方面又要体现本地区的体育特色,服务地区产业发展。各市级政府要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省级政府关于体育产业区域统筹发展的政策,各市级政府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实现协调统一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布局。

3.2 构建产业布局机制体系,促进双核心区域协调发展

辽宁体育产业区域布局需要机制创新,构建区域布局发展的机制体系。区域布局发展的机制体系包括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和援助机制[7]。体育产业区域布局发展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形成省内统一的市场体系,发挥价格调节的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促进省内各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提升体育产业总体效率。体育产业空间组织机制运用空间规划、空间开发和空间管制等空间组织方式,打造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区域体育产业布局。空间规划即合理规划体育产业的布局设计,空间开发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空间管制加强体育产业的区域定位和网络治理,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区域体育产业的空间经济效率。辽宁体育产业的空间组织是要把相互关联的地区产业资源和要素统筹起来,形成集群优势,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根据空间组织机制,辽宁体育产业要逐渐形成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两大主体产业区。合作机制是辽宁14个城市之间要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协调机制。在上面提到了政府之间的协作,这只是合作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合作机制还包括企业之间的合作,体育社团之间的合作,甚至包括社会个体之间的合作。合作机制是要实现省内区域之间信息共享、资金融通、技术支持等互惠互利、多方共赢。援助机制通过体育产业的非均衡发展而实现区域协调化。区域体育产业可以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使部分地区优先发展,但差距要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否则无法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在省内,体育产业发达地区通过向不发达地区输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提升其发展能力,实现体育产业的均衡、协调发展。

3.3 形成区域体育产业链,扩大双核心区域辐射效应

体育产业链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体育产业或企业通过自发或有效的组织形成的相互耦合、相互依存的产业链条。体育产业链中体育企业、体育社团、地方政府,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和规范,对体育产业集群网络进行治理,形成区域体育产业链的网络治理模式。产业链节省了交易费用,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提高了市场效率。辽宁各个城市内部形成独立区域的产业链条,城市之间又形成跨城市的区域体育产业链条。沈阳为核心的8大城市和大连为核心的6大城市逐渐形成两大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链,体育产业链发展中的骨干企业为核心,骨干企业通过辐射效应和正的外部性,核心城市的体育主体产业区形成子产业集群,带动周边城市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8]。而且这两大产业群落也要相互支持和资源互补,形成产业链条之间的整合和延伸。辽宁要逐步完善体育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整体价值,实现区域体育产业经济的统筹发展。

3.4 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双核心区域产业效率

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信息和能源等方面[9],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提高产业运行效率。交通是区域体育产业活动的联系纽带,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快速流动,促进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出现。目前辽宁交通设施获得了全面的升级,但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运输能力仍显不足、运输装备水平不高、运输组织结构落后。从3个方面完善交通设施:1)优化整体交通运输体系;2)改良交通设施设备;3)降低运输成本。信息服务是构建现代体育产业的体育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将企业、社团、政府和个人等主体都纳入其中,通过网络、媒体和展会等多种手段,构建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能源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动力,政府应降低体育企业使用能源的成本,加强新能源与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能源的使用效率。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了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效率,体育旅游产业依赖于地区交通设施的完善,体育产品制造业发展应优化电、水、油等基础能源的使用效率,体育健身娱乐产业则需要体育产业信息平台的支持。可见,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区域体育产业效率的提高,其完善意义重大。

4 结束语

发展体育产业是我省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辽宁应抓住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在比较优势视角下充分发挥沈阳和大连核心区域要素禀赋的优势,精心设计体育产业的区域布局,积极完善体育产业区域布局的保障措施,实现“东北地区体育产业总部经济区和东北亚体育产业发展聚集区战略”。本文虽然提出了辽宁体育产业双核心区域布局的设计构想及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理上的合理性,但布局设计构想仍需大量实证数据和资料的验证,这需要后续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1]童莹娟,陶文渊,丛湖平.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的行业结构布局及政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2):39-49.

[2]张金桥,史兵.西部地区要素禀赋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43-46.

[3]辽宁省体育局.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S].2011-08-25.

[4]沈阳市统计局.2013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05-06.

[5]大连市统计局.2013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03-21.

[6]崔广斌,马荣霞.大连文化名城建设的定位与发展对策[J].大连干部学刊,2009(1):25-27.

[7]覃成林,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动因与机制体系[J].开发研究,2011(1):14-18.

[8]严北战.集群式产业链组织形态、治理模式及演化研究[J].软科学,2012,26(11):21-26.

[9]王自锋,孙浦阳,张伯伟,等.基础设施规模与利用效率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区域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4(2):118-135.

责任编辑:刘红霞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Double Core Regionals’Factor Endowment of Liaoning Sports Industry and Regional Layout Design Conception

LIJunyan1,LIU Wenjing2
(1.Sport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2.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8,Hunan,China)

Regional layout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sports industry.Therefore,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Liaoning sports industry,the article distinguish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ouble core regional factor endowments between Shenyang and Dal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Based on these factors,it explores regional layout design conception of Liaoning sports industry,and proposes it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I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reasonable regional layout of Liaoning sports industry.

sports industry;double core regional layout;factor endowment;comparative advantage

G80-052

:A

:1004-0560(2014)06-0057-05

2014-10-09;

;2014-11-02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L12BTY00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自选项目(L13DTY030);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WJQ2012027)。

李军岩(1980—),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禀赋体育产业沈阳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沈阳远洋公馆
最小和最大
体育产业之篮球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一种改善学生学习品质的价值取向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