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
【摘 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素质,需要不断推进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审计》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针对当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黄淮学院的应用性教学范式改革,本文就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些许思考。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审计》课程 教学范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具有厚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笔者所在的黄淮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觉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创办与发展之路,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强力推进学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提升,在教学范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作为黄淮大家庭的一员,结合《审计》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应该秉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备坚实的审计理论基础和分析、处理具体审计问题的能力。
一、审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审计课程的定位错误
要想学好审计必须要有一定学科知识的铺垫。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因为他们在学习审计之前,已经开设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法等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与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入学之初就给自己制订了学习生涯计划和专业规划,通常这些计划和规划都是针对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中级会计师证”以及“注册会计师证”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审计就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与考会计方面的证书没有太大联系,从一开始就对审计课程进行了错误的定位。
(二)审计课程的课堂效果不佳
目前的审计课程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抽象的审计理论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描述,面对整本书漫漫无际的理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课本简单、零散和抽象的陈述上,无法融会贯通。
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加上学生没有与审计相关的工作经历,对审计课程中涉及的新概念、新名词,没有感性认识,只觉得枯糙无味;只要稍复杂一点学生就不知所云,没了学习兴趣。
(三)审计课程的课后衔接欠缺
审计课程的实训环节是多数院校的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由于实训建设滞后,缺少实训项目内容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大制约了审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但导致审计教学脱离了实践,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虽然学校也非常重视校外实践环节,但是现实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实践基地不足,这使得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难以全面得到提升。
二、针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一)审计课程开设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开设应该实现两个层次的目标: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鉴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开设的特点,审计课堂知识教学的选择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提倡学生把“(对于新概念)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和“(对于常识性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相结合,传授学生必备的审计基础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制订、实施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的能力;具备搜集、整理审计证据的能力;具备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及编写、审核审计报告的能力。
二是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双重提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让学生反复实践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审计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学会融会贯通,使学生具备综合与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个性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敏感性的培养,要求学生获得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企业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上岗”成为可能。
(二)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先生提出“对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的处理”,即教师应该基于学生要掌握的实际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教学中,就是:首先,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需要掌握的实际审计工作过程:(1)接受业务委托;(2)计划审计工作;(3)实施风险评估程序;(4)实施细节测试和实质性程序;(5)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其次,根据上述五步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来展开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对审计工作流程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然后把工作中每个环节涉及的知识点逐步渗透到课程当中去,采用先“总体感知”,再“分环节渗透”,最后“强化理解”的步骤,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总体感知”——先让学生了解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知其然”
图1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分环节渗透”——将审计工作分环节展示给学生,根据每个环节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展开课程,并结合案例分析和课后实践环节来巩固记忆——“知其所以然”
“强化理解”——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训来实现各章节的融会贯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
在上述教学设计基础上再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教学。首先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由于解决这些任务难题需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先了解、后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这就是先通过任务明确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再掌握理论知识,然后付诸实践的一种探究式学习过程。
任务驱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非常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原因如下:第一,审计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分解成各个具体的任务来教与学;第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关键是掌握基本的审计方法和技能并会实际运用。所以,任务驱动型审计案例教学模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十分吻合,是较为理想的审计教学模式,具体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模式
(四)优化审计实践教学
根据社会对审计实务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践,来实现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课程教学中,应不再人为地把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分解分配到各技能模块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审计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娜.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审计实务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3):95-99.
[2] 汪燕芳.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高职审计教学新思路[J].商业会计,2013(8):117-118.
[3] 秦学.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endprint
【摘 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素质,需要不断推进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审计》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针对当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黄淮学院的应用性教学范式改革,本文就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些许思考。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审计》课程 教学范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具有厚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笔者所在的黄淮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觉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创办与发展之路,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强力推进学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提升,在教学范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作为黄淮大家庭的一员,结合《审计》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应该秉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备坚实的审计理论基础和分析、处理具体审计问题的能力。
一、审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审计课程的定位错误
要想学好审计必须要有一定学科知识的铺垫。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因为他们在学习审计之前,已经开设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法等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与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入学之初就给自己制订了学习生涯计划和专业规划,通常这些计划和规划都是针对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中级会计师证”以及“注册会计师证”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审计就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与考会计方面的证书没有太大联系,从一开始就对审计课程进行了错误的定位。
(二)审计课程的课堂效果不佳
目前的审计课程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抽象的审计理论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描述,面对整本书漫漫无际的理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课本简单、零散和抽象的陈述上,无法融会贯通。
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加上学生没有与审计相关的工作经历,对审计课程中涉及的新概念、新名词,没有感性认识,只觉得枯糙无味;只要稍复杂一点学生就不知所云,没了学习兴趣。
(三)审计课程的课后衔接欠缺
审计课程的实训环节是多数院校的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由于实训建设滞后,缺少实训项目内容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大制约了审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但导致审计教学脱离了实践,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虽然学校也非常重视校外实践环节,但是现实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实践基地不足,这使得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难以全面得到提升。
二、针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一)审计课程开设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开设应该实现两个层次的目标: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鉴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开设的特点,审计课堂知识教学的选择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提倡学生把“(对于新概念)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和“(对于常识性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相结合,传授学生必备的审计基础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制订、实施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的能力;具备搜集、整理审计证据的能力;具备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及编写、审核审计报告的能力。
二是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双重提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让学生反复实践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审计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学会融会贯通,使学生具备综合与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个性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敏感性的培养,要求学生获得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企业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上岗”成为可能。
(二)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先生提出“对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的处理”,即教师应该基于学生要掌握的实际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教学中,就是:首先,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需要掌握的实际审计工作过程:(1)接受业务委托;(2)计划审计工作;(3)实施风险评估程序;(4)实施细节测试和实质性程序;(5)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其次,根据上述五步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来展开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对审计工作流程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然后把工作中每个环节涉及的知识点逐步渗透到课程当中去,采用先“总体感知”,再“分环节渗透”,最后“强化理解”的步骤,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总体感知”——先让学生了解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知其然”
图1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分环节渗透”——将审计工作分环节展示给学生,根据每个环节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展开课程,并结合案例分析和课后实践环节来巩固记忆——“知其所以然”
“强化理解”——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训来实现各章节的融会贯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
在上述教学设计基础上再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教学。首先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由于解决这些任务难题需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先了解、后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这就是先通过任务明确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再掌握理论知识,然后付诸实践的一种探究式学习过程。
任务驱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非常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原因如下:第一,审计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分解成各个具体的任务来教与学;第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关键是掌握基本的审计方法和技能并会实际运用。所以,任务驱动型审计案例教学模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十分吻合,是较为理想的审计教学模式,具体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模式
(四)优化审计实践教学
根据社会对审计实务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践,来实现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课程教学中,应不再人为地把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分解分配到各技能模块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审计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娜.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审计实务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3):95-99.
[2] 汪燕芳.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高职审计教学新思路[J].商业会计,2013(8):117-118.
[3] 秦学.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endprint
【摘 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素质,需要不断推进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审计》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针对当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黄淮学院的应用性教学范式改革,本文就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些许思考。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审计》课程 教学范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具有厚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笔者所在的黄淮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觉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创办与发展之路,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强力推进学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提升,在教学范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作为黄淮大家庭的一员,结合《审计》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应该秉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备坚实的审计理论基础和分析、处理具体审计问题的能力。
一、审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审计课程的定位错误
要想学好审计必须要有一定学科知识的铺垫。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因为他们在学习审计之前,已经开设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法等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与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入学之初就给自己制订了学习生涯计划和专业规划,通常这些计划和规划都是针对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中级会计师证”以及“注册会计师证”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审计就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与考会计方面的证书没有太大联系,从一开始就对审计课程进行了错误的定位。
(二)审计课程的课堂效果不佳
目前的审计课程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抽象的审计理论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描述,面对整本书漫漫无际的理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课本简单、零散和抽象的陈述上,无法融会贯通。
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加上学生没有与审计相关的工作经历,对审计课程中涉及的新概念、新名词,没有感性认识,只觉得枯糙无味;只要稍复杂一点学生就不知所云,没了学习兴趣。
(三)审计课程的课后衔接欠缺
审计课程的实训环节是多数院校的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由于实训建设滞后,缺少实训项目内容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大制约了审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但导致审计教学脱离了实践,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虽然学校也非常重视校外实践环节,但是现实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实践基地不足,这使得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难以全面得到提升。
二、针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一)审计课程开设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开设应该实现两个层次的目标: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鉴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开设的特点,审计课堂知识教学的选择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提倡学生把“(对于新概念)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和“(对于常识性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相结合,传授学生必备的审计基础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制订、实施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的能力;具备搜集、整理审计证据的能力;具备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及编写、审核审计报告的能力。
二是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双重提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让学生反复实践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审计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学会融会贯通,使学生具备综合与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个性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敏感性的培养,要求学生获得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企业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上岗”成为可能。
(二)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先生提出“对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的处理”,即教师应该基于学生要掌握的实际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教学中,就是:首先,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需要掌握的实际审计工作过程:(1)接受业务委托;(2)计划审计工作;(3)实施风险评估程序;(4)实施细节测试和实质性程序;(5)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其次,根据上述五步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来展开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对审计工作流程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然后把工作中每个环节涉及的知识点逐步渗透到课程当中去,采用先“总体感知”,再“分环节渗透”,最后“强化理解”的步骤,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总体感知”——先让学生了解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知其然”
图1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分环节渗透”——将审计工作分环节展示给学生,根据每个环节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展开课程,并结合案例分析和课后实践环节来巩固记忆——“知其所以然”
“强化理解”——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训来实现各章节的融会贯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
在上述教学设计基础上再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教学。首先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由于解决这些任务难题需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先了解、后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这就是先通过任务明确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再掌握理论知识,然后付诸实践的一种探究式学习过程。
任务驱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非常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原因如下:第一,审计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分解成各个具体的任务来教与学;第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关键是掌握基本的审计方法和技能并会实际运用。所以,任务驱动型审计案例教学模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十分吻合,是较为理想的审计教学模式,具体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模式
(四)优化审计实践教学
根据社会对审计实务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践,来实现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课程教学中,应不再人为地把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分解分配到各技能模块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审计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娜.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审计实务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3):95-99.
[2] 汪燕芳.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高职审计教学新思路[J].商业会计,2013(8):117-118.
[3] 秦学.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