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分异特点的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化模式构想努力

2014-06-30 10:16曼·依米提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空间分布产业化

基于空间分异特点的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化模式构想

努力曼·依米提

(新疆农业大学 思政部,乌鲁木齐 830052)

摘 要: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由主要居于新疆的维吾尔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综合组成。主要分析维吾尔民俗文化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地理分异,指出维吾尔民俗文化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条件和气候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并对维吾尔民俗文化如何搭建产业化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维吾尔民俗文化;空间分布;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0-0036-03

一、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化的理论依据

(一)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化概念的界定

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一种在市场经济规律支配下所形成的规模经营的机制。

结合维吾尔民俗文化自身的特点,维吾尔民俗文化应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是人们对维吾尔民俗文化的思想、意识、观念的集中,并由此内化为维吾尔民俗文化的思想和民族精神内涵等。第二层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物化为维吾尔民俗文化实体。第三层是维吾尔民俗文化具体的组织形式及表层的风格、规则和规矩等。本文认为,维吾尔民俗文化的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传播维吾尔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运作为纽带,以维吾尔民俗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为经营对象,以现代管理机制为手段,并且有较完善的经营发展模式,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二)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具有差异的民俗文化。新疆维吾尔文化资源丰富,一向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因此,新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俗文化,不同的民俗文化又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不同的民俗文化又演绎不同的民俗活动,南疆和北疆文化景观就大不一样,而新疆东部与西部的文化特色也有明显区别。维吾尔族戴花帽的历史悠久,由于地区差别大,受自然的影响,戴花帽的讲究也不同。东疆吐鄯托盆地的维吾尔族喜戴红花绿叶、颜色鲜艳的花帽;南疆则爱戴以巴旦图案为主的“巴旦多帕”;北疆小帽朴素无花。

其次是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在这一条件下,人类才有了不同人种、不同民族和不同籍贯的区别,不同地区的人们才有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人们才会被异国风情、异地民俗所吸引。生活栖息在丝绸之路上的维吾尔族,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从汉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

喀什是维吾尔族古老的交通、经济和文化中心。这样客观中心区位置条件,使喀什的辐射范围大大扩大并且人们的服务意识也大幅度提升。在这里生活的维吾尔人中造就了一大批擅长经商的商人和从事饮食服务行业人员和炊事大师。所以,自古以来喀什人善于经商。尤其喀什在饮食品种和质量上,全疆有名,在民间有“有了喀什炊事大师、阿克苏大米和面粉、就好味好香抓饭及拉条白面”的谚语。

最后是逐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已经渗透到每一个生产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维吾尔民俗文化的产业化提供了先决条件。此外,中国现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也为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制度保证和借鉴经验。

二、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分布及区域差异

(一)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空间分布特点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新疆的地理条件从大地形上看,呈“三山夹两盆”的形势,四周环有高山峻岭,中部天山横亘,山地间夹有两大盆地和许多小盆地,地势高差悬殊,这样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加之戈壁为主的下垫面,使新疆气候独具特点,其变化受纬度、盆地、山地、戈壁影响较显著。如果以天山山脉为界,新疆又可分为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区和天山以南及昆仑山北部的绿洲地区等两大自然生态环境区域。阿尔泰山的夏季雨量充沛,草木繁盛,冬天积雪丰盈,气候湿润,因此自古至今这里便成为一个发展畜牧业的理想的天然牧场。塔里木盆地又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天山与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它的西部是帕米尔高原,南部是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而北部连接天山。塔里木盆地虽然三面都被连绵不绝、冰雪长封的山峰环抱,中部又为面积辽阔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但它的外缘却是散布大小不等的绿洲宝地。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另一基本因素,由于新疆远离海洋,空气干燥、云量较少,因此太阳辐射造成新疆热量资源丰富,南北气候和冬夏气候显著不同等气候特征。南疆与北疆各民族也受气候的差异、宗教信仰、传统观念和民族感情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地区不同、民族风情不一,造成“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走一乡要问一俗”的地区性民俗文化。

维吾尔族居住的传统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方形平房。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南疆和北疆的房屋在结构和形式上稍有差别。南疆气候温和,少雨雪,房屋建筑除顶棚使用少量木材外,四壁多用土坯砌成,房顶留有天窗。这类“土屋”外表看上去不太宏伟,但对大多数维吾尔群众来说,却比较实用。北疆气候寒冷,多雨雪,房屋建筑多用砖石,顶微斜,屋周开窗。这类房屋既利于排雨雪,又比较坚固,保暖性也较好,多为广大维吾尔群众所采用。

新疆维吾尔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们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外地。endprint

(二)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地理分异

维吾尔民俗文化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地域上讲,主要分布在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环准噶尔盆地及新疆东部的绿洲地带;从空间分布看,分布大体上呈现出这样的规律性:汉代以前,维吾尔民俗文化多分布在山区中部丘陵地带,人们的生活方式以采集、狩猎为主,城郭建筑遗迹较少;隋唐时期,人们的活动区域多沿河分布在河流的下游地带,土地较肥沃,社会相对安定,建筑较多,由于远离现代生活区,相对的文化持续保存较好;明清时代,人们多沿河上溯至河流的中游地带居住,这是新疆大规模开发时期,有影响的文化地带保留不多;近代,人们生活的中心地——城市继续沿河上溯至明清时代的上游部位,这是现代人的生活区,维吾尔族的民居既保留了一些游牧民族的遗风,又受到汉族庭院式住宅的某些影响,同时也吸收了中西亚的伊斯兰建筑韵味,其建筑艺术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建筑形式融为一体,别具一格。丰富的立体造型,高高尖塔上象征伊斯兰标志的新月威严肃穆的寺院和清真寺等,不仅使人们感受到建筑的美,更感受了它的庄严;不仅体现出民族特色,而且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90年统计,新疆共有维吾尔族约719.19万人,占新疆各民族总人口的47.45%,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各个绿洲,特别集中居住在喀什、和田、阿克苏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维吾尔族总人口占新疆维吾尔族总人口的74.38%。喀什地区有维吾尔族人口约260.46万,占新疆维吾尔族总人口的36.28%,处全疆16个地、州、市第一位。

就新疆境内一个地区而言,维吾尔族人口所占全区总人口比例最高的是和田,为96.79%;其次是喀什,为91.34%。维吾尔族人口占全地区人口一半以上还有阿克苏、吐鲁番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三、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构想

(一)构建产业链模式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开展纵向横向的产业延伸,形成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链,这是文化产业发展普遍采用的模式。根据本土特色文化、技术资源打造出主导型精品产品。例如维吾尔族人都能歌善舞,大多数维吾尔族人都会弹奏一、两种乐器。维吾尔族民族乐器丰富多彩,共有十几种,分为弹拨、拉弦、吹管和打击四类,主要有热瓦甫、都它尔、艾介克、苏尔奈、达甫等。“买西莱甫”是维吾尔族最喜爱的一种集体娱乐形式。新疆各地的“买西莱甫”都有所不同,其中保持古老维吾尔风格的“麦西莱甫”,是喀什的 “刀郎麦西莱甫”。然而文化产业要获得比较好的效益,光停留在一种产品上是不行的,这样利润空间很小,要做大做强产业必需增加文化产业巨大的附加值,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因此还必须拓展产业范围,在主体产业的基础上发展与之相关的外围产业,可以将这些比较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构建成产业链模式,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

(二)发展与旅游产业联姻模式

维吾尔民俗文化的产业发展要转变思想,不应像其他产业的发展,讲求分门别类,独立门户,必要的就是其应得到充分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精神效益。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化初期主要依附于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姻将是一个有机结合的产业发展整体,是一种“互为肢体”的产业发展模式,需要互相配合,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维吾尔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可以借助独特的文化品牌产品的影响力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吸引大量海内外的游客,既带动当地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其他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也可以在旅游区开展富有地方风情民族特色的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既可以让游客观赏精彩的民俗表演,也可以邀请游客共同参加,达到互动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借助旅游景观景点有效地宣传自身民俗文化,把民俗文化推上旅游业市场,而且可以不断丰富和更新旅游业的内容,为旅游业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实行互动发展此外,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要建立一套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科学周密的管理运行机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联合开发,避免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走以维吾尔民俗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带动维吾尔民俗文化发展的良性互赢之路。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品牌战略模式

由于新疆受地理环境的差异、经济发展及居民消费水平的限制,新疆本地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有限,因而要积极引导和培育文化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象征,意味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意味着对顾客的吸引力,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备受消费者的依赖和关注并在以后的消费活动中成为消费者的惯性选择。对于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来说,品牌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品牌一旦形成,任何市场的开拓都会成为可能。维吾尔民俗文化产品的品牌建立不同于其他产品,它以自身的文化资源为基础,按照市场规律,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应结合自身独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打造特色品牌。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丝路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断创新品牌,不断提高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争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创设各地区之间文化产业优化互补模式

疆内各地的游客都是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的主要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可以借鉴旅游区域合作方面的经验,一方面使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与新疆著名旅游区域建立合作关系,利用新疆一些旅游优势区域带动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如天池、吐鲁番、喀什等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内外的旅游者来这里旅游,可以与这些地区旅游公司建立合作,还可以派宣传人员长期驻扎在这些著名的旅游点,将旅游者吸引过来,变潜在消费者为目标消费者。另一方面是使维吾尔民俗文化产业之间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建立区域合作关系。利用资源互补和产业项目、产品之间优势互补原则,发展好的项目可以为弱势项目提供借鉴经验,实现双方或是多方的共同发展。总之,就是以城市为依托,根据市场需求和游客的消费特点,在区域内或区域之间的相关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合作的主体增多,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合作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形成客源互补、服务互补、效益互补优化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376-378.

[2]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15-228.

[3] 徐清泉.维吾尔建筑文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

[4] 曹红著.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

[5] 周吉.“论绿洲音乐文化”载入《音乐艺术博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6] 齐清顺,巴哈尔古丽.维吾尔族[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

[7] 楼望皓.新疆民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8] 张国杰,程适良.中国民俗大系.新疆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9]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基于SWAT的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柳叶白前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研究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
基于Kriging插值的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