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平
内容摘要:《藤野先生》虽然只有三千余字,但所写的内容无论是时空跨度上,还是材料的摄取与组织上,都体现着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从“形散”和“神聚”两方面分析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特色,为我们赏析作品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藤野先生》 散文 形散神不散
作为散文,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等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范,对于我们学习散文写作,尤其是中学生作文,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藤野先生》虽然只有三千余字,但所写的内容无论是时空跨度上,还是材料的摄取与组织上,都体现着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藤野先生》一文,其“形”不可谓“不散”。作品从作者留学于日本东京写起,时年为1902年,当年鲁迅22岁,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来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秋弃医从文,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回国后,从北京到厦门,在同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斗争的同时,时常想念尊敬的藤野老师,这在作品的后三段也有体现。《藤野先生》写作于1926年,当时在厦门正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这样说来,作品前后跨度也有二十多年;从东京到仙台再到北京、厦门,空间跨度也够广。在选材组材方面,《藤野先生》表现得是更加的丰富灵活了。不仅写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些事情,包括初识藤野、藤野先生帮“我”修改讲义、帮“我”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解女人裹脚,以及分别时师徒二人的依依惜别等,还写了一些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关的情节:有清国留学生在东京赏樱花、学跳舞;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宿情况;还有受到日本“爱国青年”排斥的匿名信事件;尤其还重点写了在讲堂里看电影受到的刺激的事情。其表现形式也是灵活自由的,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的形式组织材料,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详略结合的叙事方法,还有侧面描写、环境衬托、类比说明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其“形”之“散”。
《藤野先生》一文,其“神”不可谓“不聚”。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看来似乎是表达的中心不够集中,其实不然。这篇回忆性散文的主题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追述作者自己一系列的思想变化,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所以,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等等。由此可见,《藤野先生》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明确而集中的,即所谓的“神聚”。
我们赏学散文,必须关注其“形”与“神”。“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掌握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法宝,你的作品才能够任意挥洒,轻快活泼,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藤野先生》实在令人击节称叹。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昆阳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