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教学法探讨

2014-06-30 09:38戴文霞
文学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

戴文霞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个传统专业,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这样容易出现教法陈旧、教学理念落后等现象。尤其古代文学史目前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课时量缩减、学生兴趣减少、教学方法单一。作为教师,应多采用现代教育方法,如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 古代文学史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个传统专业,在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遇到了发展瓶颈。具体表现在课时量缩减、学生兴趣减少、教学方法单一。从教师本身来说,只有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拟以古代文学史为例,来探讨创新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教学方法。古代文学史是普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古代文学史等课程的课时量被缩减。这与古代文学史内容的丰富性不相称、不协调。如果根据课时量的缩减而删减课程内容或者对课程内容做浮光掠影式的讲述的话,极易造成课堂教学效果的下降。因此必须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古代文学史课堂教学效果,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课堂感受。

一.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建立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感色彩、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体验,进而辅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帮助学生心理得到发展的方法。情景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行为动作甚至表演的方式来营造跟教学内容相关的氛围和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这样能够使得课堂形式多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情景教学法在一般分为三个步骤:情境导入、情景分析、情境运用。首先,情景导入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导入设计、进行是否成功直接影响随后的教学效果。教师可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设置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情景分析,可以找学生比较熟悉的诗歌,让学生自由讨论。最后,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新的作品,以加深理解。

比如在讲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的时候,可以从韩愈为柳宗元写的《柳子厚墓志铭》入手,引导学生先了解柳宗元长期被贬谪的身世遭遇,唤起学生对诗人的同情。接下来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对《江雪》进行情景分析。《江雪》是柳宗元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学生们一定非常熟悉。由讨论得出一个认识:柳宗元的内心世界极度清冷寂寥。经过了层层铺垫,最终进入“永州八记”的学习。以《小石潭记》为例,指导学生对文中暗含情感的句子进行赏析和解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清冽的泉水写到自在的游鱼再到环合的竹林,让柳宗元感到寂寥和凄清的不是景色,而是他孤寂的内心感受。《江雪》和《小石潭记》的文体不同,但形成的意境一样的冷峭、寂寞。

二.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学生介入实际活动从而获得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团体活动模式。这种模式多采用感官学习法来获得具体经验,从而将新的观念、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重在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积极尝试—亲身体验—观察反省—总结领会”这四个过程。接下来,笔者将以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一个例子来进行分析。比如在讲盛唐山水诗的代表王维时,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王维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被誉为“诗佛”,二是“诗中有画”。这个内容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要学生背诵诗歌、分析诗歌情感和艺术特色的话,那么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也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王维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因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来进行课堂教学。首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让学生选一幅图来配王维的某首山水诗,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学生们准备的图片大多是从网上下载的,也有自己拍的风景照,甚至还有学生根据自己对王诗的理解画了一幅画。这就是学生在尝试和体验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观察反省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部分,学生把亲身体验和自身感悟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充分的课堂交流和探讨。

比如在讲王维“诗佛”这个问题上。王维山水中的屡屡出现“空”“无”等字眼,这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这正是王维信仰佛教的体现。他同样写“空”,不同的人生阶段写出来的意境又有不同。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到这一点,就可以通过课堂上分组讨论,以《山居秋暝》《鹿柴》为例,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哪首诗是前期作品哪首诗是王维后期诗歌,这样让学生充分体会王维由年轻时候的信佛到安史之乱心灰意懒的好佛这一心路历程。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会王维把佛教的理念不露痕迹地融入山水诗中去。《山》中的“空山新雨后”“竹喧归浣女”都体现的是一种清新秀丽的景象,这首诗里“空”中仍有鲜艳的颜色、喧闹的声音、人物的活动。而《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一句却塑造了极其幽静的画面,色调幽暗,其中似有人的存在却又看不见人。当学生体会到这一意境的时候,都忍不住打个寒噤。由此他们很容易就能够判断出来《山居秋暝》是王维前期的作品,可见他年轻时候的内心世界是比较活泼、明朗的。而《鹿柴》是王维后期的诗歌,正是王维经历安史之乱后远离尘世的虚空心境的体现。最后,学生总结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就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有了切身的体会和鉴赏实践。

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来进行古代文学教学,遵循“活动在前,先行后知”的原则,能够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状况,更多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内容情景的设置,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把课前尝试、课堂交流和课后总结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

三.案例分析法

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实质上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古代文学史的基础,古代文学史是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纲领。没有作品,就没有文学的发展历程。学生必须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感知、欣赏和理解,来把握某种文体的产生与发展、某个作家的创作、某种文学现象的产生与演变等等,进而把握整个古代文学史的脉络与趋势。解读作家、作品,就是从微观角度来考查古代文学史形成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点与面结合,可采用案例分析法。

比如,在讲正始文学这一部分时,如果只是空洞地介绍这一时期政局混乱,人人自危,学生无法体会。那么就可以从具体的诗人和作品入手来说明这一点。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阮籍写了八十二首《咏怀诗》,多抒写个人忧愤,充满了苦闷和孤独的情绪。抓住这个“点”,带出正始时期这个“面”。让学生在预习时对阮籍的咏怀诗进行内容分类,总结出阮籍多写人生无常、年华易逝、草木憔悴、鸟兽孤寒之伤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让学生谈谈阅读阮籍诗歌的感受。学生大多会觉得不太好懂,对诗歌的情感理解不深。由此引出阮籍诗歌的惯用手法:比兴和象征。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阮籍没有一首直抒胸臆的诗歌。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地体会到时局动荡、统治者铲除异己而造成的政治恐怖,正是曾有济世志的阮籍写《咏怀诗》的真正原因。

当学生能够体会到阮籍不得已而寄旨遥深时,可以再把大家喜爱的李商隐搬出来进行比较。李商隐的朦胧诗与阮籍的咏怀诗一样都喜用比兴、象征的手法,也都是因为内心苦闷却因为复杂的政治局面不敢明言而为之。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加深对阮籍诗歌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唐宋文学阶段学习李商隐诗歌做了铺垫,更激发了学生对古代文学史的学习热情。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积淀而成的艺术瑰宝,是永远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和热爱的。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应该运用现代教育方法以引导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在新时代做一个当之无愧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郭英德,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文学教育研究[J],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11-14页。

3.俞晓红,“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7期,58—62页。

该论文为湖南省教改课题成果:创新型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0C417

(作者介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探析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与解决措施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国学文化的魅力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