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
【摘 要】全球化和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德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老师的教学任务也从陈旧的授人以鱼急需过渡到授人以渔。学生如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到手艺成为关键。本文以德语词汇教学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了在德语教学课堂上学生如何又快又好地掌握并运用这些词汇。
【关键词】德语 词汇 教学
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巨大或无不足道的变化。而对于老师和学生,这一对历史的洪流中千年恒久不变的教学关系也逐渐地悄然地发生着变化。老师,这个“知识中转站”曾经的主要任务是把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在一个叫知识的“食品仓库”里面,搜罗出来,并一五一十实事求是地喂给学生,而学生任务则也仅仅是接受、吃和吸收。然而随着不断的变迁和进步,现如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慢慢地,老师喂的东西营养越来越单一了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在社会中超负荷的营养需求,而面对这种“饥荒”,学生需要接受的不仅仅再是老师提供的食物,而是需要学习独立地在“仓库”里寻找、分辨和搜罗”食物“的这门手艺。授人以鱼的时代终将过去,因此对于老师而言,过时的授予“食物”的方式亟待更新和变革,授人以手艺这一任务转型才是当今高校教师最迫切需要接受的教学理念。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教学,特别是怎么利用短短的四十分钟上课时间来进行教学,就成为这次转型的关键之处。而作为德语老师的我,希望以德语词汇这一个小小的角度作为出发点,管中窥豹,推陈出新,总结出规律,发现更多更新更实用的方法。
众所周知,德语是一门比较难的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德语词汇又是“难中之难”,学过德语或者对德语有一点了解的同学都应该知道,德语的词汇系统相当庞大,形容词变形,名次的性、数、格,动词的词尾变形等对初学者来说都是需要花大量时间来记忆和掌握的。而如果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能够系统地有针对地进行教学和培训,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经验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体系,那么我相信攻克了词汇这一难关,听说读写这四大方面都会相应的有显著的提高和进步。
根据德语基础教材设置,教学进度是按照单元划分的,而每个单元最后一个部分就是这个单元里的新词汇。通常来说,在开始一个新单元,老师教学的一般的步骤是,先进行词汇的讲解,其次是语法,最后在掌握了语法和词汇的情况下再对课文进行有重点地剖析。而对词汇的讲解一般的方法是老师依次领读单词,学生跟读,然后老师讲解这个单词的用法以及它的一些衍生词汇,最后再抽学生用这个词造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够全面、详细地了解和学习到这个单元的所有新单词以及它们的用法和例句。然而通过几次试验,我发现一节词汇课下来,让学生随便说几个就在10分钟前才学到的单词,很多学生却怎么也说不上来。所以看似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依旧是“饥肠辘辘”。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以下我整理出了对于此现象的两种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症结之一就是这满满当当的课程安排,四十分钟的时间,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生怕不能把这四十分钟当四百分钟使,然而面对这顿词汇的“饕餮盛宴”,学生却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填鸭式的生灌,那么即便是再鲜美的珍馐佳肴,一顿囫囵下来,学生不仅胃口大失,那记不住吃了什么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对于此症,老师应该做的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行激发食欲,这便是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一般运用的有几种方法,其一词汇的扩充,比如在遇到Arbeit 这个名词,就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竞赛,让他们列举出学过哪些和Arbeit 相关的名词,这时候学生就会通过学习模式(由个人学习到小组讨论)的变化来增进学习和思维的兴趣,以此来巩固以前所学习的和此相关的名词。除此之外,对于名词的处理还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尝试自由复合名词,比如由Arbeit引申出Arbeiter, Arbeitszeit, Arbeitszimmer, Arbeitstisch, Arbeitsplan等。通过对学生的肯定使他们不仅仅是能够熟练地运用Arbeit这个名词以及它的相关复合词,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于复合名词这个构词现象的理解,以训练其举一反三和思辨能力。对于一般动词的处理,我也会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在小组或者和同桌的讨论得出3~5个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动词并说明其原因。而通过各小组的不同的意见和阐释,一个单元里面涉及的动词也就有十有八九都涉及了。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掌握了主动权,而不同的见解更是集会了从同一个语言水平层面出发所能够搜集到的所有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学生是熟悉的,是亲切的。而这种讲解的深度和难度也正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比如很多学生认为besuchen 这个词很重要,那么一些学生由此联想到的是Besucher, 有的学生则联想到了可以和besuchen 搭配的学过的宾语,比如 die Schule, das Meseum, jemanden 等,而还有一些人则联想到了suchen 这个词,尝试找出它们词义的一些共同点。通过动脑和在小组的参与讨论以及听取其他同学—— 一个完全新鲜的授课主体对于词语的讲解,学生激发了动脑和聆听的欲望,从而抓住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除了满满当当的灌鸭式讲授,症结之二是不分轻重,没有层次。还是拿食物来做比喻吧,不管是中美日意法哪国的大餐,虽然菜式,味道全然不同,但是有一个点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上菜的顺序都是一定的。比如先上餐前冷盘,再是主食,再是餐后甜点等,而不是盲目地一锅端。那么在学习词汇上也是一样的,按照书本的顺序从上到下地依此念读,容易让学生精神上产生疲惫。而分层次地讲解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脱离词汇表的既定顺序,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自行划分讲解顺序。比如有一些复合词和外来词,这些词学生在没有被告知中文意思的情况下也是应该猜到其意思的。这类词可以划分到一类。通过老师问学生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其次,一些分门别类的名词,比如身体和五官,水果,颜色等,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和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避免了单一的口授式和黑板教学。还有一些名词可以总结前缀后缀和词性规律来更深入地了解其现象,比如学生学到Wekrzeug这个词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带Zeug 的名词,比如 Flugzeug, Feuergzeug, 让他们根据这三个词总结出以Zeug为后缀构词的意思和规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