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个人文化修养与文化环境的辩证关系

2014-06-30 22:42:23田华银等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化环境小康社会公民

田华银等

摘 要:提高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如今总体小康社会背景下,不少人的文化修养令人担忧,不利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角度深入思考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与社会文化环境的辩证关系,对于进一步提升二者的协调统一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民个人文化修养依靠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而公民个人文化修养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为此,需要加强二者的建设,实现良性互动。

关键词:公民;思想文化修养;文化环境;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0-0186-0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目标,也包括公民文化的修养目标。然而,在如今总体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面对各种财富的诱惑和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冲击,不少人的文化修养令人担忧,对社会的良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不利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因此,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角度深入思考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进一步加强二者的协调统一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民个人文化修养依靠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

个人文化修养是社会个人在学习吸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提炼、批判、反思乃至升华,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和素养。针对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公民个人文化的习得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依靠文化环境的培育和熏染,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文化修养具有基础、规范、陶冶和拓展深化等作用。

(一)丰富的物质文化是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物质基础

物质文化环境是社会其他文化环境的基础和载体。如果没有物质文化环境,其他文化环境就将难以为继。物质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基本生活产品,而且为人们文化和精神生活提供了物质条件。个人处在物质文化环境中,感受到物质文化所展示出的文化内涵,必然要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无意识渐渐渗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总是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凝结着文化讯息的事物,这些事物所传递的文化讯息介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知不觉地打上文化背景的烙印。任何文化环境都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人类创造的产物,人作为特定文化环境的创造者,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来进行文化环境的创造,个人文化修养的形成过程中总是受到来自外界的引导,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取向、思维特点等。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进一步满足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提高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打下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

(二)健全的制度行为文化环境对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具有规范作用

社会制度文化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关系制度和社会规范等内容,对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具有规范作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倡导集体主义思想、人文精神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指明了方向。社会关系制度,如婚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都对个人文化修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人们处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制度能够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公民个人的各种观念和行为习惯。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们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无论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规范,都对个人的文化内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如个人在风俗习惯的影响下,形成具有地方的、民族的、国家的特色,使个人的行为约束在风俗习惯下;道德规范可以规范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在宗教规范的影响下,个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因此,社会规范的形成是为了调整人们各方面的社会行为,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使个人的社会活动纳入健康的社會轨道。社会行为准则是个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所遵守的约束条件,使个人的行为符合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使个人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不管是社会规范也好,行为准则也好,都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使整个社会有序发展、和谐共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必将进一步健全各种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建设,形成以人为本、和谐有序和积极向上的制度行为文化环境,为促进公民个人全面发展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三)健康的精神文化对公民个人的性情具有强烈的熏陶作用

社会精神文化社会文化中精神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哲学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内容。它们深刻地影响熏陶着社会个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思维一直都在影响着个人思想文化修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的辩证思维、朦胧意象思维、儒家的“内省”等,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每一个体的思想文化修养具有显著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作用。宗教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有时候能平衡个人的功利心态,解释人生痛苦,寻找精神寄托,所以说宗教对人灵魂有重要的慰藉作用。但是个人的文化修养常常也受到宗教观念尤其是邪教的误导,不可忽视。伦理道德观念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具有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 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同时伦理道德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 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对社会成员有非常强烈的制约作用,规范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文学艺术以其思想性强、内容深刻、文字优美等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性情。面向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有助于正面影响熏陶个人的思想文化修养,提升公民文化修养的品位和素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精神文化的作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建设丰富的精神文化。

(四)信息文化对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广度和深度具有拓展深化的作用

大众传媒对个人思想文化修养具有引导和教化功能。随着传播手段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在社会进步、个人成长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个人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起着极大的引导作用和情感的教化作用,同时拓宽了个人获得信息的渠道。大众传媒是传播的通道、信息的承载工具,但大众传媒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通道和工具,在传播过程中总是充当舆论代言人的角色向社会传播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情感。它可以传授知识,指导人们的行动,对人们进行劝说和诱导,可以解释信息,也可以引导受众作出判断和决定,所以大众传媒对个人思想具有引导和教化的作用。信息化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形态,它是充分自由和开放的,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政治立场、价值观念、道德层次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中自由穿行,人们既可无限度地汲取信息,也可无拘束地制造信息,还可无节制地传播信息,致使网络信息资源异常丰富。信息文化的发达提高了公民个人吸收学习各种信息文化的速度,极大地丰富了公民个人的信息生活,加深了公民个人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等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拓展了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宽度和深度。

二、公民个人文化修养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

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社会的普遍性和整体性特征,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最终都要落实和体现在每个社会个体即公民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社会整体文化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每一个体的创造性思考和劳动中。从这个角度讲,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提高是体现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

(一)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具有独立性

公民个人文化修养是外在文化环境作用于内在因素,依靠内在因素发挥作用的一个漫长的渐渐的过程。外在文化因素不断影响和作用于个人的认知过程、心理过程、思维过程和行为等,不断成为个人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和思维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个人在思想、文化上具有社会性、民族和时代特色,同时也在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文化的境界。但是,每个人毕竟有其独特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每个人所接受教育的历程和内容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有其自身的想法。于是随着个人思想文化观念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个人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等,个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境界具有社会一般大众化的文化所不具备的属性。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独立性是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公民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和依据。

(二)公民个人文化修养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和信息文化环境,而公民个人可以通过创造把自己的思想文化具体化,例如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或各种大众媒介阐述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创造;公民个人通过作用于文化环境而使自己的思想文化传播出去,影响他人的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公民个人思想文化修养也就成了他人思想文化形成的因素,同时也就成了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社会文化的形成同样离不开个人,因此公民个人对社会做贡献,不仅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而且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当公民个人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时表现出来的是具有自己个人特色的文化,个人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个人文化,使自己的文化融入到社会文化中去,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在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国际影响力,离不开公民个人对社会的思想文化贡献,同时也离不开公民个人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公民个人文化修养推动着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

公民个人处于社会文化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公民个人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环境。公民个人文化修养水平决定个人作用于文化环境的方式、程度,当个人文化修养进步时,将推动文化环境的优化。卓越的个人文化创造、发明和发现,能创造出更加优越的物质文化环境,推动高水平的精神文化,促进和谐的制度文化以及健康的信息文化等。个人以文字、图画、音乐等形式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使自己的思想得以传播,思想的进步会产生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如鲁迅的作品启迪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对中国人思想的进步有卓越贡献。文化水平的高低限制了个人对精神文化环境的贡献,文化的进步同样可以推动精神文化环境的优化,当个人的文化水平进步了,那么个人可以创造出更加进步的作品。制度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个人的文化水平,可以看到人类每一次制度文化的推动都是人们思想文化进步的结果。基于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对社会主义文化环境的优化作用,在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中,不断提高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公民个人文化修养与文化环境良性互动的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和社会文化要实现良性互动,首先必须要坚持一致性原则。在加强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广泛性和整体性要求。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共同进步,协调一致。社会主義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是国家兴旺发达、民族振兴的灵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文化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体和公民个人的思想状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包容性和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然也是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共同思想基础,决定了公民个人文化修的基本框架和健康成长进步的基本方向,必须深入人心。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尽管具有主体性和独立性,但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必须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跟随社会主义文化大环境健康成长,把自己的成长进步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大环境中,与社会主义文化环境深度融合,把自己的发展与社会、国家、民族的要求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不管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如何变化,不管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如何多样,公民个人都不能降低甚至否定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要求,更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平等性原则

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履行同等的义务。平等性原则是现代商品经济的属性和现代民主法制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每位合法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平等的民主自由权利,具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和社会主义文化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平等是个人健康社会化的的基础和前提,是个人平等自由地开展思想文化交流、表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先进性、广泛性、适用性、包容性、平等观念和引领作用,为每位公民健康的文化修养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文化进步过程,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的内容,最终体现为社会文化的可持续进步和发展,它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前沿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创新是一个组织、团体、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创新活动的开展具体要落实在社会各人的认识活动、思想活动和工作实践活动中。在当今信息社会背景下,基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需要,要真正实现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良性互动,必须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络,提高全社会包括每位个体的创新能力,即要培养强化创新意识,创建学习型社会,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各种条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思想文化氛围,同时每位公民需要有创新的勇气和胆识,勇于实践,求真务实。

总之,面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我们既要看到个人文化修养对于文化环境的作用,又要看到个人文化修养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环境的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进步。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发挥文化环境的导向作用,提倡优秀的人文精神,提高公民的思想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公民个人要加强对自身修养,坚持自我教育,促进个人文化修养的持续进步。针对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现实状况,只有不断促进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良性互动,才能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持续健康发展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

[责任编辑 安世友]

猜你喜欢
文化环境小康社会公民
论公民美育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2
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48:43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07:57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的优化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7:55:37
佛教三大信仰群体与中国文化环境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1:38:20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2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