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建设

2014-06-30 05:27张海莲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5期

张海莲

【摘 要】隨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根深蒂固的课程制度文化与教育发展前景发生日渐明显的冲突,人们对课程制度文化方面的研究也越来多。本文借鉴前面学者的研究,介绍了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含义和特征,简要分析了出现的明显弊端,并试图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课程制度文化;相对稳定性;主人翁意识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心。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在建设课程文化这个“大厦”中,四个部分的建设都缺一不可,其中对“大厦”起保障作用的课程制度文化,既可达课程文化的表层又触及其里层,因此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课程是制度化教育的产物,是国家、地方及学校为了学生有效率、有效果地学习经验知识的一种特定组织形式,这说明课程制度是一个长久形成的事物,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并根深蒂固在人们的脑海里。正是由于其长久历史,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不适应发展规律的制度文化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弊端。一些学校固步自封,拒绝改革;一些学校走上极端,把形成新的课程制度当做是目的而非手段来实施改革,本末倒置,结果越改越后退,因此有必要认识学校课程制度文化。

1.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含义

学校课程制度文化,是指在学校时空范围内形成和制定的、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程序,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课程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课程制度的方式,是师生在课程实施中形成的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规则体系和文化认知体系。

2.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特征

(1)相对稳定性。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和行为标准,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较稳定的特性,随着课程制度稳定性不断增加,逐渐从某一方面或某一时间的特殊规则、规范转变为大家较长期遵守的行动规则与规范,在更长期、更大范围内发挥其功能时,就形成了稳定的制度文化。

(2)公共性。学校课程制度的建设是为了在课程活动过程中,更有效地规范和管理各种关系和参与人员的行为,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正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学校课程制度具有公共品的性质,它广泛适用于参与课程活动的相关利益者。

(3)文化性。从其定义可知,学校课程制度文化是长期形成的学校人员对课程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态度,是存在于人们意识里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具有文化性。学校课程制度所规范的不仅是具体的、日常的教学事务,更重要的是确立教育教学价值观,确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视野下的办学模式,课程制度的价值性成了学校文化内核的重要标志。

二、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的问题

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者结构单一,相关人员想要参与的意识不够。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随着课程三级管理规章的颁布,课程权力由国家向地方逐级下放,教育行政机构也向学校分散权力,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在现行的很多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中,学校实行的依旧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机制,学校课程制度基本由校长领导班子起草、审定并颁布,非领导人员只要执行即可。

三、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1.提高参与意识,形成主人翁意识

学校课程的制度文化建设力量在构成方面应是多元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学生等都应该享有对制度文化建设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亲自参与了制度文化的建设,认真审视各种程序、规章,用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理解它们,才能在制度出台之后认同并自觉地遵守,有利于课程活动的顺利展开和完成。

在其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非常重要。以往“上所定,下所行”的课程管理体制使广大教师视野停留在“如何教”方面,很少涉足课程方面,但是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教学是课程展现的平台,结果出现了失衡。

2.逐渐实现从终结性评价走向发展性评价的课程评价制度文化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升学率是唯一指标,考试成绩成了很重要的评价工具,很多人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来调侃这种现象。虽然“要从应试教育迈向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十几年,但是终结性评价的地位依然屹立不倒。直至“高分低能儿”这种分数和能力不成正比的现象出现后,人们逐渐深入研究学校课程评价制度文化。

发展性评价是欧美和日本一贯提倡的课程评价,评价的是课程本身,而课程是教学的载体,因此课程评价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评价(教师评价),课堂评价的核心环节是学力评价。在这里,学力评价是指不仅评价学生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程度,也要评价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还要对兴趣、爱好和态度的评价。因此,终结性评价只是发展性评价的一个步骤而已。

总而言之,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从而形成良好制度文化,需要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陆明玉,潘仪.课程制度文化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09(7)

[2]石凯,胡伟.新制度主义—‘新在哪里[J].教学与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