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摘要:
目的:比较全麻诱导期两种人工通气和机械通气效果。方法:选择全麻患者ASA1-2級120名,随机分为两种,人工组和呼吸机组。常规行全麻诱导,人工组为双人操作,一人捏呼吸囊,一人双手口面罩行人工辅助呼吸。呼吸机组一人双手扣紧面罩保证有效通气,同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记录全诱导期血压、心率、通气频率、潮气量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结果:两组均通气有效,顺利完成气管插管。呼吸机组二氧化碳分压为32±3.1,比较稳定。人工组为29±8.7,明显过度通气,而且变异较大。结论:全麻诱导期呼吸机通气是安全有效的通气方法。
关键词:全麻诱导; 面罩吸氧; 呼吸机辅助呼吸; 人工通气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286-02
全麻诱导时需要面罩吸氧,并辅助呼吸。传统方法为双人操作,一人操作呼吸囊,一人双手口面罩行人工辅助呼吸。不但通气效果差异大,而且需要麻醉助手。在一些人员不足的医院或紧急情况下需单人操作时麻醉诱导成了风险较高的环节。本文通过机械辅助呼吸,一人扣紧面罩保证有效通气,通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通气,使全麻诱导变得更从容更安全,效果满意。
资料与方法:选择全麻成人患者ASA1-2级120名,男女各60名,体重50—70kg。相同性别随机分到两组内,手控组(Ⅰ组)和呼吸机组(Ⅱ组)。常规行全麻诱导咪达唑仑2毫克,利多卡因1.5mg/kg,芬太尼0.2毫克,顺式阿曲库胺0.15mg/kg,丙泊酚2mg/kg.给药前嘱患者深吸气三次,达到留氧去氮目的。手控组一人管理患者,待意识消失呼吸减弱时双手托下颌扣紧面罩,一人工捏呼吸囊人工通气。呼吸机组用四头带扣住面罩吸氧,快速给药后,意识消失,呼吸减弱由麻醉医生双手托下颌扣紧面罩,保证有效通气,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频率12次/分,潮气量7ml/kg。记录诱导前和插管即刻血压、心率、末梢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记录通气频率、潮气量。手控组每个病人的呼吸频率为手控次数/所需时间(min),潮气量为手控总潮气量/手控次数所得的平均潮气量。
统计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P<0.01有极显著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及麻醉风险分级无明显差别。两组都顺利完成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操作。诱导过程中观察参数变记录如表(一)。两组插管时血压、心率与同组诱导前相比均明显下降,数据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诱导药物稳定循环,有效的抑制了插管反应。但两组间同一时段比较血压、心率手控组略小于机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通气方法可以得到相同效果。通过分析表(二)数据表明机控组个参数稳定,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更接近正常生理指标,而手控组变异率大,明显出现了过度通气。
*与手控组相比P<0.05
结论:麻醉诱导期机控通气比人工通气稳定有效而且安全。
讨论:全麻快速诱导通过序贯注入镇静、镇痛、肌松药物,使患者在几分钟内进入麻醉状态,以完成后续气管插管及手术、麻醉。今年来应用中效肌松药诱导更广泛,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自给药至插管时间为2.6-3.5分钟[1],相对去极化肌松药诱导延长近2分钟,这段时间控制呼吸相对较重要。以往人工通气以胸廓起伏为标准经呼吸机检测潮气量偏大,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甚至低至25cmH2O,接续呼吸机通气后一段时间才调整至正常。同时,由于人工通气气压较大,使气体更多进入胃内,增加胃胀、反流误吸机会。在诱导期即用机械通气,气流为减速波,气道压相对较低,潮气量可控,呼气末二氧化碳达到30-37 cmH2O,没有人们担心的二氧化碳潴留发生,而且可以增加氧储备,延长无氧的耐受时间,使诱导更加平稳,插管更从容,操作更加科学。但是,如果一人给药注药速度会较快,芬太尼会引起咳嗽,,呼吸肌壁僵直,建议由助手缓慢、分次给予芬太尼。事实证明该方法是安全,简便,使用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莫利求,黄文起.新的中效矶松药—顺式阿曲库铵[J]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0, 021(3): 170-172
[2] 王强,陈绍洋,朱萧玲等.全麻诱导期呼气末正压通气对老年患者无通气期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22(8):56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