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混悬液与对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06-30 08:07:25邓军玲
药物与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

邓军玲

摘要: 目的:观察并比较布洛芬混悬液与对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高热患儿110例,将患儿随机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加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则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后1h、3h及6h的体温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8%。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布洛芬的优良性在服药3h、6h后逐渐明显,组间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均可作为小儿高热的治疗药物,布洛芬混悬液的起效时间更短、退烧持续性更长,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高热;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24-01 发热是儿科的最常见的临床病征之一,是机体自发性免疫反应而导致的应激性临床表征。但长时间的高热不退可能加重患儿病情,甚至可导致神经性损害,因此,寻求有效的儿科退烧药物,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意义。现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儿科就诊的110例高热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疗效。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高热患儿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各55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31例,女性患儿24例,患儿年龄3-8岁,平均年龄(4.9±0.7)岁,患儿体温38.7-40.3℃,平均体温(39.5±0.6)℃;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6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4.3±0.9)岁,患儿体温38.6-40.5℃,平均体温(39.8±0.7)℃。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发热温度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未见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原发症治疗、电解质补充治疗及物理降温治疗等,两组患儿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患儿体重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对照组患儿加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药液治疗,给药剂量为15-20mg/kg;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药物用量为8-10mg/kg。

1.3 观察指标: 将药物治疗后1h、3h、6h及治疗前的患儿腋温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治疗后腋温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即≤37.5℃;有效:治疗后患儿的腋温测量值下降幅度为1-2℃;无效,治疗前后患儿的腋温水平无显著变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儿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X±S)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使用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与治疗后1h、3h、6h的体温测量值: 两组患儿在用药后体温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治疗前后体温值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均具有良好的降温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可知,布洛芬混悬液的降温疗效优于乙酰胺氨基酚,且这一治疗优良性随着服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明显。两组患儿的组间疗效比较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比较分析(x±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1h3h6h观察组5539.8±0.737.2±0.336.9±0.536.7±0.4对照组5539.5±0.638.7±0.438.1±0.337.5±0.5t--0.3614.2747.3198.426P-->0.05<0.05<0.05<0.05 2.2 两组患儿的药物治疗效果: 由上述体温测量结果可知,观察组患儿中显效37例(67.3%),有效18例(32.7%),无效0例(0.0%),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100%;对照组中显效患儿共29例(52.7%),有效16例(29.1%),无效10例(18.2%),治疗总有效率为81.8%。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2。表2 两组患儿药物治疗效果综合比较分析[(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5537(67.3)18(32.7)0(0.0)81.8%观察组5529(52.7)16(29.1)10(18.2)100%X2--20.022P--<0.053 讨论

发热是身体自发性的免疫反应,当机体受到外源性感染时,免疫系统中的吞噬细胞会自主吞噬大分子感染物质并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温度升高。幼儿由于身体免疫机能尚未完善,体温水平的波动幅度较大。一般认为37.7-38.4℃的轻度发热情况下,患儿具有更高的抗感染能力[1],但当体温值超过38.5℃后,患儿将出现机体功能性紊乱,引起腹泻、惊厥等恶性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儿生命。因此,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时,儿科医生应及时给予有效的退烧药物治疗,降低由于长时间高热而导致的机体或神经性损伤。

降低前列腺素浓度是降低体温、控制小儿高热的治疗关键。布洛芬混悬液是医学界公认的高安全性儿童退烧药物,其药效成分主要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E2的合成过程,有效减轻由于前列腺素而导致的内源性发热症状,从而达到退烧、消炎及镇痛的治疗效果。它还能刺激机体产生黑细胞刺激素等“冷源”性物质,进一步提高药物自身的退热性能。并且布洛芬还可以对肿瘤坏死因子α等有关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行抑制,可以使体温中枢的调控点下移,从而达到降温的作用,其退热作用较强,降温时间较长,一般服药后2到3小时的效果最为明显,这可能与布洛芬的吸收比较快、比较完全,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峰浓度出现在服药后1到2小时有关[2~3]。布洛芬还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可使机体炎症和抗炎反应得到平衡,恢复正常体温[4]。另外,布洛芬混悬液的肝代谢率>99%,在服用后4-6h可经尿液排出,不良反应率低,具有极高的治疗安全性。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同属于非甾体抗炎类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治疗感染性发热的首选药物[5]。对乙酰氨基酚可在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的同时直接刺激患儿的体温调节神经中枢,通过神经控制作用达到降温目的,但其退热作用相对较弱,作用时间较短 [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对于治疗小儿高热均具有良好疗效,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的高热症状;且药物治疗3h、6h后,观察组患儿的体温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布洛芬混悬液的退烧效果优于对乙酰氨基酚。此外,布洛芬混悬液口感良好,患儿具有更高的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均可作为小儿高热的治疗药物,布洛芬混悬液退烧效果的持续性较长,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可在儿科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彭文君.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高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8):351-352

[2] Brown RD, Wilson JT, Kearns GL. Single-dose pharmacokinetics of ibuprofen and cetaminophen in febride children [J]. J clin pharmacol, 1992,32 (3):231.

[3] Kauffman RE, NelsonMV. Effect of age ibuprofen pharmacokinetics and antipyretic response [J]. J pediatr1992,121(6):969.

[4] 张丽萍.布洛芬治疗小儿高熱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29):81

[5] 任洪荣.110例布洛芬混悬液与对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3(7):189-190

[6] 刘霄.布洛芬、赖氨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09(4):33-35

猜你喜欢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vs布洛芬,退热止痛谁更强
药物与人(2023年1期)2024-01-15 03:32:15
对乙酰氨基酚你真的了解吗
北化大生物合成对乙酰氨基酚
山西化工(2021年5期)2021-01-25 15:00:58
紫外光谱结合向量扣减方法快速测定感冒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和盐酸伪麻黄碱
吃感冒药进了ICU 全因做错一件事
保健与生活(2020年4期)2020-03-02 02:27:36
蓑衣莲酮硫酸酯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吃感冒药是否暗藏风险
吃感冒药是否暗藏风险
发明与创新(2017年2期)2017-01-18 08:48:21
妊娠期间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增大儿童发生哮喘的风险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探讨
中国药业(2014年24期)2014-05-26 09: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