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 万荫国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多索茶碱与氨茶碱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74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多索茶碱,对照组加用氨茶碱,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4%(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8.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9%(P<0.05)。结论:多索茶碱治疗COPD疗效显著优于氨茶碱,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索茶碱;氨茶碱;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65-01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如不及时治疗将发展为肺功能不全,对患者身心健康均具有严重威胁 [1]。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多索茶碱与氨茶碱用于治疗COPD的临床疗效,旨在为本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74例,均符合COPD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36例,年龄51-78岁,平均为(58.2±4.1)岁。患者入院前均未应用茶碱类药物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均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两组均予以氧疗、抗感染、应用支气管舒张剂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多索茶碱300mg+250ml 5%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1次/d。对照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茶碱250mg+250ml 5%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1次/d。两组均连续用药1周,治疗期间均不予以对茶碱类药物吸收、代谢以及排泄有影响的药物。
1.3 疗效标准:观察并记录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显效:喘息、咳嗽等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哮鸣音消失或缓解,正常活动不受影响;好转:各症状及体征均有所减轻,生活略微受到影响;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27例显效,8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19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无效,总有效率78.4%,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于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
2.2 不良反应:观察组有1例发生心律失常,1例心悸,1例胃部不适,总不良反应率为8.1%(3/37);对照组1例心律失常,1例心悸,2例胃部不适,1例头痛,2例失眠,总不良反应率为18.9%(7/37)。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COPD主要表现为肺通气障碍以及肺功能低下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COPD多采用氧疗、戒烟、积极控制感染、应用支气管舒张剂以及呼吸兴奋剂等进行治疗,旨在减轻患者的呼吸道变态反应,积极改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肺功能 [2]。
茶碱类药物是近年来临床治疗COPD的常用药物,其中,氨茶碱应用最为广泛。氨茶碱能够有效解除患者的支气管痉挛症状,并具有一定的平滑肌松弛作用。但其作用时间窗较窄,且容易发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限制[3]。多索茶碱是一种新型加急磺胺嘌呤衍生物,类似于茶碱类药物,但其茶碱分子结构上的第N-7位增加了二氧环戊结构,可经多种作用机制抑制平滑肌细胞中的磷酸二酯酶对腺苷受体的作用,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中Ca2+的移动,进而降低呼吸道高反应性,并可解除呼吸道痉挛。其还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以及支气管扩张作用,疗效持续时间长,可达12h。同时,黄嘌呤环结构有利于减轻药物的拮抗腺体作用,从而减轻心血管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4%。不良反应监测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仅为8.1%,较对照组的18.9%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多索茶碱治疗COPD疗效较氨茶碱更为显著,不良反应更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秦光灿. 补肾活血益气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8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21)
[2] 谷峰.多索茶堿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0):150,79.
[3] Bucca C,Rolla G,Fonzo D,et al.Acute 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findings in obstructive poeumopathy following 2 ( 7 -theophylline methyl )-1, 3-dioxolane(doxofylline). Int J Clin Pharm Res .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