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健全问题研究

2014-06-30 20:59吴亚亚
教育界·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人格

吴亚亚

【摘 要】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就大学生人格问题,从理论知识联系到教育工作现状,帮助大学生顺利通过心理问题雷区。

【关键词】人格 心理素质 人格健全

人格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指演员的面具,面具会随着角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后来此词被用作描述人的心理。日常生活中,“人格”是个高频词汇,我们常用它来形容敬仰崇拜的人,也用来委婉地表达对某些阴暗面的不苟同。而延伸到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现状,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人格的涵义及其描述模式

心理学上的人格内涵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个体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的种种言行,这是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和人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内隐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面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特征。当下,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核心是加强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从外在到内在,全面提高其整体素质。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共识。通过词汇学的方法,他们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即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随和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这五大人格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NEO-PI-R评定。根据我们生活地区的不同,不同地方的年轻人会有不同的人格特征,而这些人格特征的形成,都以生活的教导及周围人的潜移默化为基础。

二、人格特征及其表现

作为一名大学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不应简单地从学生的日常表现或谈吐中去认识他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异常复杂,如果我们的认识局限于单一的生活表象,想要真正了解他们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人格的特征有充分的理解,从而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1. 人格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先天和后天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环境会使某一人格品质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如独立性这一人格特质,对于在缺乏父母爱护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独立带有靠自己努力的含义;而对于一个在民主型家庭成长的孩子,独立则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部分。人格的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质一旦稳定下来,要改变是很难的,这种稳定性还表现为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的一致性。

2. 人格的统合性和功能

在每个人的人格世界里,各种特征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依据一定的内容、秩序与规则有机的组合起来。人格的有机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们常用人格特征解释某人的言行及事件的原因。面对挫折,有志者认真总结经验,在失败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的辉煌;而怯懦者一蹶不振,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当人格功能发挥正常时,表现为健康有力,支配人的生活与成败;当人格功能失调时,则表现出懦弱、无力甚至变态。

三、学校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高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学校的硬件、软件配置及建设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人格塑造起着关键性作用。

1. 校园环境影响

学校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餐厅、宿舍楼等建筑物的规划设计,花草树木的选栽种植,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等构成了学校的外部环境,一个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对人才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良好的育人环境能提升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向美、向善。

2. 教师影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育人。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研究者们发现在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等不同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以公平公正的人格魅力以及足够的热情与期望来影响学生,做好学生的标尺。

3. 人际关系影响

学校的人际关系,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家长、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整个关系群体对学生的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学校要通过教学及讲座、班会、辩论赛等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在各种关系网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四、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措施

个体的人格形成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其人格的塑造与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人格培养、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可供参考:

1.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心理健康问卷”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3.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理论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课程教育就是强化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人格,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五、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任重道远

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人格培养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塑造健全的人格,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及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各项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做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塑造完美人格,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超越自我,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张大均.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内部机制探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4): 108-113.

[2]张玉芬. 大学生人格教育[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228-245.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论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养成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新形势下医护人员职业压力缓解与心理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