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目中的偶像
——追忆孙敬修老师

2014-06-30 07:52
传记文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花匠讲故事老师

闽 声

孩子心目中的偶像

——追忆孙敬修老师

闽 声

孙敬修爷爷在给小朋友讲故事

在一个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的清晨,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龙潭湖公园,怀着崇敬的心情,缓步前去瞻仰孙敬修老师的雕像。在绿荫环绕的幽静氛围中,孙老师坐在一群孩子身边,慈祥地微笑着,深情地注视着每一个渴求知识、寻找欢乐,专心致志听故事的孩子。顷刻间,他那亲切、娓娓动听的声音,便在耳际缓缓响起;与他朝夕相处,共同切磋广播稿件,在录音间聆听他演播故事的幕幕往事便浮现在眼前。

这位红遍全国的孙爷爷是如何踏上这条终身为儿童讲故事的征途呢?我曾经十分荣幸地听他讲述这不平凡的历程:

孙老师20几岁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小学教书,直到58岁才离开学校。

新中国成立前,他在北京汇文第一小学(现在的丁香胡同小学的前身)任教,这所学校收寄宿生。星期天多数学生回家了,家远的得留下来,有的想家,有的打闹,孙老师便怀着爱孩子的深切情感,给他们讲故事。于是,他把欢声笑语、幸福和欢乐带给了这些留校的孩子,使他们获得母爱般的温暖。无形之间,这种长期的实践,使他渐渐掌握了讲故事的艺术技巧。有一回,他带着学生去电台表演节目。节目演完了,可时间还有富裕,怎么办呢?孙老师随机应变,上去给孩子们讲了个《狼来了》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深深地吸引了小听众,同时也引起了电台的极大兴趣。从此,孙老师便开始了为孩子们讲故事的生涯。他播讲的除了故事,还有笑话,教唱歌,十分丰富。比如他教过一首爱护牙齿的歌:“糖呀豆呀很好吃,吃了容易坏牙齿,牙齿坏了快去治,不然身体不结实,早晚刷牙别怕费事。”他还讲过长篇连播《苦儿努力记》,引导孩子们在逆境中要善于顽强拼搏。

孙老师讲故事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他成功的秘诀则在于:事贵在专,业精于勤。

孙老师清楚地记得: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怀着殷切的心情盼来了北京的解放。1951年,孙老师被邀请到人民的电台,给新中国的孩子们讲故事。他讲的第一个故事是《鸡毛信》。这故事和过去的传统故事迥然不同:题材是抗日战争,主人公是英雄的孩子。这些孙老师过去从未接触过,尽管他作了很大的努力,可是播出之后,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这给他很大的震动。他想:如今的小听众已和过去不同,他们是新中国的小主人,必须用正确的思想,恰当的艺术手段来与他们沟通。从此,他把对孩子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开始踏上新的道路。

1958年,孙老师被市教育局调到北京少年宫当辅导员,任务就是给少先队员讲故事和训练故事员。这样,他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他把一般人看不起的“讲故事”,当作一桩事业去从事,并且倾注了全部的热忱和精力。经过几十年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位杰出的给儿童讲故事的大师。

开始,他主要是讲童话和传统的民间故事。有一回,他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巧手老花匠》的故事,目的是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鼓励孩子们要勤学苦练,掌握真本领。故事里说:“老花匠手艺高超,做的纸花跟真的一样,只要插在瓶里,浇上水,花就开了,活了。”讲的时候,发现有个孩子直撇嘴,表示不相信的神气。孙老师就琢磨开了,孩子们为什么不相信呢?故事显然有缺陷。他就联想到《西游记》,神奇无比的孙悟空,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孩子们都不觉得虚假,这是因为故事中本来就赋予了孙悟空无所不能的魔力。于是孙老师就对这个花匠的故事作了修改:老花匠还有一把魔扇,当他把纸花做好以后,用魔扇一搧,纸花就活了。以后再讲这个故事,孩子们就听得专心,并信以为真了。

后来,有人建议他要是多讲些革命故事、英雄事迹,教育意义就会更大。他觉得这个意见挺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当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心灵深处树立起光辉的典范。于是,他找来《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还有刘文学、向秀丽、雷锋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夜阑人静时,他一遍遍地熟读深思,自己也完全被书中的英雄人物感动了。然后,就用讲故事的语气,按照不同年龄孩子的理解程度,把整本书重新编过,并且照着镜子,一遍一遍地琢磨神情动作,反反复复地体会语气声调,一直到能够表达书中的思想感情为止。这还不算,他还把院里的孩子召集在一起,先讲给他们听,看看孩子们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凡是孩子们听不懂和不感兴趣的地方,他再重新删改修正,直到孩子们满意了,这才到少年宫去讲,或者到电台去广播。

为了了解效果,他常常到学校去。每当喇叭播放电台少儿节目时,他就站在屋里,拉上窗帘,悄悄地注视着操场上孩子们的动静,如果播送的内容生动有趣,故事性强,就能逐渐把孩子们吸引过来,静静地围在喇叭四周;相反,如果内容空洞,或是讲得太快、太慢,孩子们就会一哄而散。经过长期观察、思考和实践,孙老师摸索了一套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讲故事的经验。

孙敬修在播音室里讲故事

孙老师意识到,在广播里讲故事和面对面讲故事不一样,广播里只有用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去打动小听众。他知道,孩子们是爱动的,活跃的。他们喜欢看动画片,不爱看幻灯,就是这个道理。孙老师就注意在讲故事时,多用动作性强的语言,特别是让象声词发挥其形象化的动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孩子们喜爱的一个故事,原来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唐僧等师徒四人,又继续往西天取经去了。”孙老师感到这样结尾太乏味了,于是他就改成:“唐僧又骑上高头大白马,沙僧还挑着担子跟在后边,八戒呢,唿搧着大耳朵,扛着大耙子,鼓着大肚子,甩着大袍子,护在师傅身旁,悟空抱着金箍棒,一蹦一跳地继续在前边开路。”这么一幅栩栩如生的、形象逼真的“取经图”,怎么会不受到小听众的欢迎呢!

想不到在十年浩劫中,像孙老师这样一位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们的人也受到非人的待遇。说他讲故事是“放毒”,还给他戴上了各种各样的“帽子”。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孙老师那充满魅力的声音才又通过电波飞荡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这声音,像清泉,又开始浇灌孩子们荒漠已久的心田了;这声音,如粮食,又开始滋养孩子们那饥饿已久的枯肠了;这声音,像钥匙,又开始启迪孩子们关闭已久的心扉了……

在向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前辈学习期间,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难忘的小事:孙老师有吸烟的习惯。有一天,我诚恳地对他说:“孙老师,您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十分崇高的。建议您在他们面前讲故事时,不要吸烟,吸烟对健康有害。希望您也戒烟,好吗?”孙老师马上严肃地表示:“你说得对!不要给孩子留下坏印象,无形中引导了他们吸烟,我应当戒烟。”意想不到的是,孙老师戒烟后竟病倒了,经医生诊断是因为他吸烟太久,中毒太深,骤然间戒了烟,反倒身体不适应,得慢慢戒。于是孙老师一再表示,他绝对不在孩子面前吸烟了,这充分体现出他对孩子的挚爱深情。

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走过89年的人生,默默地从事平凡的讲故事的工作60多年,不图名,不为利。他讲过成千上万个故事,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为了孩子,他就像那勤奋的春蚕一样,吐尽最后的一根丝,这闪亮的银丝,将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纺织成绚丽诱人的锦缎……

责任编辑/胡仰曦

猜你喜欢
花匠讲故事老师
老花匠与獾
花匠
有温度的人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讲故事
六·一放假么
以温柔优雅的态度生活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