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纯
诚心诚意为儿童讲故事——怀念康瑛老师
辛 纯
康瑛在给小朋友讲故事
在《小喇叭》工作期间,非常荣幸地结识了少儿节目著名的播音员——康瑛老师。我们编写的许多故事,都是通过她讲述给全国亿万儿童少年收听。她讲述色彩瑰丽的童话寓言、情趣盎然的儿童生活故事、悲壮动人的革命斗争事迹;有时,还给小朋友说歌谣,猜谜语,讲笑话……不论是炎炎夏日,你站在树荫下;还是凛冽严冬,你安坐在炉火旁,她亲切、甜美的声音,都会从收音机里传出,告诉你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告诉你应该怎样生活,怎样战斗……孩子们在欢快地聆听过程中,更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康瑛是如何踏上为孩子们讲故事这一人生征途的呢?她向我们谈起了她平凡而又充满坎坷的经历。
康瑛13岁的时候便失去了父亲,母亲是家庭妇女,生活十分困难。她从14岁起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白天在一家银行里当小职员,晚上在联生义务学校读书。由于她在“普通话讲演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被老师推荐到业余剧团去演话剧。同时开始了广播生涯,在艺声广播剧团里播出广播剧。
康瑛和孙敬修老师正在演播
解放前的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像康瑛这样的人,要想生存下去则需要痛苦和坚韧的搏斗。她小小的年纪,便备尝了生活的艰辛,失业的熬煎。因此,当她和千百万劳动人民一起,含着欣喜的热泪,迎来解放大军时,也立即把自己火热的青春献给了人民的艺术事业。1956年,康瑛老师还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姑娘时,就踏上了为孩子们讲故事的生涯,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开始献身于少年儿童广播事业。
任何一位在事业上做出贡献的人,都需要一种顽强的献身精神;哪怕是十分平凡的工作,也需要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康瑛老师正是这样一个人。她从小在上海长大,一口南方口音,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播音,需要克服多大的困难啊!于是,她每天提早一小时上班,反复进行发音练习;经常到幼儿园蹲点,听老师们讲课,练习给孩子们讲故事;虚心向孙敬修老师学习,努力掌握儿童语言,练习“儿化”发音,她拜语言研究所的周殿福为师,花了半年的时间,学习汉语规范化;严格要求自己,往往因为一个字、一句话说得不标准,都请求反复录制,如《一朵小金花》就录制了七遍之多,直到满意为止;她还留意身边的小动物,仔细揣摩,认真模仿小动物的发音。譬如她终于发现了小鸭子的叫声不是“呷呷呷”,而是“葵葵葵”……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这样刻苦的学习,她吐字清楚了,发音准确了,终于克服了上海腔、练就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康瑛老师从十四五岁开始从事戏剧工作,扮演的多是小孩和受难者的形象。她演过《日出》里的小东西,《雷雨》里的四凤。她声音素质虽然甜美,但也比较“娇弱”,所以她开始为孩子们讲故事时,大多塑造的是童话里的动植物形象,比如在《我知道》这个故事里,康瑛老师用活泼娇嫩的声音,为广大小听众塑造了一只骄傲自满,神气活现的小兔子的形象。使孩子们在愉快的笑声中受到教益,认识到骄傲自满的危害。又如,康瑛老师与孙敬修老师长期合作,在《爷爷和小红》的对话里,塑造了一个勤学好问、积极向上的小学生形象,给孩子们很大鼓舞,至今令人难忘。此外,康瑛老师还为孩子们塑造了由粗心变成认真做事的小猫咪、聪明机智的小鸭子、勤劳的小熊、勇敢的小狗等等众多可爱的小动物形象,通过这些丰富多彩、性格鲜明的群像,使孩子们懂得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既对少年儿童进行了品德教育,又陶冶了他们的高尚情操。
但是,要用这种“甜美”、“娇嫩”的声音,去播讲革命斗争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就不行了。况且,在故事里要由一个人扮演众多的角色,这里既有顶天立地的英雄,又有凶残恶劣的“坏蛋”。感情、语言要在短暂的时间里做迅速变化。这对一个“演员”来说,自然十分困难,可是,为了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康瑛老师不怕困难,继续进行艰苦的探索,努力开拓新的领域。比如为了演播《刘胡兰》和《刘文学》,她除了努力塑造女英雄刘胡兰和少年英雄刘文学的形象以外,还需努力塑造反面人物“大胡子官”和“老地主”的形象。为此,她反复阅读了长篇小说《红岩》,多次观看了电影《在烈火中永生》,努力感受革命英雄的高大形象;也反复体会徐鹏飞这类反面人物,如何在温文尔雅的外表下,掩藏着阴险恶毒的内心世界,这样,她克服了表面化、简单化的毛病,掌握了讲述革命故事的要领,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
康瑛老师对艺术的探讨是无止境的,即使是播讲简单的童话故事,也总是认真探索,反复琢磨,设法给角色注入真实的艺术生命。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小喇叭”信箱节目里,那个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小木偶——“小叮当”的艺术形象。她那滑稽、风趣、活泼、俏皮的声音,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好的艺术境界:
鸡蛋皮小帽白光光,
桔子皮做我的红衣裳;
绿辣椒做我的灯笼裤,
蚕豆皮鞋卡卡响。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个天真可爱的艺术形象,竟是由康瑛这样年纪的人塑造的呢?“小叮当”早就像《中国少年报》上“知心姐姐”一样,深深地烙印在孩子们心里,成了他们日夜思念的、不可分离的好朋友。
康瑛老师热爱孩子,关心孩子。为了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她常常亲切、耐心、循循善诱地给孩子们讲述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于是,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孩子们有时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可是他们听“小喇叭”的话,更愿意听康瑛老师的话。
譬如,康瑛老师教过一个《吃饭不挑菜》的歌谣:
有个小孩,脾气真怪,
看见鱼肉,眉笑眼开。
看见青菜,丢下碗筷,
他的身体,慢慢变坏。
什么原因,吃饭挑菜,
这个毛病,一定要改。
不久,她便收到一封天津听众的来信,赞扬这个节目安排得好,并且附来了他6岁的小女儿——董虹一份工整稚气的“保证书”:“康老师:我今天听了‘小喇叭’,学了《吃饭不挑菜》的歌谣。我过去就有这个毛病,喜欢吃鱼吃肉,不吃青菜。今天我懂了不吃青菜对身体不好的道理,我今后一定要多吃各种青菜。”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啊,他们的心灵是可塑的,但需要教育的“工匠们”恰到好处地“用刀”,精心细致地雕刻。须知,这确是一门艺术啊!
又如,康瑛老师播讲过一个《懒惰的小兰》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不爱劳动的小姑娘,连穿衣系扣、吃饭全要妈妈一手操持。康瑛老师说这样做是不对的。不久,竟然收到一位名叫“小兰”的听众的来信。信里问:康老师怎么知道她叫小兰?怎么了解到她是一个懒惰的孩子?你看,把我的坏毛病都向全国小朋友讲了,这多么难为情啊!小兰在信中表示:从今以后,一定要克服懒惰、散漫的毛病,希望康老师能告诉大家,小兰会变好的。这是多么纯洁率直的孩子!多么美好的心愿!为了鼓励这位小朋友,也为了教育更多的少年儿童,康瑛老师又怀着喜悦的心情再次用热情的声音和期待的语调播讲了这个来自孩子的生活,又指导孩子生活的新故事——《小兰变好了》。像这样感人的事迹,真是不胜枚举!
康瑛老师与小朋友
康瑛老师的声音传遍了千家万户,在平凡而又紧张的劳动中,赢得了人们的热爱,她的名字已经铭刻在千千万万儿童少年、家长和老师的心里。因此,她常常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有的向她倾吐尊敬和爱戴之情;有的向她汇报工作、思想;有的向她请教问题;有的请求她帮助解决困难。四川幼教战线上的新兵,向康瑛老师求教怎样上好幼儿音乐课?怎样保护孩子们的嗓子?上海的中学生向康瑛老师报告:由于她的热情指导而获得“国庆故事会”第一名的喜讯;山东农村幼儿园的保育员,希望她多多播讲农村孩子的生活故事,并索取《鸭子为什么能在水中游》的故事稿……康瑛老师抱着对人民负责的革命精神,总是有信必复,有求必应,并把这视作自己份内的工作。
让我们讲述一个更为生动感人的故事吧:一位河南的姑娘,她已经19岁了,身高却只有一米四,由于她个子矮,经常受到旁人的“照顾”而深深苦恼着。怎么办呢?向谁去倾诉痛苦?向谁去讨教办法?姑娘想到了北京,想到了康瑛老师。于是她给康瑛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康老师,您说,像我这么大还能长吗?怎么才能增加身高呢?除了体育锻炼还有别的法子吗?……”康瑛老师读信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她立即向周围同志们问讯,向有关医疗单位求教,然后给这位远方的年轻姑娘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谁能想到一个普通的播音员,竟能和她的听众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康瑛老师常说道:“我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我一辈子都要给孩子们讲故事,我要永远给孩子们真善美的东西。”是的,在康瑛老师的身边,一直珍藏着一个十分陈旧的笔记本,里面记载着她为孩子们讲述的几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簇簇跳跃着的火苗,燃烧在孩子的心灵中,激励他们去追求崇高的理想,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我还牢牢记得,康瑛老师当年辅导过的一个学生讲的一件事:有一回,他去探望康瑛老师,她虽然卧病在床,却仍然拿着一份稿子,在为明天的录音工作做准备。他走上前去一看,原来是冰心的名作《小桔灯》。
对呀,“小桔灯”!康瑛老师不正是为孩子们引路,照亮他们的人生之途,闪烁着真、善、美光辉的小桔灯么?不过,这盏小桔灯不是举在孩子们手上,而是亮在他们的心里……
这样的好老师,孩子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责任编辑/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