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坚,杨 烨
2004年一份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主持完成的题为《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的调查报告表明,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现象正在袭扰中国。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职业倦怠这一社会现象开始引起国人的关注,且整体呈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然而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却是另外一种状况(如表2所示)。尤其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师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在知网检索的结果显示:2012—2013年关于职业倦怠的论文多达1167篇,其中关于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却只有区区11篇)。
表1 :职业倦怠的研究趋势
表2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趋势
研究成果少并不能证明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严重,早在2008年已有人指出这个群体的职业倦怠问题令人担忧(许海燕,2008)。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师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群体承担的课程是大学阶段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涉及面相当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改革英语教学已成为众多教育家和学子的共识。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和改革的主体,大学英语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理应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从本质上说,教师是一种职业也是一个社会身份。因此这个群体出现的职业倦怠就是这种身份认同危机的外在表现。身份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目前有关身份的理论研究主要有身份认同研究、社会认同理论等。“认同”译自英语的identity。其本身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本身、本体、身份”,是对“我是谁”的认知;一是“相同性、一致性”,是对与自己有相同性、一致性的事物的认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认同已经从一个心理分析的技术术语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综合概念。认同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心理过程,它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按照认同理论的观点,身份建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对认同的研究绝不是孤立静止的,必须要放在一定的情境中予以考察,既要考虑到历史文化的积淀,也要注意当下具体社会结构的制约。
由于认同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社会属性,这里必须要谈一下由泰弗尔(Henri Tajfel)和他的弟子特纳(John C.Turner)等人创立发展起来的社会认同理论。按照泰弗尔的观点,社会认同的界定是与个体对从属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认知以及这一群体认同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相关联的。正是由于从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个体才需要一个社会身份以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特殊位置。在社会交往中构建关系的行为将迫使人们潜意识地用自己或他人在某些社群的成员资格来建构自己或他人的认同。依据社群成员资格来建构的认同被称为社会认同,而依据个人的独特素质而建构的认同被称为个人认同。社会认同理论强调社会认同与个人认同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的假设是,(1)个体力图维持或提高其自尊;(2)社会群体或范畴以及其成员认同,都与积极或消极的价值内涵相关联,因此,根据这些群体的评价,社会认同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3)我属群体的评价,决定于对特定的他群体的参照。由此可推出的相关的理论命题是,(1)个人力图获得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2)在很大程度上,积极的社会认同,基于在内群和相关的外群之间所做的有利比较;(3)当社会认同令人不满的时候,个体会力图离开其所属群体,并加入到更好的群体中,或者力图使已属群体变得更好(Hogg,1988)。
任何一种职业,都是社会赋予的。从事某种职业的个人或群体,首先是“自然人”,然后才是“职业人”。一旦获得某种职业身份,生存在现实社会的职业人便会将自身的职业身份与社会给予的权力、责任及利益挂钩起来。当社会对某种职业的要求和赋予的权力、利益不对等的时候,从事这个职业的个人和群体便会对自己的职业身份认同产生困惑、厌恶甚至反感。进而这种认同危机将会外化为在从业者无法有效地应对工作上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综合症状(Maslach,1981)。由此可见,身份认同危机与职业倦怠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职业倦怠源自职业身份的认同危机,而认同危机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身份,包含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这其中社会的认同,是一种经历过历史文化积累的“公认”,无须过多的证明。而自我认同则需要与这种“公认”的社会认同相吻合,否则就会导致认同的危机和窘境,进而导致对这种职业产生倦怠。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教师很高的地位。日常话语中对教师的褒扬比比皆是,比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教师是辛勤培育后代的“园丁”等。与此同时,教师身份在我国已经被“制度化”。依据我国《教师法》第3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大学教师包括英语教师作为教师成员中位列高处的群体,更被视为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栋梁之材。按理说,大学英语教师在我国的社会职业身份中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不应该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可是,调查的情况并非如此(卢睿荣,2004;何碧,2007;姚小文,2007;尹山鹰,2011;刘树奎,2012)。为深入了解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和成因,笔者从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间,对华南华东地区的201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最终回收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5.52%。问卷设计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包含性别、年龄、教龄、婚姻状态、学历学位、职称、所属高校级别七项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采用当前最通用的Maslach的CMBI量表,涉及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及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选择的题目比例为9:7:9,并采用5点计分法:5为完全吻合,1为完全不吻合。第三部分从教学、科研、制度、考核四个方面针对的职业压力进行问卷。第四部分则从教师的收入、家庭和睦度、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进行问卷。最后用SPSS17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见表 3、表 4)。
表3 :华东华南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程度
依据5点计分法中数为3的衡量标准,我们可以从图三看出,职业倦怠的程度由轻度向中度、重度依次递减,分别为42.71%,36.45%和16.14%,总计达95.3%,剩下只有不到5%的大学英语教师没有出现职业倦怠。如此之高的职业倦怠率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师这个群体,前景不容乐观。而导致大学英语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压力源来自哪些方面呢?请看表4。
表4 :华东华南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压力源
表4表明,导致被调查者职业倦怠且数值>3.5的项目总共有15项,覆盖社会、单位、学生、个人等四个方面。下面将针对这四个方面造成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首先谈谈社会因素。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在经济浪潮推动下,民众很容易产生以经济实力是否雄厚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的心理。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大学英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因素的直接影响。整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偏低。与此同时,在外吸金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达而逐渐减弱。20世纪90年代,大学英语教师因为信息交流的不便,在外很容易找到兼职的机会。进入21世纪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学英语教师即便能找到兼职机会,单位小时收入的增速远远跟不上物价的涨幅。由于囊中羞涩,他们不得不避免过多的社交活动。缺乏强大社会关系网让他们在亲人朋友拜托办事的时候,往往显得无能为力。除此之外,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当下英语教学的失败就是这个群体的过错,无形中加重了大学英语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怀疑。而目前中国大学生英语能力普遍偏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社会关于降低英语权重的论调喧嚣尘上,进一步让大学英语教师感觉到自卑。多年的读书经历让大学英语教师自视甚高,但是面对职称评定、岗位竞聘过程中比比皆是的潜规则,虽然痛恨却无法改变。当面对学生讲授处事原则的时候,不少教师感慨自己都只能随波逐流,完全丧失了教书育人的底气。由此可见,改善大学英语教师社会生存环境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正确面对自己的身份,避免或减轻职业倦怠。具体说来,通过这样几个方面来完成:(1)参考各地物价涨幅,逐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工资待遇;(2)纠正社会错误观念和错误导向,积极消除各种社会潜规则;(3)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让公众更多了解大学英语教师的付出和成绩。
其次再谈单位因素。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强调行政管理,教师必须要受到学校的行政规章制度和行政职能部门人员的双重监管,很容易感觉自己没有地位;而高校重理工轻文史之风盛行的现状,让大学英语教师在参与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决策、获得培训进修资格、获批高级别项目和成果奖的时候鲜有机会。由于大学英语是各高校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师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专业教师更重的教学任务。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加重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和职业倦怠心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单位可以做到的工作应该包括,(1)建立更为完善的民主制度,让大学英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校决策程序中来;(2)改变观念,强调理工科类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让大学英语教师获得更多的尊重;(3)健全行政管理体制,降低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考评系数;(4)酌情为英语教师减负,同时为这个群体开通更多的培训进修渠道;(5)职称评定和科研项目申报中,注意专业差异,给一线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更多的机会。
最后要谈的是大学英语教师的个人因素和学生因素。社会功利化价值观念的冲击,让很多大学英语教师迷失了自我。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部分年轻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反而没有了兴趣;年纪大点的教师则“看破红尘”,抱着混日子的心态等待退休。由于缺乏对专业的追求和工作的投入,加上不需要坐班,大学英语教师往往是下课就走,没有心思与同事进行沟通和交流。岗位缺乏流动性、内部晋升机会少让教师们只能得过且过,职业倦怠感日趋加重。同时,部分大学生在经历过高考后,厌学尤其是厌恶英语学习情绪严重,迟到、逃课、不完成作业、考试作弊、与老师毫无沟通等种种不尊重教师的表现,让教师产生了辛苦付出却收效甚微的感觉,职业倦怠心理更为严重。如何改变上述两方面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可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定位身份;(2)保持进取心的同时保持平常心,自我完善需要贯穿职业始终,但是这种完善对于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3)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通过与同事的交往,多看其他人的长处,有助于了解自我并增加生活的乐趣;(4)对消极厌学的学生不能有任何歧视,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主动加强和他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一个真正愿意在教学上投入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改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观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实则就是身份认同危机的外在表现,造成倦怠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单位、个人和学生等四个方面。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种倦怠较之以往并无明显下降的趋势,长此以往必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极大的危害。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英语教师才能积极认同自我身份,减轻并避免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确保自己在培养现代化中国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工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何碧.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42-46.
[2]刘树奎.转型期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干预对策[J].公共科学,2012(03):50-53.
[3]卢睿荣.直面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动机[J].教师与职业,2004(30):60-61.
[4]许海燕.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
[5]姚小文.论高校外院教师职业倦怠[J].广西大学学报,2007(06):153-156.
[6]尹山鹰.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讨[J].外国语文,2011(12):140-142.
[7]Hogg,M.A.&D.Abrams.Social Identifications: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 [M].London:Routledge,1988.
[8]Maslach C,Jackson S.The measurement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ur,1981(02):9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