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衔接问题浅析

2014-06-28 10:20李立文黄灿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8期

李立文++黄灿

摘 要:在广泛搜集江西省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各方资料和利用个别访谈法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流动子女在现阶段教育衔接所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衔接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28-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沿海城市产业转型的影响,大批农民工不得不面临失业返乡的困境。据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数据显示:江西省2013年农民工人数达到733.7万人,其中在省外就业的有512.84万人,省内就业的有220.86万人。春节期间,返乡农民工人数达395万人,跟随返乡的子女不在少数,这一庞大的群体应该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近几年来,中央和江西地方政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台了不少政策,如2008年中央就明确发文要求各地中小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返乡农民工子女借读费;2013年宜春市物价局、宜春市教育局联合下发《关于转发省发改委、省教育厅〈关于规范我省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宜市价费字[2013]36号),规定必须按通知中界定的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范围收费,不得在省《意见》规定的范围之外自立收费项目,或擅自搭车收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江西省很多学校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这一规定,如2013年宜春市教育局通报了丰城市同田乡同田中学和同田小学对返乡农民工子女收取择校费的违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此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学校及时清退了费用,相关人员得到了处理。从此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工作重点仍旧放在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所在城市的就学上,而往往忽视了返乡流动子女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和教育是否公平。如2012年年底,省财政厅下拨9 400万元扶持资金,对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条件薄弱的城市公办学校进行扶持和奖励,以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能够平等享受义务教育,但并没有出台对流动子女返回户籍所在地就读方面的财政拨款和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就目前而言,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只局限于农民工子女是否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并没有关注到如何使其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在对这个问题认知上的短视。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关乎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公正,容不得我们忽视。农民工子女跟其他人一样,都是国家的未来,解决其返乡后的教育衔接问题,无疑也是在为国家塑造未来的栋梁。另外,由于返乡流动子女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不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很可能会使得他们无法继续正常的学业,沦为社会无业闲杂人员,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关于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致力于打破现阶段人们这种认知上的短视,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来研究如何解决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这一群体的教育衔接问题。

二、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是物质基础的缺乏。农民工家庭多靠父母在外务工的微薄工资维持家用,返乡农民工由于长期待业在家,加之农田多闲置或出租,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一般较拮据。尽管现在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免去了子女就读的学杂费,但是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仍然很大。所以,不彻底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那么其子女的教育衔接就沦为一句空话。

其次是观念上的不重视。尽管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多80、90后农民工,但是就我国现阶段来看,农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民工学历以初中毕业和初中肄业为主,初中毕业的占32.7%,初中肄业的占22.5% [1]。这一群体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观念相对保守,不大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子女随父母返乡后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无法继续进行正常学业时,父母一般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并不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子女在完成国家基本的义务教育之后并没有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便随父母加入农民工行列或者成为社会闲杂流动人员的原因之一。

再次是生活习惯方面。由于从小就跟随父母生活在城市,很多农民工子女的生活习惯已渐趋城市化,很难再适应和融入农村生活,返乡后在短时间内心理和习惯等方面都难以转变过来,甚至会产生厌恶和反抗心理。而对从来就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农村父母而言,当看到返乡后子女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时,难免打骂,这也会使得本来就因缺少沟通的血缘关系变得更加疏远,让孩子滋生了逆反情绪。这都为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衔接问题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二)政府和社会方面

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上出现断链,我们的政府和社会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如前文所述,我们社会和政府目前所关注的问题仅仅在于如何改善农民工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其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而忽略了这些流动子女的教育衔接问题。当然,就客观来说,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对于农民工子女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一复杂的问题来说,我们还得慢慢去摸索之后再加以解决,而不能急于求成。而且我们的政府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如2009年江西省丰城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卢小梅及时带领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走访、与返乡农民工子女交谈等方式深入返乡农民工家中了解情况并积极向丰城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以开通“入学直通车”等方式确保每一名返乡农民工子女顺利地在本市入学,很有效率地解决了本地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就学问题。但是就感性的认知来看的话,对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衔接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社会和政府的忽视所造成的。而本文最大的目的,无非也就是想通过笔者的分析,将这一问题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从而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最终促成这一问题的解决。endprint

(三)学校方面

学校在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衔接这一问题上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大到学校的制度规范、校园氛围,小到课程设置、教师队伍,都对返乡子女能否更好的在学业上进行衔接有着重要的影响[3]。只要把握好学校这一关,就能很好地杜绝返乡子女的教育出现断链现象。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并没有遵从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对返乡就读的流动子女办理入学或转学手续时设置了重重障碍,收取高额的择校费,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家庭无法负担,导致一些返乡子女无法正常享受到国家公办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片面讲求效率,只顾及本校大多数原有学生的学业,而较少地甚至忽略了返乡转学学生的学业情况。如没有开设心理辅导咨询点专门为返乡子女进行心理辅导,没有考虑到返乡子女原就读学校与本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差别而继续原进度教学等等。例如,江西省中小学教材版本与沿海地区中小学教材版本存在一定的差异等等,这些对成功转入本地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的学业仍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建议及对策

返乡流动子女的教育出现衔接上的问题是受家庭、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交互影响的结果,所以在分析解决对策时也要综合考量。

1.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安置问题是重中之重,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衔接问题的基础。不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其子女的教育衔接问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如何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由政府牵头,一方面政府引进项目,在返乡农民工集聚的乡镇建立乡镇企业,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或积极倡导返乡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在2008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就意识到了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严重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稀缺企业联系,尽可能地输送本地劳动力。(2)返乡农民工自身应该转变观念,发挥自身在城市务工的经验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当地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解决自身的再就业问题,如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爆红的“烧饼帅哥”、“猪蹄西施”等,可以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政府应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教育领域的内容,从政策层面采取措施保证返乡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返乡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确保政府经费的投入[4]。返乡农民工子女享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为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各地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借读费等费用等。

3.学校在这一问题上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大多是在父母务工所在的城市生长并且受教育,突然跟随父母返乡转入一个陌生的学校,必然加剧了他们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对环境的不适应以及两地教育方式和内容、文化习俗等的差异可能成为其受教育过程中的阻力[5],所以学校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就学校的制度规范来看,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返乡子女,应该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简化入学手续,并为办理转学或入学手续提供方便,及时安排返乡的适龄儿童、青少年转回原户籍所在地公办小学就读。

与此同时,各地学校要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及时制订接收安置方案,添置有关教学设施设备。要有针对性地对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进行学习辅导,动员广大师生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及时解决好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入学后的课程衔接、寄宿生生活等问题,使他们尽快融入新的集体,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家长自身须转变观念。大部分农村问题少年都处在长期与父母分离或与父母长期缺少有效沟通的环境里,因此,家长应该主动与子女沟通交流,并且在与子女交流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手段,要耐心对子女说教,不能将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变相的发泄给子女。同时还应该树立重视教育的观念,子女教育是长远的投资,不能消极片面地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反思[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

[2] 穆建亚.河南省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断链与衔接[J].南都学坛,2012,(9).

[3] 蔡建文.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33.

[4] 刘永红.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4).

[5] 朱冠楠.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

[责任编辑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