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杰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无穷无尽的“闪光”内容值得学生欣赏:一草一木无不饱含着生机美,一石一峰都深藏着奇丽美,一山一水都蕴涵着神奇美……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小学生能感受到吗?春游是学生最兴奋的事。但是,很多学生兴奋的不是可以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而是盼望着不用上课,盼望着那天父母给准备的一包包美味食品。在美术教学中,同样也有类似忽视美的现象。如学生对欣赏课的学习热情不高,走马观灯,敷衍了事,导致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力低下,对作品的内涵一知半解。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最华贵的城市”,这与西湖美有很大的关系。一万多年前,西湖只是钱塘江入海的一个浅海湾,随着钱塘江带来的泥沙日益堆积,阻隔海水变成了一个到处都是沼泽地、滩涂的内湖,一点都不美。由“到处都是沼泽地、滩涂的内湖,一点都不美”到“西湖山水名扬海内外”,正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美的历程。一万多年前,西湖的美是隐性的,被“到处都是沼泽地、滩涂的内湖”的表面现象所掩盖,要创造美就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大自然、艺术中更及时、更敏锐、更准确地发现美、酝酿美、捕捉美呢?
一、凸显法
凸显法就是把美的地方加以发扬光大,削弱周围事物的影响,让美的东西更美。拿我国的根雕艺术来说,一棵从土里挖出来的树根,乍一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经过艺术家的斟酌、酝酿,砍掉不漂亮或者不需要的树根,并对保留下来的树根进行雕琢,就可以设计成一件艺术品。在根雕艺术创作中,对“保留下来的树根进行雕琢”就是凸显美的表现,从美学角度剖析,根雕艺术家经历了“感知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美,我利用时下春暖花开,校园里百花怒放、彩蝶飞舞的好时机,选择有拍摄花、蝴蝶等景象,经过特殊处理,突出花、蝴蝶等主体,虚化主体以外的景物,并做成幻灯片。上课时,放映给学生欣赏,学生看完后惊奇地问:“这么漂亮的花和蝴蝶,老师你是在哪里拍摄的?”我神秘地对学生说:“你们猜一猜。”学生一下子想不出来,我说:“这些都是在校园里拍摄的照片。”他们都不相信,于是我带学生到我拍照的地方,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司空见惯的花和蝴蝶拍出来居然这么美。经过这样一堂课,我想学生从此一定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对美的事物再也不会视而不见。
二、对比法
对比法是把两种事物相互比较,可以是美与丑的对比,也可以是美与美的对比,通过对比,加深对美的认识。
1.纵向对比。把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对比称为纵向对比,在美术欣赏课中经常用到。如欣赏“中国现代优秀美术作品”,为了使学生对现代画家徐悲鸿的《奔马》有深刻的理解,我出示了西汉的《石刻立马》和唐代画家韩干的《牧马图》两幅作品的幻灯片,引导学生共时比较,学生发现三者在审美趣味上有着明显的差别:《石刻立马》显示出沉雄博大的气势,《牧马图》给人以安详之感,《奔马》则透发着清濯刚劲的精神。让学生清楚美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时期审美趣味或艺术手法也不一样,从而达到认识美的目的。
2.横向对比。同样是书包,功能一样,你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或款式的书包,这就体现了审美的差异性,它建立在横向对比的基础上,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横向对比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美的理解,为创造美打基础。如“构图知识”一课,我出示了三种不同的构图方式,让学生判断哪种构图更符合美的规律,从学习形式美。横向对比具有直观的特点,事物之间的特性一览无余,美的事物跃然纸上。
三、组合法
组合法就是把相同或不同物体组织成为一个整体而产生美的方法。国庆大阅兵,战士们排成整齐的方队,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天安门广场走过,体现了“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强大阵容,所产生的节奏美、对称美、秩序美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音乐中一个个音符组合成抑扬顿挫的曲子,是一种韵律美。当然,战士组合成方队和音符组合成曲子都要符合美的规律,正如一幅画挂在房间里,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产生美感。组合法需要我们按照一定法则来组合和安排。如教学“手工课”,上课前,学生已经收集了很多瓶罐、纸盒等废旧物品。上课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车,启发学生得出车的共性。通过这样的铺垫,学生对自己所要造的“车”就心中有了底,课前收集的废旧物品都成了“神奇的宝贝”,鞋盒成了“火车”的车厢,易拉罐变成了“火车头”,啤酒瓶的盖子就是“车轮”。
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儿童只停留在审美本能和想象力的原创阶段,要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渗透美、传播美,塑造美的心灵及创造美的自主权,从而培养他们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