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丽
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前提和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此,必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创设各种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交流合作,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那么,如何以问题情境、活动情境出示教学任务,组织开展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我就此谈谈看法。
一、创设趣味情境,感受数学魅力
一位德国学者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活力与美感。”老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新奇巧妙地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更加深入,想象力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听《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课伊始,教师就出示学生已学过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下学生都一脸茫然:老师怎么了,今天怎么改上语文课了?这时老师让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有关数学的一个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数”。老师又问:这个字在这首诗中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纷纷回答:表示不确定的数,可以是四枝、五枝、甚至是一百枝都可以。我随着他们的回答进行板书。这样引出本课的内容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过程。学生个个情绪饱满,在自主探究、自主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识,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创设实践情境,体验数学魅力
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面写道:我看见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的确,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实际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发现。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索,你会发现学生是创造者。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学习画圆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先分别在一张纸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各画一个圆,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圆,有什么不同。
生1:圆的大小不同。
生2:圆的位置不同。
师:那么同学们想想,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
一名学生不假思索地站起来回答:老师,是由你决定的(其他同学哈哈大笑)。我一时也愣住了,这是我在备课中所预料不到的。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说:不对,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我只好把问题又抛给学生。
师:你们赞同他们的看法吗?还有不同看法吗?
大多数学生也觉得他们说得有理,纷纷附和,是啊,我们想画在哪就画在哪,没错呀!
师:你们说得有理,回答得很精彩。从主观上来说,确实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在生活中,很多事都必须由我们自己决定,同学们在决定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时,就一定要做到最好。(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那么从我们刚才画圆的过程中你们想想,圆的位置从客观上来说和什么有关系?
同学们进入了思考。
生3:老师,我知道了,圆的位置和圆规的针尖有关系,是由圆规的针尖决定的。
生4:对,圆的曲线围着圆规的针尖转。
这样充分发挥观察操作的作用,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生动活泼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深刻丰富的体验。
三、创设探索性情境,发掘数学魅力
(1)通分法:42或84,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分母再扩大一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在所有学科中是最难让学生感兴趣的,它充满数字、算理、计算公式、图形等,既抽象又枯燥。学生只能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理解接受。但学生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自主能力较差,同时又活泼好动,心理素质还很不成熟,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只有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领悟数学的魅力,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从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