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014-06-28 00:08:58应金霞
考试周刊 2014年17期

应金霞

摘 要: 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指出了初中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相结合的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提出课堂的基本要求,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在学科本来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增添生活气息,使学科教学更具活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 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他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这就告诫我们,不仅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把粗糙、零碎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改造为与数学学习相融通的经验,解决数学课程的抽象性、典型性和学生生活的具体性、丰富性的矛盾。并把学生经验作为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让学生感到亲切、亲近。

但是现实如何呢?大量有关调查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初中学生已经过多年数学学习,却积累浅薄,数学基础知识较薄弱;学得很苦收获却很少,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少,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厌学情绪较重。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面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要真正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就必须扩大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时空,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广泛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应用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变狭窄的课堂教学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指出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三句话: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

一、营造生活环境,提高学习兴趣——从生活中来”

“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这句教育家的名言如今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将兴趣点燃,才能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进取者和知识的真正主人。所以数学与生活接轨,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这里关键就是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营造生活氛围。教师应通过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不偏不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才能产生较强的感召力,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并适当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挖掘生活因素,促进个性发展——“在生活中学”

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形象直观的内容,学生都容易接受。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个性的发展,数学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生活。我们应该善于挖掘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因素,让学生在生活中“点击”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感悟。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识水平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在讲解教材中例题、练习、习题等时,渗透建模思想,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技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解应用题的教学,我们可以试着把问题情景化,适当地把一些问题转化成对话的情形。以下具体看个例子:

原题:李小波带100元去买奖品,计划购买10支钢笔和15本笔记本,已知每支钢笔比每本笔记本贵2元,最后找回5元,问钢笔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

改编后题目:七年级三班在召开期末表彰会前,班主任安排班长李小波到商店购买奖品,下面是李小波与售货员的对话:

李小波:阿姨,您好!

售货员:同学,你好,想买点什么?

李小波:我只有100元,请帮我安排买10支钢笔和15本笔记本。

售货员:好,每支钢笔比每本笔记本贵2元,退你5元,请清点好,再见。

请根据这段对话你能算出钢笔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吗?

这样变枯燥的应用题为学生较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学生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而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做快乐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从教材中适当地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模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除了提供给学生感悟外,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合作探究。如刚才那个小波买奖品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表演,在小组内通过讨论、合作交流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问题更生活化,学生也能更深切体会情景的涵义。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与同伴密切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等习惯,其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也得以发展。

三、拓展生活空间,培养实践能力——“到生活中去”

数学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数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数学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数学,用数学。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正如生活需要数学,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必须依靠数学。只有学以致用,知识才能内化为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数学,运用数学为社会服务,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

具体的,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拓宽数学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如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数学报、演数学剧、开数学故事会等。

初中数学生活化思想是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当然,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用生活取代教育,而是要在学科本来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增添生活气息,使学科更具活力。能使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