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的桥梁。“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调动求知的积极性;启发思维的创造性;培养技能训练的应急性;增进师生情感的融洽性等作用。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教学究竟需要创设怎样的情境呢?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某些教师刻意追求形式,东施效颦,创设的教学情境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1.情境创设单一
某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让数学课堂摇身变成游戏课堂,千篇一律的游乐场、动物园等游戏活动充斥课堂;导入时的举例、例题或练习,大多以苹果、草莓、香蕉、大鸭梨,或小免、小猫、小鹿、小松鼠,或小明、小红、智慧老人等为主,实践活动多为开商店、做买卖、练习找钱,导致课堂非常热闹,但展示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过程的很少,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发现过程的更少。分析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对象,引入它们能促进学生的参与,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数学、生活两张皮,贴标签式的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的素材,稍加变动,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使用,正如访谈中的一位教师所说:“一开放,就到超市里去了。”选用商场购物这个素材作为学生的认知背景,确实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随着选用同样素材的次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经常受到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刺激,学习兴趣和欲望越来越低,再好的素材也会由于一次次的滥用丧失原本具有的价值,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知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与现实联系密切。素材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载体,它的主要作用是突出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素材时不仅要看它是否现实、有趣,更重要的是要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选用素材时首先要讲究实效,不能乱用,更不能滥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
2.情境创设忽略教学目标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某老师一上课就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让学生排着队从走廊走进教室,跟着节奏唱着歌儿入座。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吗?
生:《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师:你能说说你听了有什么感想吗?
生1: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强勇敢。
生2:要努力学习,争当好队员。
生3:学习遇到困难决不放弃。
生4:如果需要的话,我会与敌人搏斗。
生5:要向革命先辈学习。
生6:我感到成为一个少先队员很自豪。
师:少先队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生:红领巾。
师:我们为什么要爱护红领巾?
生1: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
生2:红领巾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染成的。
生3:红领巾是我们少先队员的骄傲。
然后师生又围绕如何爱护红领巾交谈了三四分钟,至此,十分钟过去了,可是有关角的知识始终未引入。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某些老师都以少先队活动为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这样做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无可厚非。但此节课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没有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处理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此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与当前主题相关的、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
3.为情境而情境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片断:
师:谁告诉老师你的生日?平时都有谁给你过生日?(有3名学生进行了回答。)
师: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我们来看还有谁给小白兔过生日。(出示图片:小熊、小鸭子、小松鼠)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呢?(小熊带来了2个萝卜,小鸭子带来了6个萝卜。)
师:小鸭子带的萝卜个数里有几个小熊带的个数?
(这个问题学生好像有些不明白,但在教师引导下知道了小鸭子带的萝卜个数里有3个小熊带的个数。教师又出示小松鼠的话:“我带的萝卜个数是小熊的5倍。”)
师:猜一猜小松鼠带来了几个萝卜?
(这次学生好像明白了,很快算出小松鼠带了10个萝卜。)
师:小白兔为自己的生日设计了三项活动,有摆图形、观看表演、户外活动。(教师同时在黑板上贴出三个主题词)
师:我们先看小白兔摆了一个什么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摆了一个小飞机的图形。)
师:小白兔用了几根小棒摆的小飞机?
生:用了5根小棒。
师:你是几号组员就摆几个这样的小飞机。在小组内说一说用了几根小棒摆了几个小飞机。
执教教师本想通过小白兔过生日引出摆图形的活动,但忽略了摆图形与小白兔过生日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而且前面的小熊、小鸭子、小松鼠为小白兔过生日的情节也没有必要。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忽视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内容,认为只要是童话情节就可以用做教学情境,显得盲目。其实摆图形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它把解决问题建立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之上,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4.故事情境缺乏数学味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的片断:
教师播放课件:《动物园一角》,只见白云悠悠,河水潺潺,鸡兔来来往往……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几乎把画面上的景物描述了一遍,但教师还是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气氛虽然热烈,但课的性质却改变了。
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重现,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反而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紧扣数学教学内容。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