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行与思

2014-06-28 19:57陈罡
中国教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博雅协商班级

陈罡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是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建于1958年,现为一校三区办学。近年来,学校逐渐确立了“博雅教育”的办学理念,明确将“博雅精神、儿童世界”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树立了“博雅精神、英才少年”的育人目标,努力以文化建设为路径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与全面发展。

一、在理性反思中启动学校文化建设

2012年,学校在管理、课程、课堂与教师等方面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重新审视学校中习以为常的各种现象时,我们反复地思考与叩问,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经过理性的反思,学校在继承与变革中构建了以“博雅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整体办学的理念体系。博雅,即博学之才、儒雅之品、自由之心、独立之人。学校在“博雅教育”的引领下痛并快乐地前进着。

二、建构“博雅教育”实践探索

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博雅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咀嚼吸收“博雅教育”的精髓,持续地探索与实践着。

1.尝试协商管理

协商管理是管理者采用的比较合理的协商策略,是在参与和对话中协调组织中的各种行为达到管理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学校管理采取协商管理,能够深化与细化民主管理过程,构建多民主参与的平台和机制,丰富民主参与形式,提高民主决策质量,有效促进校园和谐发展,实现成员之间横向与纵向的有效协商。

1)工作协商会

学校重要的工作举措不再由校长一人决定,而是通过协商确立。如在推进“镜子课堂”教研活动时,校长可以先提出想法,行政会议给予初步认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要带着教研组长分析当前的教研问题,提出“镜子课堂”的教研方式,得到认可后,共同讨论组织方式、参与人员等,最终形成教研方案。学校在各项工作中采用协商的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思考,汇集众人智慧。

2)数字平台

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来提高协商的效率。学校创建的QQ群、飞信、数字平台等协商管理平台,进行即时沟通与意见征求,灵活运用多种数字平台,让协商过程更加高效。

2.研究课堂文化

“博雅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得以落实的重要载体是课堂。学校继续通过课例研究的形式探索如何落实课堂文化,即担当始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求实、平等、担当的品质。

1)课例研究落实课堂文化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执着地探索如何才能将学校文化落实在课堂上,在课堂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担当始于课堂”的理念深入教师心中,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真理,成为一种“看不见”的内在灵魂。

2)课例研究引发教学创造

数学课堂组要在研究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学材”,即为学生提供具有启发性和阶梯作用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所任教学校的数学组的“学材”已有11册,会在每节课中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构建“博雅”课程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主渠道。2013年,学校通过系统的梳理构建了“博雅”的课程体系。

“博课程”指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广博知识和求是精神的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阅读,其中阅读课程包含晨诵课、午读课、阅读课。此外,学校也加强了对校本课程的指导,编写了《屯溪路小学经典诵读指导纲要》。

“雅课程”是让学生身体强健,培育心灵和精神品位的课程,如音乐、体育、美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音乐课程包含音乐课、二年级开设的古筝和电子琴课、3~6年级的合唱课;美术课程包含美术课和3~6年级的书法课;体育课程包含体育课、乒乓球课、轮滑课、足球课、软式垒球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包含礼仪课、中国传统节日课程和经典诵读课,其中礼仪课和合唱课的教材均为学校自主编写。

“趣课程”是让学生体会生动童年和有趣人生的课程,包含社团活动、游戏活动和校园节日活动。社团活动划分为“两院两中心”,即科学院、文学院、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和公益服务类社团;游戏活动则以游戏节为载体;校园节日活动包含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及读书节等。

“情课程”是让学生体察社会生活与情感,培育独立、担当意识和能力的课程,分为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校内活动包含仪式庆典与学生活动,如开学典礼、开蒙仪式、毕业典礼、中秋仪式等;校外活动包含研学课程、家教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等。

4.形成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校最重要的细胞,承载着学校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在微观层面的落实任务,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文化在班级文化中落根。

学校德育处会组织专门的班级文化建设培训与论坛活动,引导教师思考学校文化与班级文化之间的关系,尝试着找到它们之间的结合点。一些班级会将学校校训纳入班训,还有些班级会在班歌中体现“博雅精神”。系统化的班级文化包括班名、班训、班规、班徽、班歌等。全班同学认可的班名、共同遵守的班规和昂扬的班歌,会让班级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的班级文化的形成也会让学校文化建设更加深入。

5.探索雅趣德育

学校提出“雅趣德育”,就是希望德育教育充满儿童情趣,通过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博爱、担当、独立、求是的品质。

1)德育活动,充满童趣

2013年,学校开发了研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合肥市自然景观、人文资源与社会环境进行实践性学习。“研学护照”人手一册,学生可以手持护照,参观学习,积分盖章,激起学习的热情,并且双休日去研学成为他们盼望的“家庭作业”。

2)关注过程,培养品质

学校组织的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与经典仪式,如开学典礼、开蒙仪式、毕业典礼、中秋仪式逐步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的趣味性愈发鲜明,实效性逐步彰显,影响力不断扩大。社团活动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当团长,出海报招募成员,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再思考

1.学校文化到底是什么?

学校文化不是“包装文化”,不是“装修文化”,更不是“贴墙文化”。张东娇教授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全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与学校物态形式的总和,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结合自身的学校管理经验,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指学校中所有成员共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学校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通俗地说,学校文化更具有“学校风气”的特点,要想全面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最为核心的内容应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的建设。

2.每所学校都要有学校文化吗?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会发现学校文化在学校办学中的具体表现实际上体现为两个问题: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从这个角度而言,每所学校都要有学校文化,要有积极的、先进的文化。正如朱永新先生说的,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学校中得到舒展、成长的文化,就可以称之为是好的文化。反之,那种压抑个体生命,并使整体生命也处于平庸的文化氛围,就是坏的学校文化。

其实,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学校文化的积极方面变得更多,让消极因素变得更少,改变学校的风气。

3.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等待

学校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包装、装修等迅速改变自身的外在面貌,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所学校的风气就会立刻发生变化。虽然外在面貌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校精神、制度及行为的转变,但就周期而言,真正的文化转变是不会那么迅速的,真正的学校文化建设将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博雅协商班级
班级“无课日”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博雅”处处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志在“币”得
从“古运河的新故事”看提案办理协商
人大协商研究综述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