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利 袁利华
摘 要: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该专业应该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提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综合实训的创新模式,对该综合实训创新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该创新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操能力;实训教学;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88-02
一、研究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具有时代特征,职业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1]。目前建设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已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突破传统模式,运用创新思维,探索新的实训模式是完善专业实训功能、提高专业实训效果的必由之路[2]。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在其培养的过程中,突出了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构建基于实操能力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综合实训模式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坚实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基础。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目前已有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为更好地打造适应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理论保障和研究依据[3]。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单项技能掌握到各项技能的综合应用,既是量的积累过程,也是一个从被动使用到主动应用的质变过程。这一转变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水平和运行质量等。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外贸业务能力,必须改革当前的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结合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和核心课程的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综合实训现存的问题及不足
(一)理论与实训联系不够紧密
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只讲解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性知识,缺少比较有针对性的、实用的教学应用系统,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完全了解国际贸易的操作流程,导致缺乏对国际贸易知识的深刻理解。而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国内各职业类院校普遍存在企业实习环节很难掌控,企业实习的难度大;现有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综合实训也只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简单地完成制定的任务和作业,所以说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综合课堂教学很难达到外贸实践操作的要求等问题。
(二)学生的自我发挥空间小
这类模拟实训平台多以静态型的机械式实训为主,多数采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制作软件,而灵活性的、博弈式的、互动性的动态型训练相对较少。加上这类实训平台本身在开发时功能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错误,使得学生在模拟实训过程中无法把自己融入到真实的业务场景中去完成全过程操作,实训时缺少主观能动性,抱着“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想法,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自我发挥空间小。
(三)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有很多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平台的考核大多由系统自动生成,容易造成学生即使原封不动地按照实训手册样单填写内容,也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使得考核结果无法真实体现学生的实训情况和能力培养结果[4]。这些考核让学生将精力放在最后的终结考核上,使学习无法体现了连贯性,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这与高职要求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不符。
(四)校外实训资源有限和校企合作实施困难
目前,高职院校需要社会企业的支持实行校企合作,但是传统的合作模式大多以参观企业(单位)或市场调研等为主,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想真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较难实现。又加上,当前的经济不景气以及大学生扩招后就业难等问题也困扰着企业。目前,国际贸易领域分工比较细致,浙江省多为中小型企业,校外合作难以满足众多的高职学生的实训需求[5~6]。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综合实训创新模式的特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
该综合实训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模拟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独立完成相对真实的业务训练。该模式是基于模拟职业环境下,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每组代表一家国际贸易的公司。各组之间相互进行进出口贸易。贸易过程中涉及到公司宣传、产品设计、展会布置、展会磋商开始,一直到商务函电往来、合同签约、信用证审核、单据制作等,将营销、礼仪、谈判、口语、函电、信用证、单证等专业知识融入综合实训中;还涉及到的银行、工厂、货代中心、保险公司、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关、外汇管理局和船运公司等均由一个辅助角色担任;学生之间互动的完成进出口贸易的模拟训练,整个综合实训都是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老师跟踪指导。
(二)具有较高的仿真性
该综合实训通过搭建高度仿真的国际贸易业务场景,并与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的运用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模拟实训环境,包括办公环境、交易会展环境、谈判环境和业务履行环境等,体现场景实训的业务氛围和空间感。该平台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外贸业务环境,能将自己融入到业务角色中去完成全套实训操作,从而真正做到与外贸实践接轨。
外贸公司是国贸学生最常接触的一种企业形式,目前外贸公司规模普遍不大,大批学生通过学校组织参与企业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学校可以就地取材,通过学校基本硬件设施,引入企业进出口项目或者由专业教师设置模拟场景组织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
模拟外贸公司的实训模式,可运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课程的相关知识。通过该实训,学生可以学会寻找客户及合适的供应商,学会运用商务函电往来交易磋商。同时,充分认识外贸公司的工作流程,学会各部门相互配合,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提高学生的实操和综合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综合模拟实训教学和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几乎零距离对接,培养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通过变革综合实训教学组织模式,明确岗位职责,使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得到明显的提升。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综合实训也强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处处要求团队合作及各部门(或者单位)的沟通。学生还要像在企业工作一样学会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国际贸易领域要求学生具有国际商务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专业实训体验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自己。
(四)完善的评价体系
本课程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评价也作了改革,针对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用项目化的过程性考核代替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专业知识,完成实际的任务带来的挑战,就必须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有所突破。综合实训的考核中,运用过程评价方法、自评互评方法、结果考核方法、企业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完成业务的成效考核,设置的评价标准要注重对表达能力、策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操作业务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考核。同时,考核的目标是为了监控学生,保证实训的效果,但是应以激励为主,最后,具体的评分标准和比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酌情调整,总之要不断鼓励学生,实现我们的训练目标。
四、结论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整合课程,使专业综合实训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使学生通过专业综合实训,轻松就业,直接上岗。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坚实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基础。通过该创新模式的研究,不仅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前期理论教学有一定的回馈指导作用,更为学生梳理专业相关知识,零距离走上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就业或者创业提供合理、够用和适用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参考文献:
[1] 刘亚玲.浅谈国际贸易专业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2] 王小艳.国际贸易场景实训中的能力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商业,2010,(8).
[3] 祝卫.出口贸易模拟操作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
[4] 吴建功,曾颖锋.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5] 刘伟玲.《国际贸易模拟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6] 曾素芬.国际贸易实务校内实训方法的探讨[J].新财经(上半月),2012,(7).
[责任编辑 陈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