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西地区犯罪青少年心理特征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2014-06-26 08:31杨丽蓉李沛亨
四川精神卫生 2014年3期
关键词:攀西罪犯人格

杨丽蓉 李沛亨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逐年增多趋势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内有类似研究表明罪犯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但有关攀西地区犯罪青少年心理特征和相关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10年-2013年对攀西四地看守所在押未成年罪犯进行了相关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于2010年-2013年抽取四川省西昌市、攀枝花市、会理县、会东县四地看守所在押未成年罪犯49人为调查对象,入组标准:①在押未成年罪犯,年龄16~18岁;②均为男性;③本人及其监护人均同意参加本调查。其中汉族41人、彝族8人。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①自制基本情况和行为特征调查表;②中文版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1],MMPI为未加校正的原始分,施测时间45~90分钟;③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2],该量表共90个项目,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方面的心理症状。

1.2.2 测试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心理测验师和精神科医生各一名,采用自制基本情况和行为特征调查表、 MMPI和SCL-90对入组人员进行逐个测评。主试统一说明调查目的,讲解答题注意事项和答题方法,要求被试自己独立完成。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犯罪青少年的MMPI和SCL-90评分与中国常模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家庭情况 父母离婚35人(71.43%)、父母婚姻健全14人(28.57%);独生子女7人(14.29%)、非独生子女42人(85.71%);父母文化程度:文盲5人(10.20%)、小学30人(61.22%)、初中9人(18.37%)、高中及以上5人(10.20%);父母职业:工人7人(14.59%)、农民40人(81.63%)、无业2人(4.08%);家庭管教方式:溺爱、放纵26例(53.06%)、粗暴武断11例(22.45%)、受虐待12人(24.49%);家庭经济状况:达到当地人均收入水平14人(28.57%)、低于当地人均收入水平25人(51.02%)、高于当地人均收入水平10人(20.40%);抚养情况:父母抚养19人(38.78%)、爷爷奶奶抚养8人(16.33%)、其他人(亲戚等)抚养22人(44.90%)。

2.2 个人基本情况和行为特征 文化程度:小学27名(55.10%)、初中及以上22名(44.90%);在校学生14名(28.57%)、辍学35名(71.43%);居住地:乡村42人(85.74%)、城镇7人(14.29%);逃学:49人均有过两次以上逃学行为,第一次逃学发生在小学32人(65.31%)、发生在初中17人(34.70%);第一次违法行为(如打架斗殴等):发生在小学11人(22.45%)、发生在初中38人(77.55%);吸烟42人(85.71%)、饮酒35人(71.43%);有性行为者42人(85.71%);有流浪史14人(28.57%)。日常兴趣爱好:看电影15人(31.03%)、网络游戏(凶杀、武打)29人(58.62%)、赌博12人(24.14%);参加带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19人(38.78%)。

2.3 犯罪类型 盗窃26人(53.06%)、抢劫12人(24.49%)、故意伤害4人(8.16%)、强奸4人(8.16%)、诈骗及其他犯罪3人(6.12%)。其中团伙犯罪39人(79.59%)、个人单独犯罪10人(20.41%)。

2.4 心理和人格特征分析 犯罪青少年SCL-90总评分和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MPI原始分与常模比较,L(谎言)、Mf(男、女性化)、Pa(妄想)、Si(社会化)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量表分犯罪青少年均高于常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2。

表1 犯罪青少年SCL-90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分)

组别SCL-90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犯罪青少年组(n=49)2.61±0.602.13±0.372.42±0.752.38±0.49中国常模组(n=1388)1.48±0.561.23±0.411.43±0.571.29±0.42t值 12.93516.850 9.402 15.653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表2 犯罪青少年MMPI原始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分)

3 讨 论

环境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环境因素中首要的是家庭,家庭是人生最基础的教育环境,在良好的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积极情绪多,社会适应能力强,身心健康[3]。本调查显示:犯罪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存在明显缺陷,71.43%的家庭系离婚家庭;何思忠[4]报道:单亲家庭中家庭成员的亲密度、成功性、道德因子分明显低于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单亲家庭的儿童情绪不稳定,家庭成员之间矛盾较多,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温情,缺乏关爱和安全感,易出现冲动行为。本调查显示:父母长年外出打工的青少年有61.23%有过犯罪行为,他们多数由爷爷辈或其他人抚养,教育方式存在缺陷即多采取溺爱、放纵或粗暴教育方式,在这种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心理发育等方面更易出现偏离[5],赵来田等[6]报道,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未成年人,尤其以强迫、抑郁焦虑、偏执更突出。偏远地区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同时农村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对男孩子更是纵容,导致他们自私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致使孩子逐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导致其个性发展的异常。

本研究结果显示,犯罪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和人格方面的缺陷,尤其以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更突出;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中病态人格的成分较突出。本调查结果发现在违法犯罪前存在:多次逃学、打架斗殴、吸烟饮酒、出走流浪、赌博、打网络游戏(凶杀、武打),参加带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等不良行为,可见青少年罪犯在实施犯罪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些不良行为,此时如果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打骂、体罚,孩子与父母缺少感情交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抑郁、孤僻、敏感多疑、冷漠等人格缺陷,产生逆反心理并有暴力倾向,然后逐步发展成为问题少年乃至罪犯,如果能在他们刚产生这些不良行为时给予矫正可使他们回归正常而不是罪犯。

综上所述,攀西地区地势偏远,人们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及家庭教育都和其他城市有很大差别,这一系列因素影响着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及人格,他们犯罪前存在较多的不良行为,其心理问题、病态人格的形成与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及个体因素有关。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培养,提高其自控能力,提高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同时社会、家庭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社区、老师、家长多关注、关心他们,及时发现纠正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帮助他们心理逐渐走向成熟。本调查对象仅为攀西四个区县看守所的犯罪青少年,存在一定局限性。

[1] 宋维真,张瑶.心理测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67-270.

[2]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

[3] 钟宝亮,崔娟,卢瑾,等.病理性网络使用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特征:一项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11,20(1):29-33.

[4] 何思忠.不同家庭结构及精神环境下儿童个性特征与父母个性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8):553-556.

[5] 黄俊霞,周春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6):106-107.

[6] 赵来田,李庆芳,王卫民,等.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0,23(1):17-19.

猜你喜欢
攀西罪犯人格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路线图”的用心探索
——评《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研究》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攀西地区钒钛铁精矿球团制备工艺及应用
攀西烟区津巴布韦烤烟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
论罪犯“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聪明的罪犯
抓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