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兼职创业研究进展述评及展望

2014-06-26 08:51孙秀娟段锦云田晓明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全职创业者个体

孙秀娟 段锦云 田晓明

(1.苏州大学 心理学系,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大学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123)

一、引 言

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和革新以及创造工作岗位都具有显著的作用(Reynolds等,2000)。许多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案例也让很多人对创业心驰神往。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创业风险的不确定感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因为一旦创业失败,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会导致创业者丧失信心,甚至打消创业者后续的创业意向(Cope,2011)。由于创业失败发生的频率很高,因此兼职创业成为很多人启动创业的基本路径。

现有的创业研究大多把创业看作是一个二分的决策过程——创业或不创业,自主创业或求职就业(Folta等,2010)。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兼职创业现象并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与单纯的创业行为的研究相比,对兼职创业的研究尚显薄弱。事实上,兼职创业目前普遍存在于各类创业活动中。例如,商业服务业、咨询业、零售业等的员工通常会利用业余时间自己经营一家网店或者开一家培训机构等,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在还是惠普公司的一名员工的时候创立了苹果公司,高校教师创业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近期的研究将兼职创业现象带入了学术视野,这与以往的“有或无”的二分切割形成了鲜明对照。以往的研究仅关注创业和就业两个方面而忽略了创业活动的复杂性。GEM关于创业活动的大型跨国研究则表明,80%的初期创业者在实现创业的同时还拥有一份基本的工作(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03),这些发现与以往的创业选择理论产生了冲突。 Burke等(2008)通过对来自英国国家儿童发展研究(british 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tudy)项目的11 361名男性和女性创业者的研究发现,“纯粹”的创业者的数量被高估了,有相当一部分创业者是将创业和工作一起进行的。欧洲劳动力调查(european labour force survey)的相关调研发现,很大部分自主创业的个体通常将创业与其他类型的工作相结合(Strohmeyer等,2007)。大量的研究也显示,超过50%的初期创业者同时也拥有一份工作(Reynolds等,2004; Petrova,2005; Campbell和De Nardi,2009)。

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外顶级期刊*本文参考文献主要来源于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Management Science,Small Business Economic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International Atlantic Economic Societ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等国外顶级期刊。发表的关于兼职创业的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兼职创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的关系,其次对兼职创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诠释,对兼职创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明确了现有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关注的问题,最后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兼职创业的概念界定

创业活动(entrepreneurship)作为一个多侧面的复杂现象,引起了社会学(Sørensen,2007)、经济学(Hamilton,2000)、心理学(Hmieleski和Baron,2009)等不同学科的广泛研究。与此同时,创业领域的诸多概念和结论也产生了很多分歧,关于创业应该怎样被定义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Sørensen和Fassiotto,2011)。Parker (2005)和Burke等(2008) 提出,应该谨慎对待“自雇”和“他雇”,二者常有交叉,不能作非此即彼的简单划分。Raffiee和Feng(2014)认为,创业包含从完全自雇、白手起家到借助风险投资创办企业等整个创业活动,范围很广泛。此外,创业可以在现有的组织内部进行(Amit等,1993)。本文也将从广义的创业概念出发来考察兼职创业现象。

目前关于兼职创业的概念主要有三个术语,分别是“hybrid entrepreneurship”、“part-time entrepreneurship(self-employment)”和“work mixers”。其中混合工作者(work mixers)方面的文献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如何分配创业和工作的时间(Parker,1997)。尽管前两个术语更为常用,但这三个术语表达的核心思想是相同的,而“hybrid entrepreneurship”的概念更具有包容性。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三者均翻译为“兼职创业”,并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有基本工作且第二职业是自主创业的情形,不考虑具体的时间分配(具体比较见表1)。

表1 兼职创业的概念

Verheul和Thuri(2000)关于男性与女性创业者的差异的研究中将兼职创业定义为个体除了经营一家公司之外还进行其他活动(常见的是家庭事务)。在Petrova (2005)的研究中,兼职创业是指人们一些时间做一份常规的工作,其他时间在自己的公司工作,兼职创业主要强调在工作时间上的严格分配,一般是指做一份全职的工作,剩余的时间进行过创业。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到兼职创业是整个创业活动中呈现显著增长的一个组成部分(Burke等,2008;Petrova,2012)。Folta等(2010)从更具包容性和全面性的角度,将兼职创业(hybrid entrepreneurship)定义为个体在拥有一份基本的工作的同时进行的创业。兼职创业者一般先通过兼职的方式试探创业的“水”有多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创业的潜在张力和个体在创业环境中的适应性。缺乏自信的创业者有可能在不确定自身能力大小的情况下理性地选择兼职创业的方式,以便减少沉没成本。这种首先通过小规模投入的方式与实物期权理论有某种程度的吻合——如果早期回报高则后期会继续加大投入,否则将退出。这种增值的过程对具有高转换成本以及对不确定机会的追求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Reynolds等,2004)。

兼职创业常见于学术创业(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Jain等,2009)。学术创业对于推动学术成果商业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学者关于学术创业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学术创业是大学内部任何机构创办企业的活动(如Chrisman等,1995);有的认为是在大学正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之外的所有商业化活动(如Klofsten 和Jones-Evans,2000);有的学者整合上述观点,认为学术创业是大学内部和外部组织的创造、创新以及战略更新(Brennan和McGowan,2006)。本文认为,学术创业可以区分为组织层面(大学)和个体层面(学者)的创业,其中个体层面的学术创业与兼职创业的概念相似。

实证研究表明,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有很大的差别。为了直观地了解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以及工作的差异,我们引用了Raffiee和Feng(2014)的从工作进入创业的路径示意图(见图1)。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兼职创业的范围:当虚线代表的工作还在进行时,个体开始创业,创业可以持续到工作结束以后,也可以在工作结束之前,只要二者都在进行,就属于兼职创业。

资料来源:Raffiee和Feng,2014。

图1从工作到创业的进入路径

三、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的关系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在面临的风险性、不确定性、转换成本和创业存活率等方面有所区别;同时,兼职创业作为全职创业的准备和过渡阶段,与全职创业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的区别

1.风险性。创业是具有风险性(risk)的活动,Knight(1921)强调创业者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创业承担了创业失败的风险。通过兼职创业这种混合路径的方式,创业者可以减少创业的机会成本(Folta,2007; Folta等,2010),因为减少了这种风险,所以兼职创业本身比全职创业的风险要低。

2.不确定性。现有研究显示,创业者具有较高的风险容忍度(Brown等,2011),并且由于对自身的能力很自信因此风险感知能力小(Moore等,2007)。但是,考虑到兼职创业减少对创办企业的风险感知的需要,仅仅从降低风险的角度并不能完全解释创业者选择兼职创业的原因。一旦个体进入兼职创业,未来回报和企业生存能力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就会减少(Folta等,2010),因此,创业者可以在更加确定的条件下选择进入完全自雇。Wennberg等(2006)的研究也表明,兼职进入创业的方式是创业者用以减少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的一种战略上的选择。

3.转换成本。Folta等(2010)发现,当创业需要的转换成本(switching costs)较低时,个体倾向于采用直接创业的方式;当转换成本非常高时,个体会选择继续留在企业;而在转换成本居中时,个体则倾向于兼职创业。从工作转入创业的转换成本是很大的,包括退休福利、资历、行业经验、创业启动资金、生活习惯的改变、医疗保险、额外津贴以及创业失败的耻辱等(Parker,2005)。在创业前景和个体对创业环境中的适应性都不确定的情况下,这些损失对职业转型决策过程有很大的影响。

4.创业存活。研究表明,与直接创业相比,通过阶段式进入创业能够显著提高创业的存活率(Raffiee和Feng,2014)。在创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兼职创业者初期先进行小规模的投入,在后期的创业过程中通过积累信息和评估创业前景来选择是否继续创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洞察新的知识,会让创业者对创业环境的了解更加深入,对自身能力有更好的感知,因此其创业持久性也就越高。

(二)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的联系

兼职创业是进入全职创业的第一步,每一个兼职创业者都有可能成为全职创业的“候选人”。Folta等(2010)的研究表明,兼职创业者转变为全职创业者的比例(8.5%)远高于由工薪阶层进入自主创业(0.7%)。如果创业初期得到了较高的回报,就可以激励兼职创业者辞去原有工作而进入全职创业;反之,如果创业初期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个体就可能放弃继续创业。如果没有显著的迹象表明结果是好是坏,则会继续保持兼职创业的状态。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许多兼职创业者最终还是决定进入完全自雇的角色(Folta等,2010),因为创业者通过这种阶段进入方式获得的积累,对创业环境更加熟知,自身能力有所提升,并且前期的创业已经取得的绩效较少,所以会选择进一步进入完全创业。但是,兼职创业者的创业动机的不同会影响其后续的选择。如果兼职创业者的初始动机是把创业作为工资收入的补充,那么最终转入全职创业的可能性就会低;如果兼职创业者的初始动机是获得独立或是自我实现,那么转入全职创业的可能性就会高(Block和Landgraf,2013)。

基于以上的分析以及对相关文献的整合,本文提出了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进入决策选择模型,具体见图 2。在个体因素方面,创业者往往缺乏创业经验,对自身的创业能力认识不清,出于规避风险考虑,核心自我效能低的个体会倾向于选择兼职创业而非全职创业。兼职创业比全职创业的转换成本以及机会成本都低很多,出于经济理性考虑,创业者不必承担失业的风险,且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通常,已婚且有子女的男性会选择兼职创业。当个体为了实现自我独立也会选择兼职创业,而出于此动机的个体更会通过兼职创业的学习过程重新评估自身的能力,最终会进入全职创业。也就是说,创业动机会调节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间的关系。

四、兼职创业的理论诠释

已有一些文献将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做了区分,并且对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的理论基础也做了甄别。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学者主要基于以下五种理论对兼职创业进行研究。

(一)信贷约束理论

Evans 和Jovanovic (1989)提出,创业能力和流动资产约束是影响创业选择的因素,初始资产越少的人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也越小。Petrova(2005)扩展了Evans 和Jovanovic的模型,提出兼职创业这一现象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创业者受到信贷约束(credit constraints)。创业者需要借足够的钱来创办自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图2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进入决策模型

己的事业,当早期的创业规模很小、没有足够的现金时,如果是有一份工作,这样就可以有资金来周转。但结果显示,兼职创业者似乎没有受到信贷约束,不会因为资金紧张的问题而选择兼职创业。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大量的兼职创业者没有集中在资本密集型的行业。

(二)额外收入理论

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一部分人仅仅靠工资不能完全满足生活各方面的需求,此时个体可能会出于财务动机考虑而进行创业。这与夜间工作者进行第二份工作是由于经济困难或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收入相类似(Kimmel和Smith,2001)。通过将“自雇”和“他雇”结合起来即通过兼职创业的方式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supplementary income),以便提高生活质量(Block和Landgraf,2013)。创业可以提供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第二”工作,因为它的工作时间具有灵活性,可以使个体很好地处理工作时间和家庭时间的关系(Renna,2006),并且可以自由决定投入的时间、程度以及努力的方向。这个基本理论表明,兼职创业可能与有第二份工作的人的出发点相似——因为经济困难和工作的收入较低而选择另一种辅助方式。低工资收入的冲击激发了个体通过兼职创业的方式来寻求额外的收入。Renna(2006)关于“夜间”从事第二职业者的研究也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兼职创业的逻辑,即如果他们的工作收入低且非工资收入低、已婚或是有很多的孩子,就会倾向于兼职创业。

当然,并非所有收入紧张的人都会通过兼职创业来获得额外的收入,事实上,有些人更愿意直接创业(Folta等,2010)。Bruce和Schuetze(2004)以及Hyytinen和Rouvinen(2008)的研究表明,工资收入水平低的个体并不一定会选择兼职创业的方式;相反,高收入以及高能力的个体,例如大学教授,如果兼职创业的边际成本较低,也会选择兼职创业的方式来获得额外的收入。因此该理论只能解释一部分个体的行为,究竟是具有何种性格特质和其他属性的个体会选择以兼职创业的方式作为额外的收入路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非货币收益理论

非货币收益(nonmonetary benefits)是指在现有的工作中无法获得的非货币收益福利。非货币收益理论与解释第二职业(moonlighting literature)的动机理论相关:因为这种职业允许个体灵活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不管是爱好、兴趣或是货币回报(Hundley,2001)。兼职创业也具有这种优势,因为它不仅提供了额外的货币收入,也能带来心理收益。个体在拥有一份工作的同时还选择去创业,可以得到如自主和灵活的时间等心理上的收益(Folta等,2010),并且能使个体获得独立或是自我实现(Block和Landgraf,2013)。同时,一份工作的存在可以作为创业失败时的心理补偿,因此他们即使创业失败也很少会自尊心受挫(Jenkins等,2014)。

(四)自我评估理论

Petrova(2010)开发了一个兼职创业的模型,该模型是基于个体在启动创业之前对自身创业能力的自我评估。该模型认为,个体之所以选择兼职创业,是因为他们事先不清楚自己真实的创业能力。为谨慎起见,他们会选择兼职创业的方式而非直接创业以避免失去经济来源。Petrova假定,那些最初选择持有一份工资工作、同时还进行创业的人是为了维持一个高的生活水平以便满足自身的需要。对成功的预期越大,投入的时间和资金就会越多。基于自我评估理论(self-assessed theory),一段时间以后,兼职创业者就会基于前段时间的创业结果——收益或损失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根据结果来决定是成为全职创业者、放弃原有的工作还是放弃创业返回原有的工作。当然,评估是多阶段的,受行业类型、地理区域以及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Petrova定义的“能力”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能力高的人可能需要更少的时间来积累经验以便做出决定并将自己初始创业过渡到全职创业,能力低的人可能会放弃。而这个评估的过程就是一个创业学习的过程,创业学习是从兼职创业过渡到全职创业的一个工具。Petrova(2011)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人们为什么成为兼职创业者,结论与之前的假设是一致的,即个体对能力的未知以及创业后期的学习影响个体是兼职还是全职创业的决策。

(五)实物期权理论

实物期权理论(real options theory)是在风险或不确定性情况下的投资框架,该理论建立在决策者是风险中性(risk-neutral)和无偏好(preference-free)的假设基础上(Dixit和Pindyck,1994),重点强调的是投资如何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实物期权理论中,期权通常指通过一个小的初始投资为后期更大的投资创造机会,但并不一定要继续进行投资(McGrath,1997)。

O’Brien等(2003)将实物期权应用到创业进入方式中。他们指出,当遇到高的外部不确定性或高的转换成本的时候,个体通过保持期权来推迟创业进入。同样,兼职创业者不必进入完全自雇,因此,与全职创业者相比,放弃创业会产生更少沉没成本(O’Brien 和Folta,2009)。Parker(2005)认为,实物期权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工作和创业之间的转换。从工作转入创业的转换成本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与直接进入创业相比,兼职创业可能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它减少了这些转变成本,允许决策者首先收集信息和学习了解行情,为后期的创业进入保持了灵活性和期权价值。当个体缺乏创业经验,不熟悉创业环境或缺乏目标创业行业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先投入小规模的资金创业,这样就可以减少沉没成本和风险,如面临较高的转换成本(行业资历、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以及较高的机会成本(Folta 等,2010)。

实物期权理论显示,兼职创业通过降低创业风险可以促使创业进入的发生 (Lee等,2007)。该理论也表明,创办一个企业通过“工作—兼职创业—全职创业”的路径可以获得更积极的结果,这样个体就可以灵活地选择是退出工作全职创业还是继续保持兼职创业模式,抑或退出创业。

五、兼职创业的影响因素

关于兼职创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关系的理解,也可以证实和证伪用以解释兼职创业的相关理论,从而发现更具解释力的理论。基于对兼职创业现象的日益重视和多年的追踪,学者们逐渐加深了对兼职创业影响因素的认识。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兼职创业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质、创业能力和兼职创业者的创业动机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兼职创业的不同影响因素。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

研究显示,性别会影响兼职创业的取向。如Verheul和Thurik(2000)指出,男性与女性的性别角色差异可能对兼职创业的选择也不同,女性创业者更倾向于兼职工作,女性也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

工作年限也会影响对兼职创业的选择。当个体在一个公司工作超过5年时更倾向于通过阶段式即兼职的方式进入创业(Folta等,2010)。而具有更长工龄的个体从工作转入兼职创业或全职创业的可能性比较低(Özcan和Reichstein,2009),长期的工作使个体拥有了多方面的收益,所以他们的转行成本可能较高。相反,工龄较短的男性个体更倾向于直接创业。

(二)兼职创业者的人格特质

研究发现,兼职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与全职创业者具有差异性。风险规避以及核心自我评价(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控制点、情绪稳定性)低的个体更可能进入兼职创业。例如,Raffiee和Feng(2014)从实物期权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个体差异理论,指出个体通过兼职创业的方式规避创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兼职创业者不愿意去冒很大的风险,并且对自身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而且,有创业经验以及认知能力低的兼职创业者更有可能转为全职创业者。

(三)兼职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同样也会对兼职创业产生影响。Petrova(2011)指出,当个体在对自身创业能力并不清楚的情况下,更可能选择兼职创业,通过逐步深入的方式在兼职创业过程中检验自身的能力。如果发现自身能力可以胜任创业,就有可能转变为全职创业;反之,则可能继续维持兼职创业或者中止创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兼职创业最有可能出现在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专业人员、科学、技术服务以及信息领域兼职创业者的比例尤其高,而农业、林业、渔业、建筑业和交通行业可能性最小。这与Petrova的假设模型相符。制造业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才能获得回报的产业,个体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四)兼职创业者的创业动机

兼职创业者会基于不同的动机而展开创业活动,其中既有财务动机也有成就动机的驱使。出于经济理性的考虑,个体会利用空余时间通过兼职创业来增加额外收入。与此同时,成就动机也是促使相当一部分兼职创业者创业的动力。Folta 等(2010)采用瑞典的数据,经过8年的追踪研究,从3个角度对兼职创业者的创业动机进行了区分:(1)为了获得额外收入;(2)为了获得非货币收入;(3)将兼职创业作为全职创业的第一步。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拓宽了关于兼职创业者动机的研究视角,进一步证明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在转换成本、人力资本投入以及风险和不确定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于促进兼职创业的独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Block等(2013)从创业动机的角度探讨了财务动机和非财务动机怎样影响个体从兼职创业转入全职创业的意向。他们通过访谈和多渠道的问卷调查发现,社会认知、财务成功、创新、自我实现或实现独立作为创业动机都会对兼职创业产生影响。当兼职创业者是以额外收入补充即财务动机作为创业动机时,转变成全职创业的意向就比较低;当全职创业的转换成本很高时,即如果全职创业必须放弃原有的高工资、高福利以及之前所积累的资源的时候,通过对转换成本的考量,个体会倾向于选择兼职创业;只有当初始创业动机是为了自我实现或实现独立时个体才更有可能从兼职转变为全职创业。

Petrova(2011)则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对兼职创业进行研究,对Folta等(2010)的三类兼职创业动机进行了补充。Petrova发现,当兼职创业被看作是一个学习机会的时候,兼职创业者会投入更多时间在创业上。Petrova (2012)还发现,一些个体之所以选择兼职创业,并不是由于信贷约束,而是为了在“学中做”或是检验自身的创业能力。

总的来看,人们对兼职创业影响因素的认知程度正在逐步加深,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兼职创业做出了多种解释。研究者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指出兼职创业现象广泛存在,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影响创业者选择兼职创业的内外部因素,从而深化了人们对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的差异和联系的理解。

六、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现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醒人们,不能忽略兼职创业这种创业模式。兼职创业不同于全职创业,并对全职创业具有动态影响,因而应将兼职创业分离出来研究(Folta 等,2010)。这种与众不同的创业模式进可攻退可守,可以使得能力非凡却缺乏创业经验的创业精英们更容易去创业。有关就业和创业二分特性的假设在科学研究领域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期很少有人对兼职创业做实际的探究。兼职创业的提出打破了原有的二分分类,为更精准地研究创业奠定了基础。

关于兼职创业的实证研究近几年在国外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仍缺乏相关的研究。国外学者在个体特征变量(如核心自我效能包括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控制点、情绪稳定性)、创业能力、创业动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兼职创业影响全职创业,但对后者并不产生决定作用。兼职创业在一些情况下向着全职创业的方向发展,但是转变的过程还需进一步研究。其次,兼职创业有其独特的决定因素,使其明显区别于全职创业。兼职创业者有着不同于全职创业者的心理驱动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的转行成本、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人力资源质量的影响。再次,尽管目前对兼职创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逐渐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探讨兼职创业模式对不同经济领域的影响。

综上所述,兼职创业虽然渐渐受到研究者所重视,但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

第一,关于兼职创业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部分界定标准只是兼职创业关注的某个维度,有可能遗漏了一些重要因素。此外,变量的操作标准也没有达到统一。

第二,关于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但是关于兼职创业的影响因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由于影响全职创业与兼职创业的因素会有差异,寻找出这种差异的边界条件,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对未来研究将有重要意义。

第三,对于兼职创业的结果变量的探究还比较缺乏。现有研究侧重于由兼职创业进入或不进入全职创业的一些影响条件,但少有研究兼职创业本身所带来的有利的影响。兼职创业为一些想创业但又不够自信的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在鱼和熊掌兼得的情况下开展创业活动,兼职创业对认知、行为、绩效等的深远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究。

第四,在组织管理中缺乏相关的管理策略。从现有成果看,大多是探讨兼职创业的一些积极影响,如促进创业存活等。由于兼职创业具有双面性,如何很好地平衡工作与创业之间的关系,给管理者和兼职创业者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面对工作和创业的双重压力之下,让兼职创业者更好地做出决策是目前研究者所忽略的问题。

第五,基于中国情境下的相关研究有待加强。现有研究多是国外学者的成果,而在我国情境下却少有实证研究,兼职创业现象在我国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开展对我国兼职创业者的系统研究也是未来的方向。

既然现有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是两种不同的创业现象,那么把兼职创业单独进行研究就很有意义,兼职创业的劳动力市场角色、行为规范和经济功能都将是未来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我国学者对兼职创业还缺少重视,未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准确界定兼职创业的概念,并加以更准确的测量。不同学者对兼职创业的归类方式存在差异,Petrova (2005)依据时间比例区分兼职创业与全职创业,Folta等(2010)则具有包容性,所以关于兼职创业的准确测量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研究兼职创业的前因变量并探究其影响机制。在人口学变量方面可以考虑性别、年龄、学历、家庭、工作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在人格特质方面,五大人格特质(外倾性、神经质、宜人性、开放性、责任心)、主动型人格等都有可能对兼职创业意向产生影响;环境因素方面可以从社会网络、创业榜样、创业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此外,要研究各因素影响兼职创业的作用机制,探讨其中介机制以及限定条件,以便丰富对兼职创业的认识。

第三,深入研究兼职创业所产生的效用。现有的研究表明兼职创业对创业进入和创业存活有显著影响,然而,兼职创业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通过对创业绩效的分析来减少创业风险的不确定性是兼职创业的一大益处,无论是作为过渡的一种手段还是为了寻求非货币收益。未来更应该在兼职创业的影响方面拓宽研究视野。

第四,探讨兼职创业的双重性,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兼职创业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有很多的优势,但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如时间盗窃(time banditry)这种组织反生产行为,它指的是一类员工盗窃,即员工在工作中忙于个人的事情,从雇主那里“盗窃”时间(Ketchen等,2008; Martin等,2010)。兼职创业是在有一份基本的工作的同时进行创业,因此兼职创业者很可能通过这种时间盗窃的方式从他们所在的公司那里窃取时间资源(Klotz和Buckley,2013)。员工一边工作一边创业,有可能会影响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绩效。如果处理不好工作与创业的关系,很可能面临被辞退的风险。因为没有做好辞去工作的准备,有可能面临创业失败与失业的双重风险,所以未来研究也应该关注兼职创业者的工作与创业分配问题,如果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则可以达到工作创业两不误的目的。

第五,结合中国的创业情境,研究兼职创业的本土化效应。现有文献所呈现的兼职创业的研究大多是国外的创业研究组织如GEM、PSED的纵向跟踪调查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未得到重视,而兼职创业这种现象在国内也确实存在。兼职创业的研究对象存在地域差异。由于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活压力以及个人追求的区别,导致兼职创业的可行性以及动机的不同。因此,加深兼职创业的本土化研究具有很大的效益。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大背景下,研究兼职创业对我国的一些特殊群体如农民工的作用,对增加他们的创业机会将会大有裨益。

[1]Amit R and Schoemaker P J H.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33-46.

[2]Block J H and Landgraf A.The intention of part-time entrepreneurs to become full-time entrepreneurs:The role of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motives[J].Available at SSRN,2013,(10):1-23.

[3]Brennan M C and McGowan P.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 Research,2006,12(3):144-164.

[4]Brown S,et al.Self-employment and attitudes towards risk:Timing and unobserved heterogeneity[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11,32(3):425-433.

[5]Bruce D and Schuetze H J.The labor market consequences of experience in self-employment[J].Labour Economics,2004,11(5):575-598.

[6]Burke A E,et al.What makes a die-hard entrepreneur? Beyond the “employee or entrepreneur” dichotom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8,31(2):93-115.

[7]Campbell J R and De Nardi M A conversation with 590 nascent entrepreneurs[J].Annals of Finance,2009,5(3-4):313-340.

[8]Chrisman J J,et al.Faculty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as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10(4):267-281.

[9]Cope J.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from failure: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6):604-623.

[10]Dixit A K and Pindyck R.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11]Evans D S and Jovanovic B.An estimated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choice under liquidity constraint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4):808.

[12]Folta T B.Uncertainty rules the day[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07,1(1-2):97-99.

[13]Folta T B,et al.Hybrid entrepreneurship [J].Management Science,2010,56(2):253-269.

[14]Hamilton B H.Does entrepreneurship pa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turns to self-employ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0,108(3):604-631.

[15]Hmieleski K M and Baron R A.Entrepreneurs’ optimism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3):473-488.

[16]Hundley G.Why and when are the self-employed more satisfied with their work?[J].Industrial Relations:A Journal of Economy and Society,2001,40(2):293-316.

[17]Hyytinen A and Rouvinen P.The labour market consequences of self-employment spells:European evidence[J].Labour Economics,2008,15(2):246-271.

[18]Jain S,et al.Academics or entrepreneurs? Investigating role identity modification of university scientists involved in commercialization activity[J].Research Policy,2009,38(6):922-935.

[19]Jenkins A S,et al.Individual responses to firm failure:Appraisals,grief,and the influence of prior failure experi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4,29(1):17-33.

[20]Ketchen Jr D J,et al.Time bandits:How they are created,why they are tolerated,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them[J].Business Horizons,2008,51(2):141-149.

[21]Kimmel J and Smith C K.Who moonlights and why? Evidence from the SIPP[J].Industrial Relations:A Journal of Economy and Society,2001,40(1):89-120.

[22]Klofsten M and Jones-Evans D.Comparing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The case of Sweden and Ireland[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0,14:299-309.

[23]Klotz A C and Buckley M R.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targeting the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History,2013,19(1):114-132.

[24]Knight F H.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M].New York:Hart,Schaffner and Marx,1921.

[25]Lee S H,et al.Bankruptcy law an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A real options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257-272.

[26]Martin L E,et al.Time banditry:examining the purloining of time in organization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0,20(1):26-34.

[27]McGrath R G.A real options logic for initiating technology positioning investme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4):974-996.

[28]Moore D A,et al.What competition? Myopic self-focus in market-entry decision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3):440-454.

[29]O’Brien J P and Folta T.Sunk costs,uncertainty and market exit:A real options perspective[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9,18(5):807-833.

[30]O’Brien J P,et al.A real options perspective on entrepreneurial entry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03,24(8):515-533.

[31]Özcan S and Reichstein T.Transition to entrepreneurship from the public sector:Predispositional and contextual effects[J].Management Science,2009,55(4):604-618.

[32]Parker S C.The effects of risk on self-employment[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7,9(6):515-522.

[33]Parker S C.The economics of entrepreneurship: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n’t[R].Papers on Entrepreneurship,Growth and Public Policy,2005.

[34]Petrova K.Part-time entrepreneurship and wealth effects:New evidence from the panel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C].50th ICSB Conference,Washington,June.2005:15-18.

[35]Petrova K.Part-time 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evidence[J].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2010,38(4):463-464.

[36]Petrova K.Part-time entrepreneurship,learning and ability[J].Journal of 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e,2011,12(1):64-75.

[37]Petrova K.Part-time entrepreneurship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Evidence from the Panel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2,39(2):473-493.

[38]Raffiee J and Feng J.Should I quit my day job? A hybrid path to entrepreneurship[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4,57(4):936-964.

[39]Renna F.Moonlighting and overtime:A cross-country analysis[J].Journal of Labor Research,2006,27(4):575-591.

[40]Reynolds P D,et al.The prevalence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 in the United States:Evidence from the panel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4,23(4):263-284.

[41]Reynolds P,et al.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J].Executive Report,2000.

[44]Strohmeyer R,et al.Working part-time or full-time? On the impact of family context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n atypical work: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female self-employment in western and eastern Europe[J].Empirical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New Perspectives,Cheltenham,UK and Northampton,MA,USA,2007:112-134.

[45]Wennberg,K.,et al.A real options model of stepwise entry into self-employment[J].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06:26(6),1-13.

猜你喜欢
全职创业者个体
土耳其全职妈妈晒7岁女儿“高定”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全职妈妈为什么更容易吼孩子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非全职工作在欧洲兴起
全职妈妈为什么更容易吼孩子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