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拉面在日本——吃食的尊严

2014-06-25 18:14陈念萱
看世界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家常清酒高汤

陈念萱

我相信最在乎职业尊严的种族在日本。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论点,只要你去过日本,或吃过日本人端给你的任何东西,哪怕只是一碗白饭和酱菜。

若问我在看过千百部电影后,最喜欢的作品,我会说伊丹十三,始终是我的最爱,他的任何一部电影,既家常又经典。譬如,只是说碗拉面的《蒲公英》。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女主角,是个再家常不过的妇道人家,也是最懂伊丹十三的妻子,一个知道什么是生活的女人,拉面,在她手里成神话。

一个没有相貌或丁点妩媚的女人,能够带给男人的,只剩下日常生活里的柔情。而这看似若有若无的柔情,却被织成过日子的中流砥柱,谁也无法取代。

前几日在北京被招待日式烧烤,大家都点啤酒,唯有我这肠胃早已不受冰冷的老妇,要了一盅清酒,却招来旅居日本多年主人的讥讽:“你比较有气质,我们这些粗俗的啤酒族先干一杯。”此言差矣!在日本吃烧烤,啤酒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时尚选择,论家常,当属清酒,这一点,跟日本人相处过的都知道。不过,上了年纪,我的存在仍造成威胁,当属不可多得的恭维,于今,只能笑纳。

1991年在北京王府井吃过一碗九毛钱的牛肉拉面后,我对面条产生了敬意。这项工艺在台湾被随意对待,不知是面粉还是气候的过错,又或者是我们不再对“便宜”的东西心怀敬意,许多制作工序都被简化得失去精髓。面条,在欧洲被意大利人发扬光大,去了日本,成为每日感谢上苍的食物,这两者,到了北京,是一碗家常面的好几倍价钱,且受到“高大上”的瞩目。

于我,更愿意拉面是碗路边即可享用的小食,而非金碧辉煌里的盛宴。尤其是看过《蒲公英》后,更确认了,一碗拉面的高尚与质朴,不在于质量,更不是价钱的问题,而是自我尊重的态度,升华为一种过日子的精神,这才是活下去的尊严。

无论是在日本古城里享用拉面,还是在北京巷弄里吃碗拉面,我都幸运地遇见了有职业尊严的大厨,虽只是家老旧的小破店,他们盯着我喝下最后一口汤的眼神,教我铭感五内,至今,记忆犹新。

煲汤,讲究的火候,需要极大的耐心,除了食材必须新鲜,时间的掌控是关键,过少,未达醇厚,过久,失去鲜美,一点差错,口感即有千里之别。我在初试高汤制作工序时,每半小时乃至每十分钟即品尝的过程里,明白了时间的变化。守着一锅汤,犹如感受一个人在身边的细微触动。

我曾经用牛大骨熬两小时后,过滤,放入鸡胸骨与老姜,中火半小时,再撇油过滤,然后用热水清洗过的猪骨再熬两小时。此时,浓白胜雪,味甘厚而不肥腻,只需再漂几片翠绿,即可上桌惊艳。这样的高汤,无论拿来烫菜还是下面,甚至炒菜,都有画龙点睛之效。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时间的调整,来自于日积月累的经验,否则,定时照做即可,何来火候可言?

至于面条的制作与选择,亦若是。我喜欢日本人在饭前必说的一句话,法国人是祝你有个好味口,日本人却是感谢上苍赐给我美好的食物。以此心情用餐,谁能不在制作时以虔诚的心意对待食材?

我们教会了日本人做拉面,日本人却以高大上的姿态,平价的营销策略,横扫两岸三地,这一点,让我了解了食谱的精髓,不仅仅是食材的掌控与制作工序的细节,更是那份由衷的敬意,让人游走天下无往不利。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常清酒高汤
夏日偶成
大师班满席透视清酒热潮
迷人的高汤
高汤的制作技术
观“塔子城”遗址感吟
家常豆腐不长呀
清酒的米水传奇
家常豆腐
供奉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