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特色教学模式探索

2014-06-25 11:25黄莉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设计实践环境设计民族地区

黄莉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民族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存在的困境,提出了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发展特色教学实践课程以及加强特色性设计的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以形成环境设计专业的地域性特色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本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环境设计;特色教学模式;设计实践

1 民族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困境

环境设计专业是涉及工学与艺术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新兴交叉性学科,自1988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专业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在城镇化进程、房地产开发热潮以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下,社会对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加之国家制定的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下,国内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均开设了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然而面对在短时期内如此迅猛发展壮大的专业规模,已有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模式以及沿袭于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却显得相对滞后,而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更是面临着专业教学上的诸多问题。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高水准的设计展览、专业讲座、等方面,相较于许多位于省会及沿海高校的设计专业来说,有着先天的劣势,因此对于创新性和前沿性的设计信息的获取渠道则相对比较单一。教学以及学生作品的大多数的设计、设计资料的获取只能来源于互联网和书本,而某些时候涉及版权问题,这两种方式的信息发布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突破劣势,发展独具特色的专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民族地区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及特色教学模式。

2 民族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特色教学模式研究

2.1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我国绝大多数的设计专业开设于以文史类或理工类为主的综合类高校下属院系,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也均以与其他学科整体化、统一化的标准做出要求。而鉴于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这种以教室课堂为中心的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并不适应设计专业发展需求,甚至扼杀了设计专业本应具备的创新性与活力。例如,在没有实践相关工作室等硬件设备支持下,在教学管理上仍然要求教学以教室作为活动中心,没有形成系统的课外实践及设计调研的课程管理机制,因此无法有效的开展相关设计活动,以至于在制定教学课程时不得不相应减少甚至取消了部分课外实践类的专业调研课程,而加重了理论性课程的比重。而实际上设计调研及专业实践课程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也有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现代设计中的思维方式与设计流程。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来说,教学方式往往是综合化的,不仅仅需要有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讲授,对学生课外阅读及资料搜索的要求,和在具体的课程作业或实践过程中的辅导,也需要学生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脱离教室,以课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感悟,对相应的设计命题进行的详细的调研与分析,获得设计思考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往往这一过程才是培养学生学会创新的重要环节。我们都说,设计来源于生活,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思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是大多数设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从管理制度上创新,为实践课程提供足够的硬件及软件支持,探索与制定出符合专业特点的个性化管理模式,为专业发展提供便利,同时以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来管理课程质量。

2.2 特色教学实践课程

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能够充分利用的资源来自于身边,如特色建筑、传统家具器物、民族图案、地域文化等等,如何将教学与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相结合,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是创新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教学模式的关键。在现阶段环境设计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中,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的课程,第一种为专业理论课程,以史论为主,如工艺美术史,设计史,建筑史论类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对设计的发展、演化、设计师、风格流派等进行一个宏观的了解与学习。第二种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后期的设计课程提供必备的设计思考能力及表现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分为了设计基础课程与软件基础课程,设计基础课程如三大构成、制图、手绘效果图、设计创意训练类、方法学类的课程等,为后期的专业设计提供基础必备能力;软件基础课程,如AUTOCAD、3DMAX、PHOTOSHOP、SKETCHUP等,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表现设计方案的能力。第三种课程则为设计实践课程,如各类空间的室内设计、家具设计、软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通过这类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设计流程与方法、设计调查与分析以及独立的资料搜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践课程可以说是综合的核心课程,这类课程在课题进行阶段往往需要综合的教学手段。因此,在目前的设计专业课程中如何穿插特色性教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式和方法:

(1)建立传统设计资料库。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传统建筑及文化特色,甚至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比如西南少数民族就有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等,而在不同省市地区,同一类型建筑在建筑细部上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地域传统文化、人文景观、历史资源来促进学科的特色发展。在设计中将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与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时代特征相结合,促进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具体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设本地区的测量调查写生等实践课程,逐步建立传统设计资料库,从而引导学生充分的学习和理解本地区的传统建筑文化、地域特色,更有利于对本地区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2)改造性设计课程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地区建筑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命题。常见的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拆除或废弃了原生态建筑,取而代之的是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统一的建筑形态或者“小洋房”,而一栋“小洋房”对建筑及村落的整体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其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而对于设计者来说,传统建筑的维护和改良,以适应人们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设计思考的一个角度;在对本地区建筑进行测量调查等相关课程中,则需要逐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例如少数民族村寨,村民趋向于新建洋房的大致原因在于,原本这一适应环境,符合人们生产生活的建筑形式,在社会经济发展,建筑材料日益革新的今天,已经不具备更多的选择优势,随着经济劳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建筑房屋的使用需求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传统木构建筑其因材料匮乏引起的经济成本、采光、防火等问题上却凸显出了相应的劣势。因此,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调查研究这一社会现象,查阅相关资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运用设计手段去解决发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设计专题实践课程,组织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获取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并通过一定的措施和设计手段来改善解决相应问题。

(3)创新性设计课程实践。设计离不开创新,现代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新的建筑如何与传统建筑、地域文化相协调;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设计思维与设计形式,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在现有的对学生设计课程作业评分标准中,虽然规定了创意所占比例分值,但大多时候是以作业完成量及作业深度等技术性因素作为主要评判标准,这种评价结果固然与学生本身创新能力不足,更善于模仿有一定关系,但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使学生重视设计的独创性,没有合适的方式教会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这一情况依然无法改观。在建筑及室内设计课程中,使学生学会创新思维的方式,是这一课程中相当重要的内容。而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在相关课程中引导学生将设计背景置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学会提炼及运用传统元素符号的方法,使设计延续传统又具有时代性特征,使新的设计与原有的建筑生态环境相融合,则是创新性设计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

3 特色性设计的校企合作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而目前的大多数的设计实践课程的作品,最终的命运都成了图纸上空谈的概念,因此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不仅能够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机会,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并且也为本地的公司企业提供了更具活力和创造性的设计思路,而高校能够通过特色性设计课程的创建来凸显出更具活力的专业个性。例如某地区云集了大小各类的鞋类生产厂家,因此学校开设了专门的鞋类设计专业课程,与企业设计生产部门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而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充分发掘本地区独具特点的产业模式,将其与设计课程相结合,促进特色型课程的发展,同时,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也能够为专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设计教育的结症[E].中国设计教育研讨会,2007.

[2] 刘建松.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及现状研究[E].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计实践环境设计民族地区
突破作业重围,激扬生命活力
义乌旅游商品研发双轨制策略及其设计实践
浅析任务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适老性住宅设计初探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以应用型为驱动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培养体系研究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