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赓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问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每当吟咏陈毅元帅的这首诗时,我就会想到他,一个有着青松般坚强不屈品质和无私奉献风格的老者——巴图,他以对生命的豁达与博爱,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对青少年事业的无悔付出与执著,为这首诗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今年79岁的巴图老人,1997年从盟政协副主席岗位退下来后,怀着对青少年工作的热爱和强烈的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不计报酬,默默奉献,一干就是16年。
16年的春夏秋冬,记录了盟关工委从办公设备简陋、下乡调研没车的窘迫到办公设备齐全、活动经费纳入财政的艰难转身;16年的风霜雪雨,承载了关工委组织和 “五老”队伍从小和少的维艰到如今上万人参与的壮观;16年的暮霭晨昏,见证了兴安盟关工委事业从无人知晓的起步到现在获得自治区和全国关工委表彰的成功突围。而这16年的辛劳也让巴图老人白了头、弯了腰、驼了背,失去了4/5的胃和宝贵的声带。
不能忘记2002年,新年即将到来的日子里,忙于关工委工作的巴图老人,在咽部感觉刺痛、声音出现嘶哑的情况下,坚持做完手头工作并在去外地汇报工作间隙,跑去医院匆匆检查的忘我工作精神。
不能忘记罹患喉癌的消息传到家中,全家人抱头痛哭,巴图老人强忍悲痛镇静地备好遗嘱,与全家人合影做最后留念的从容。更不能忘记仅仅3个月之后又做胃癌手术,在被病魔折磨得形销骨立,身上插着十多根导管,吃不进饭、说不出话的情况下,他用颤抖的手写下“请求辞去关工委职务,不要耽误工作”的字条。
2003年3月,刚刚手术一年的他又迫不及待地回到了他心爱的岗位上,他说:“什么都可以耽误,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工作可不能耽误。”他用并不强壮的身躯又开始了遮风挡雨、播洒爱和希望的工作。
要问松高洁 无须雪化时
2004年兴安盟关工委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年国务院的8号文件里第一次提出了要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要求,巴图老人从中看到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发展壮大的新希望。他对关工委的其他人讲:“我们老同志要响应中央的号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争取今年进入内蒙古自治区示范关工委的行列。”
说这番话时,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个经历了两次大手术,没有声带,说话要用尽全身力气才能发出微弱、嘶哑声音的老人;他似乎忘记了每天需要吃5到6顿饭的胃和被再三叮嘱不得过度操劳的医嘱。于是这样的一幕每天都在出现:他早出晚归,积极参与策划和讨论,在空余时间拿出冰冷的鸡蛋,用热水冲一下,来充当他的第三餐或第四餐。他的“拼命”精神感动和带动着身边的老同志,大家齐心协力地做好一切工作,2004年,兴安盟关工委被评为自治区示范关工委。
2005年,为了申请在兴安盟实施农村牧区培养青年农牧民科技致富带头人项目,他三次赶赴呼和浩特争取项目经费。按照他的级别和资历,往返都可以乘坐飞机,但他为了给关工委节省经费,每次去都是乘坐火车,住便宜的小旅店。白天,他的衣兜里总是装着奶片或饼干,饿了就含一块。这样辛苦,他却从未抱怨,从未后悔过。
“人不要等着死,要干着死;我觉得,人死灵魂是不死的,应该为社会留下一些值得怀念的东西。”巴图老人朴实的话语里藏着千钧的重量,虽然他不能用声带发出声音,但对任何一个听到他说话的人来讲,这声音都足以震动到灵魂!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这首歌是巴图老人能大声唱歌时最喜欢的歌。哼着这首歌,我眼前分明看到了风雪中傲然屹立的青松、翠柏,透过微薄的雪露出那浓浓的绿,在阳光的辉映下,夺目闪亮!
(作者单位: 兴安盟委宣传部)
(本栏编辑/胡丽莉)